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解鎖瀋陽老地名】

講了幾期城北了,又有大東朋友說我講皇姑太多了,這扯不扯,那行,咱講哪算哪,我以後自己任性著來,想講哪是哪,受不了挺著唄,哈哈。今天想講講,

大東區的著名老地名——小津橋。由於小旮小時候在皇城裡長大,所以皇城周邊還是挺熟悉的,那時候在204住,在正陽一上學,每天必須路過這個小小津橋。那時候就合計,這小津橋,哪有橋啊,咋整這麼個名兒呢。哎,今天呢,我就跟您說說這小津橋是咋來的。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說呀,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而哈赤由東京(遼陽)遷都盛京(瀋陽),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在明代基礎上改建盛京城,城內人口大增,住在城東北角的許多農戶,把福勝門(現大北門)以東至內治門(現小東門)之前的大片農田改為菜園子,以供應城內所需。

由於此地地勢低窪易澇,每到雨季,各處雨水和附近居民傾倒的汙水都會彙集在這裡,天長日久便衝出一條東西流向的臭水溝,水深約六尺多,造成人們往來不便。據說,當時有一位姓金的寡婦,家裡比較有錢,然後她行善積德,出資讓人建了一座青石鋪面,設有欄杆的拱形石橋,受到百姓們的讚揚。後來,清代人為這座橋起名字,就想起來這位婦人本姓金,又由於“津”“金”同音,津字還有渡口的意思,所以就把這座橋叫作”小津橋“了。不過經年久遠,小津橋早已經損毀消失了,但是小津橋這個名字,一直被保留下來,成為瀋陽的一個固有的地名。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其實這也只是一種說法,民間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小津子捨身造橋”的傳說。據傳,當年這裡地勢低窪、往來不便,於是在河北岸有一個姓李的財主,綽號李大老爺,搶男霸女,無惡不作,人們都很恨他,背地裡管他叫“李黑心”。這天,李黑心叫管事的騎著馬跑遍64屯貼布告,說他要為民造福修橋,每戶要捐銀二兩,限十天交齊,否則送官府治罪。百姓們被逼得賣房賣地賣兒女,尋死跳河上吊的,特別慘。但李黑心只想著刮錢自在,根本就沒想修什麼橋。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這一天,門外來了一個逃荒的婦女帶著倆孩子,大的男孩叫大津,小的男孩叫小津。李黑心一見女子貌美,欲霸不從,李黑心決心將這娘仨置於死地,就令她們十天之內把橋造好,否則就殺頭治罪。在第十天的頭上,64屯的人都頂著香盤來到河邊,李黑心心想,殺了這娘仨,就把自己“不修橋”的名兒給抵了。哪想此刻,狂風大作,暴雨來襲,天昏地暗,只見小津子往水上一趴就不見了,待天亮,風停雨歇這後,人們看到一座漂亮的石板橋橫在河上,而那女人騎一條青龍在上空盤旋,李黑心被龍尾一掃,就被打下橋去沒有蹤影。人們為了紀念小津子捨身造橋,於是將此橋定名為“小津橋”。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終歸是凝結了世代瀋陽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善惡有報的願景,所以,在後來這麼多年的朝代更替之中,小津橋的名字,依然被留存下來。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這個地方,在現在那個皮草城的附近,八十年代的時候,我清楚地記得,曾經有一棟非常高的大樓,而且是居民樓,應該有十幾層樓那麼高吧,那個年代的瀋陽,那麼高的樓真不是很多見,但每當我過這片兒的時候都覺得那應該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吧。但每次這麼想著,但都沒去成。直到後來的90年代的某一天,那棟大樓被爆破拆除了。

於是那棟白色為底色,窗下有暗紅條紋的大廈就此作古,給小旮留下了一個遺憾。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那個時候,我還有一個印象很深的就是“津橋市場”。這個市場是在津橋路上,但當時津橋路的北邊這一側地面是抬起來一塊的,上面就是那種鐵質的亭子,裡邊賣什麼的都有啦。

那時候,只要是一過年,那,津橋市場的人那是烏央烏央的,德增街路口停的自行車都一片一片的,那時候好像也沒有給貼罰單這一說啦,但那時候的熱鬧還是挺讓人印象深刻的。那時候的7路、9路、16路電車打從這兒過,7路9路就拐彎奔小東門終點了,16路就還得往東邊走。那時候16路一過這兒,無軌車大辮兒跨軌道就咔咔冒火星子,那時候的16路車裡靠前的位置,駕駛室欄杆旁邊,就應該有一個當年五年級的小旮,在車裡左顧右盼、四處撒麼……


關於瀋陽“小津橋”的美麗傳說

就在這旮,讀懂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