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最近有一部西班牙的小眾片變得不小眾了。


豆瓣四萬多人評價。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各種版本的視頻推薦讓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


大多數觀眾因為獵奇被這個小語種片吸引——《飢餓站臺》。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電影的設定到底有多麼獵奇呢?


總的來說,就是《心慌方》+《下一層》+垂直版《雪國列車》。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心慌方》中的立體密閉空間


01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監獄坑的地方。


一個垂直的監獄,幾百個牢房堆疊在一起,從上往下看,就像一個深坑。


人們可以自願進入這個地方,並且選擇帶一樣物品。


這個坑有多深?


一眼望不到頭。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每一層的房間住著兩個人,房間內只有兩張床、馬桶和水池。


那他們怎麼吃飯呢?


每個房間的中心是鏤空的正方形,貫穿整個監獄坑。


會有平臺自上而下穿行,用於傳送每天的食物。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毫不知情的格倫自願進入監獄坑。


想要在這裡戒菸並讀完《堂吉訶德》。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他把這裡誤認為一個可以鍛鍊自制力的隔離場所,他選擇帶進來的是一本書。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在48層。


自己的室友是一個老人,因為殺人被捕,在這裡已經待了一年。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已經熟悉這裡的他,向格倫講著這裡的規則。


新來的格倫也發現,這裡的生活和自己原本想象的完全不同。


雖然每天都有食物,但是食物並不是平均分配。


食物一層層的傳遞,每層只待幾分鐘。


隨著層數的增加,食物也在快速減少......


頂層的人可以吃到擺盤精緻、乾淨的大餐。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到了中層,只有殘羹剩飯。


那麼再往下呢?


盤子都被上面的人舔的乾乾淨淨。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只有四種選擇,要麼自殺,要麼被殺,要麼吃掉室友,要麼餓死。


短短几分鐘的進食時間,沒有挑揀食物的機會。


那我可不可以把食物儲存起來慢慢吃呢?


不可以,一旦有食物留在這一層,房間溫度會升高把人熱死,或者降低把人凍死。


上層的人們可以對食物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吐口水,撒尿。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因為不管怎樣,下層的人都會為了活命吃掉。


02


很明顯,每一層都對應著現實社會的各階層。


影片一開始也說了,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掉落的人。


它比《寄生蟲》更加赤裸地把階層對立這一事實擺出來。


食物代表的或是金錢,或是權力,或是其他社會資源。


不管是哪個階層都在為爭奪這些資源鬥爭。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上層的人們有著天然優勢,手握豐富資源。


下層的人們也還不錯,資源不豐厚,但也可以生存。


掉落的人呢,活命就已經很難。


初來乍到的格倫還暫時不能接受。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看著老人大快朵頤的吃著不知沾了多少人口水的食物,他表示無法理解。


自己身處48層,那麼就相當於吃上面94個人的剩飯,這怎麼可以忍受?


剛開始,他選擇不吃。


沒過多久,被飢餓打敗。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這是幸運的48層,雖然是剩飯,但好過於餓肚子。


兩人在這一層相處的很是愉快,刮鬍子、鍛鍊身體、聊天。


相處模式可以稱得上是朋友。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格倫也嘗試過勸說上面的人給樓下的人留下食物。


又有誰會聽呢,人們只不過會把他當做瘋子。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窮人衝到一個富人家裡,對他說:把你的錢分我一些。


富人會照做麼?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03


其中有意思的設定是。


現實社會中的階層很難更改,但是電影中,樓層每個月都會隨機更換

也就是說,這個月你可能在高層吃的很好,下個月就有可能分配到沒有食物的底層。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這又是對人性的一大考驗。


如果你在底層已經經歷過非人的生活,那麼有朝一日有機會到達頂層,你會省下資源給下層的人嗎?


很難。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他們始終抱著這樣的心思:


“我也是從底層過來的,當時的我沒有飯吃,沒人會幫我,為什麼我到了高層就要幫別人? ”


在底層他們抱怨高層的剝削和掠奪,輪到自己身處其位,只會變本加厲。


保住命就已經很難了,誰會在乎不相關的其他人的生死呢?


他們在監獄坑時間過久,已經麻木於這裡的規則。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自發性的改革是不可行的。


格倫也深諳這一點。


他經歷了177層、33層、202層的地獄折磨 。


失去兩個室友後最終幸運的活了下來。


(究竟經歷了什麼,電影中這一段也很精彩,不做劇透)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第五個月他幸運地到了第6層。


過了這個月,再熬一個月,如果還活著,他就可以出去了。


但他沒有選擇安然度過這難得的一個月。


身居高層的格倫意識到,自己處於高層,就掌握了分配資源的權力。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從自己這一層開始。


如果合理分配食物,那麼下層的人也可以活下去。


在這一層,他的室友是一個黑人。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他決定兩人一起,坐在平臺上跟隨平臺下降。


為每一層分配好食物。


如果他們不聽怎麼辦?


勸說不行,那就用暴力解決。


用暴力鎮壓來換平均分配,又何嘗不是諷刺?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兩人最終能否成功?


結局不做劇透。


04


這個小成本的西班牙電影,導演和演員都並不出名。


獨特的世界觀設定和血腥暴力的場面吸引了不少路人。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災難末日電影中總是會面臨這一問題:


人在死亡面前會如何選擇


這一命題一直被討論。


《飢餓站臺》最主要表達的就是階層差異和人性 。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除去這兩個,導演想要借電影表達的有很多。


底層人是沒有資源和能力去改變的,即使有想法,沒有人會聽他們的聲音。


如果高層改革,溫情的勸說是沒有用的,想要實施 ,就必須採用強制的方法。


即使平均分配,但是資源有限,很難顧全所有人,絕對的公平只是理想。


電影表達出的讓人感到絕望。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現狀真的永遠無法改變麼?


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但是電影的結尾又給了人們希望。


不論現實多麼殘酷,總是存在著像格倫和黑人一樣的改革者。


他們是如堂吉訶德般的騎士。


不滿足於現狀,敢於打破陳規。


他們的存在喚醒了麻木的大多數。


也許絕對的公平永遠只是幻想,但是也要朝著相對公平不斷邁進。


吃人只是噱頭,它比《寄生蟲》猛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