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無論是否讀過史書或者是有無對歷史的深入研究,中華兒女對"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名字都早已熟於心間。花木蘭作為封建時期一位傳奇色彩濃厚的代表性女性英雄,她的事蹟和精神在千古流傳的同時,也應該被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替父從軍,以自己的果斷、勇猛和堅持受到世人稱讚

關於這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一首敘事詩《木蘭辭》,該詩作於北魏末年,後被宋朝郭茂倩收錄於《樂府詩集》。這首詩現被編入中學生教材,這也是使得木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那一句"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可以讀出木蘭起初和當時封建社會中普通的世間女子並無二般,晨起織布,日落而息,侍奉父母,在家中安穩度日,沒有其他特別的志向和抱負。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再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就是木蘭人生的轉變了。在見到君主為大規模徵軍而下達的徵兵文書每一卷上皆有自己父親的名字時,雖為一介女流的木蘭,念及父親年事已高,弟弟尚且年幼而家裡又沒有兄長,便主動要求替代父親去征戰沙場。想必她內心也曾懼怕過吧,畢竟征途漫漫,災禍難測。但是木蘭令人敬佩的地方也莫過如此,即便知道此去兇險,她也沒有反悔或者是退卻。相反的是,她為出征做足準備,親自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絲毫沒有馬虎和退卻之心。

隨後她堅定地隨眾戰士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無畏風餐露宿,車馬勞頓,嚴寒或者酷暑,只是在用心中那份堅守和勇敢支撐著自己堅持下去。木蘭和戰友們在外征戰數年,歷盡生死磨難,最終凱旋歸來。漫漫征途,刀劍無情,能夠平安歸來,其中艱辛言語難表。但在君主念及木蘭功勞之大,想賜予她一官半職時,木蘭卻謝絕了君主的官祿之賞。然後道出自己的想法是:希望能夠早日回到家中,對父母儘自己身為女兒的孝義,彌補自己在外征戰數年未對父母盡孝心的虧欠。君主見她一片赤誠,也應允了她還鄉之請。直至她再次回到家中,才終於卸甲歸田,穿回以前的女兒裝,開始梳洗打扮尋常女兒家的平靜生活,與父母姊妹相親相守。想必這也應該是木蘭曾經衝鋒陷陣時最想念的生活了吧。同行的戰友看到木蘭回家以後的變化都非常吃驚,紛紛表示同行數載竟然不知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奮勇廝殺的木蘭竟然原只是在家織布的女子。因為木蘭在上陣殺敵、衝鋒陷陣的時候一直都和眾戰士一樣英勇果敢,從來不像一個弱女子會容易害怕軟弱。當然也歸功於木蘭的聰明智慧,使得自己女兒家身份一直沒有被發現。這樣的木蘭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自此木蘭的事蹟開始被口口相傳,千古不絕,有口皆碑。世人皆稱讚和歌頌木蘭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何況在她面對功名利祿,面對萬千功勳的時候,她沒有居功自賞,沒有貪圖名利,而是毅然決然的請求朝廷讓自己回家侍奉年邁的父母,這般功名觀和這份孝心已經足夠令無數人為之動容和傳頌!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金戈鐵馬和尋常兒女,木蘭一生的回顧

根據多方史料記載和學者考證,木蘭生卒年為412-502年,是北魏宋州虞城人。關於她的姓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記載說她姓花,名為木蘭。一家五口人,父親姓花名狐,是一位後備役軍官(木蘭的驍勇善戰與身為軍人的父親關係很大),母親姓袁。另外還有一個姐姐和弟弟。但是還有其他關於木蘭姓氏的說法,代表的有侯有造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裡面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在這裡就有人說木蘭本姓魏,但是供此說法的證據不足,難以服眾。以及其他關於木蘭姓氏的說法已經不太為世人所接受,所以在此不再敘述。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關於木蘭參與的戰爭。根據記載,時北魏太武帝年間,北魏為了擴充勢力範圍,發兵破常年盤踞在邊關地區的柔然,從而在本國內大規模徵兵,木蘭的父親就在徵兵名冊之上。由於父親年邁,家中又無長兄,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攻破柔然之戰。在此期間,木蘭數次奔赴戰場,且性格勇猛果斷,驍勇善戰,表現突出。但歷經數年,始終無人發現她是女子。主要原因還是她始終英勇決絕,在戰場上從不像女子一樣容易膽怯懦弱,眾人見她始終如男子的氣概,也從未懷疑她的身份。戰爭結束後,朝廷念在她表現優異,欲授予她官位以繼續為朝廷效力,不必再粗衣布食。但由於她思念自己的父母親,只想在父母身邊儘自己的孝心,最終得以放下戎馬,還鄉侍奉父母。

"忠孝兩全 深明大義" 的精神永存

縱觀木蘭的一生,她能夠替父從軍並勝利歸來,並非是偶然,而是和她自身的優秀與勇敢分不開的。由於她的父親也是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成男孩子來培養和教導。在木蘭十多歲的年紀,父親就會經常帶著她到村外的小河邊練武。無論是騎馬、射箭、舞刀、舞棒,她都能夠很快很優秀的學會。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對行軍打仗之事並不陌生。所以到了戰場之上,她用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以及大無畏精神,和同伴奮勇克敵,最終才能平安歸來。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到唐代,木蘭被朝廷追封為"孝烈將軍"。民間對花木蘭的故事更是廣而頌之。著名的有杜牧遊歷到湖北黃州黃崗縣的木蘭山。山上有一座木蘭廟,杜牧感慨木蘭的英勇孝義寫下一首《題木蘭廟》,詩中表達自己對木蘭化作男兒上陣殺敵時的那份英勇的敬佩之情,以及對英雄故去,木蘭往後也只能繼續活在人們的心中的無限哀嘆。其他朝代文人墨客對木蘭的及其精神的讚美之詩亦是數不勝數。明有曹璉寫"代父尚看傳孝烈,死固猶復許孤忠",稱讚木蘭不懼戰場的腥風血雨,代父從軍的行為是有多麼壯烈,又有多麼孝義。到清有徐作肅《木蘭祠》寫到"倉皇戎檄摧窮老,慷慨中閨有健兒。鐵甲環來雜佩冷,鸞書絕去令威遲。"詩人無限感慨木蘭作為一介女流,竟有如此大的魄力能夠上陣殺敵,由衷的敬佩木蘭的堅韌和勇敢。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世人無不都在讚美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肝膽之心和她勤勞勇敢、不貪名利的美好品質。甚至後人將她和王昭君置於同等地位,永遠博得後世的尊重和喜愛。明清以後,經過更多的藝術創作、木蘭精神品質的不斷流傳和史學家關於木蘭生平事蹟的考證,"花木蘭"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日趨完美。很多地方的民眾尊崇木蘭果敢善良的品質,勇猛果斷的性格和不為名利所動牽掛孝義的美好心靈,在家鄉修建多座木蘭廟,上香祈福,希望她的品質不斷流傳。甚至很多戲劇也已木蘭的故事為原型,不斷地流傳向世界各地。由此可見花木蘭的精神將永存於世,給後人以鼓勵和借鑑。

花木蘭——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簡編》

《樂府詩集》

《中華活頁文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