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楊西|撰文

王雪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花鳥畫家,他擺脫了明清花鳥畫舊的傳統束縛,提倡“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創造了清新雅俗、意趣盎然的繪畫風格,對小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樹立了時代的標杆。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王雪濤

王雪濤的畫多取材於自然界中老百姓所熟悉的景物,荷花是他經常描寫的題材,下面這幅《荷花圖》便出自他的手下。畫上以濃墨寫就的荷葉佔據五分之二的畫面,一枝荷梗從葉後穿出;他用靈動的筆在枝頭勾畫出一個花蕾,花蕾上畫一個花瓣微微綻開;在右邊縱向五分之三處又發一枝荷葉斜入畫中;隨後以淡花青在第一片荷葉的後邊,再畫了一片荷葉,與第一片相映成趣,以增添畫中荷塘景色的朦朧與寧靜;一隻紅蜻蜓停在花蕾上,將觀者的情感帶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意之中。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王雪濤《荷花蜻蜓圖》

荷花,又名蓮花、芙蓉、菡萏、芙蕖,為多年生草本水生球根花卉,宿根植物為蓮藕,空心挺直。由於荷心空莖直與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屬性,寓喻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而被國人崇為君子花。《群芳譜》中記載:“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出於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在民俗文化中,由於“荷”與“和”、“蓮”與“連”的諧音,被視為和諧、和平、吉祥的象徵。鑑於上述原因,歷代畫家紛紛以它入畫。唐代邊鸞有《鷺下蓮塘圖》,周滉有《荷花鸂鵪圖》、《芙蓉雜禽圖》,李思訓有《御園採蓮圖》;五代黃居寀有《晚荷郭索圖》,宋代馮大有有《太液荷風圖》,宋代佚名有《枯荷鶺鴒圖》,南宋吳炳有《出水芙蓉圖》;元代張中有《枯荷鴛鴦圖》,何大昌有《蘆雁圖》;明代周之冕有《蓮諸文禽圖》、《荷花圖》,徐渭有《黃甲圖》;清代謝蓀有《紅蓮圖冊》,惲壽平有《荷花蘆草圖》,朱耷有《荷鳧圖》、《荷花小鳥圖》;近現代吳昌碩有《紅荷圖》、《乾坤清氣圖》,齊白石有《白荷圖》、《墨荷圖》,潘天壽有《西子湖所見》、《露氣》,王雪濤有《翠鳥荷花圖》,李苦禪有《盛夏圖》等,可謂名家如雲、風格各異,慰為大觀!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明 徐渭《黃甲圖》

就拿明代徐渭的《黃甲圖》來說,構圖簡練清新,墨色淋漓酣暢,荷葉、螃蟹看似逸筆草草,實則濃、淡、枯、溼、勾、抹、點、厾多種筆法參用,形狀雖然誇張,卻極有筆墨情趣。畫上自題詩一首:“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通過詩畫組合的方式,展現了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幽默,給人以一種痛快淋漓的藝術感受。

王雪濤畫的荷花與徐渭截然不同,畫中沒有“嬉笑怒罵”及“孤傲妒世”的情感宣洩,有的卻是平和清新、幽香遠溢的荷塘景色。他筆下的荷永遠給人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的藝術啟迪。我認真欣賞過他二百多幅荷花作品,沒有一幅畫的是殘荷,甚至連蓮蓬都很少出現在他的畫中。他說:“……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禽鳥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力,體現欣欣向榮的生氣,從而給人以健康的藝術感染。”《宣和畫譜》在花鳥敘論中寫道:“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里表焉。故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風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騖,必見之幽閒。……展張於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之有得也。”如果說宋代的《出水芙蓉圖》,已成功地展現了荷花嫵媚而不妖的風姿,那麼其後畫家的作品,則著力於表現“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古者姑且不計,清代以來,石濤和尚的枯筆《墨荷》蒼潤燦爛,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冷豔秀逸,吳昌碩的潑墨《清荷》古樸奇絕,齊白石的《紅荷》豔美可人,張大千的潑彩《白荷》燦爛嬌豔,真是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南宋 吳炳《出水芙蓉圖》

對於王雪濤而言,面對如此眾多前輩大家畫荷的作品,學習效仿容易,有所突破則難。如何畫出荷的品格及自己的風格面貌,成為擺在王雪濤藝術道路上的一道難題。是知難而退因襲效仿,還是另闢蹊徑迎難而上?王雪濤選擇了後者,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在畫荷這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下面這幅荷花小品,便是他畫荷風格的典範,畫雖不大,畫中一花、一蕾、一葉、一蘆葦,卻透出一種清新脫俗、瀟灑自如的靈氣。

在畫法上,他先以濃淡墨恣意揮灑地寫出荷葉,看似隨意,卻極有法度,墨的濃淡、筆的輕重、虛實對比、抑揚頓挫,一切都在把控之中;他以筆上所餘之墨趁勢一筆畫荷梗,梗上出現飛白,恰好表現出梗的蒼勁;然後另蘸淡墨在葉的上方勾寫出一朵半開的荷花,荷花的側下勾出一個花蕾;花蕾畫完便筆蘸濃墨寫出花朵和花蕾的梗,用筆頓挫有力如折股釵,接著虛虛實實地點出梗上毛刺;待墨色稍幹,用淡曙紅染出花蕾與花朵的顏色,花蕾色重,花朵色輕,花朵中心染以藤黃,染時在藤黃中加少許淡墨。最後根據畫面構圖的需要,在畫的下部四分之一處,從左向右斜畫一枝蘆葦,既交待了荷的生態環境,又對畫面構圖及重心起到調節作用,看似隨手拈來,卻匠心獨運。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王雪濤《紅荷圖》

王雪濤先生1903年12月出生於河北省成安縣,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自幼喜愛繪畫藝術,1918年考入保定直隸高等師範圖畫科學習繪畫,畢業後到小學擔任教員。1922年考入北平藝專西畫系,後轉入國畫系學習國畫,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前輩。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深得齊白石繪畫藝術之真諦,但他“學師不似師,習古不泥古”。上世紀三十年代,齊白石畫荷花,王雪濤便跟著畫荷花,齊白石畫不倒翁,王雪濤也緊隨其後。有一次齊白石在王雪濤畫的一本冊頁上題寫:“藍已青矣”,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齊白石對王雪濤學己而不似己、別圖新徑的欣喜和鼓勵。

王雪濤的作品不落“離形得神,離形得似”的古訓,於形似之中求神似。設色明快靚麗,雅而不孤、俗而不媚,將本體的自我精神寄託於筆下的形象而傳達給觀眾。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荷花翠鳥圖

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以荷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如《荷花翠鳥圖》、《紅荷圖》、《荷塘清趣》、《紅荷草蟲圖》、《清供圖》、《紅荷金魚圖》等,通過清新自然、生機勃勃的畫面與大眾產生共鳴,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如此豐碩成果的取得,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源於我國荷文化悠久的歷史

荷花為大自然中的一種植物,它的自然屬性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寄託。漢魏時期,外傳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文化。荷花被視為具有佛性的聖物,經常出現在佛教文化的繪畫、祭祀、建築、石窖中。

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荷花寓意美麗、吉祥,《詩經·澤陂》中寫道:“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將荷喻為壯實英俊、品德高尚的情人。《荷花鴛鴦》、《蓮蓮大吉》、《年年有魚》的圖案被繪製成年畫、刻成剪紙貼在民間的炕頭和窗戶上。

荷花最早為野生植物,長在水中,花開時花冠碩大豔美無比,臨波綻放十分高貴。梁元帝有《採蓮賦》、唐太宗有《採芙蓉》對其大加讚美。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把對荷的喜愛演化成一種人格修養加以推崇。人們愛荷、種荷、詠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便是古人吟詠贊美荷的千古絕唱,使對荷的喜愛成為膾炙人口的詩詞,代代相傳。

荷花在中國人的意識裡,不再是一種植物,它早已融入國人的思想、文化、藝術、繪畫、民俗、飲食等諸多領域及社會生活,並一直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及品格。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年畫《蓮年有餘》

二、源於歷代畫家畫荷傳統技法的傳承

中國荷文化的核心,是荷花承載著人們對聖潔、高尚、清廉、自愛品德的崇敬及追求。歷代畫家畫荷便是這種崇敬與追求的表現,其作品也就代代相傳。從唐代邊鸞的《鷺下蓮塘圖》,創“折枝畫法”開花鳥畫獨立成科的先河,到宋徽宗成立畫院,使寫生畫法在院體畫中蔚然成風,造就了一大批以工筆畫為描繪手段的名家,如周滉、刁光胤、黃筌、黃居寀、吳炳等。這批畫家創造了各具風貌的荷花形象,《芙蓉雜禽圖》、《太液荷風圖》、《出水芙蓉圖》便是這一時期湧現出來的畫荷精典。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宋代 佚名《太液荷風圖》

南唐畫家徐熙極厭宮廷畫的端莊富麗、暈淡賦色,另創“落墨法”開一派新風,在中國繪畫史上形成“黃家富貴,徐家野逸”的格局。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崇尚野逸的畫家,走水墨渲染的一路,明代的林良便繼承了他的衣缽,開創了水墨寫意花鳥畫法。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很多畫家不再拘泥於精調細刻地摹寫,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情感抒發。蘇東坡說:“論畫與形似,見與兒童鄰”,將文人畫推向一個高峰,追求蕭疏淡泊、精氣勻和的境界和格調。因此,宋、元、明、清相繼產生了像牧溪、王冕、趙孟頫、林良、徐渭、陳淳、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一大批寫意丹青妙手,將畫荷的傳統技法薪火相傳。王雪濤先生是當代畫家中繼承傳統、大膽創新、脫穎而出的傑出代表。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清代 謝蓀《紅蓮圖冊》

三、源於畫家本人辛勤地探索創新

王雪濤畫的荷花,讓人看了之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享受。比如他的《紅荷翠鳥圖》,不僅讓人感受亭亭玉立紅荷的豔麗,綠蔭搖曳荷葉的清新,翠鳥、蜻蜓的生動可愛,而且讓人感到荷塘蘊藏的勃勃生機正迎面襲來,令人奮進,催爾自新!

王雪濤畫荷大多取荷塘一角,從未見他畫大幅荷塘的荷花,這也許就是他有別其他畫家的一大特色。他說:“中國畫講畫理、畫情、畫趣。一幅畫的內容是好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人心。……善於體現自然界中不大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會發生的一種機趣,從而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餘地。”這段話可以看作是他藝術探索一生的心得體會,時刻指導著他的創作。為了能“畫出情趣”,尋找不為人注意的“機趣”,他經常對大自然進行觀察,速寫本不離身、心摹手寫從不懈怠。他說:“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禽鳥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力……訓練觀察力的敏銳是主要的。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對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時養成的觀察和寫生習慣,對我一直影響很大。”

王雪濤先生的這段話,應該說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一個畫家想要畫好畫,胸中沒有對事物的理解和觀察,筆下便畫不出東西,即使畫出一些物象也沒有生命。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王雪濤《紅荷翠鳥圖》

王雪濤先生在荷的創作探索中,除了對自然界中的荷進行觀察寫生而外,對歷代畫家的作品進行臨摹學習同樣十分重視。王雪濤學畫的年代,京城書肆、畫鋪眾多,故宮文華殿經常展出藏品,他便有機會研究臨摹前人的真跡,為了更好的揣摩古畫中的技法和畫意,他經常整天泡在展廳裡,有時沒臨完還借回去臨,第二天又送回來,十分刻苦用功。他說:

“臨摹是重要的,……但寫意畫的臨摹卻為不少青年朋友所忽視。……但重視的多為畫法問題,卻未認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氣質。臨摹主要是要理解畫理,……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明確,收穫也就更多。”這段話中雪濤先生再一次地強調繪畫中的“畫理”和作品的“精神氣質”,反對那種片面追求技巧的做法。他在創作時,什麼樣的筆法、墨法、色彩都用,他認為只要能較好地表現對象都是好辦法,天長日久就能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對此他曾經說:“筆墨技巧要因其自然,筆墨(色)是為表現對象服務的,……明朝人講筆墨,講用中鋒的多,但其效果,比較孤禿,行筆短促,顯得太乾澀。”從這段文字中,我們進一步體會王雪濤先生在繪畫藝術的探索中,“學古不泥古,學師而不像師”的創新精神。他敢於從畫理、畫情、畫趣及畫中精氣神的角度去審視古人和前輩,從中找到其不足和長處,或取之或棄之,以豐富自身的學識與技巧,這就是他能自成面貌的根本原因。

靜觀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濤畫荷作品中的筆情墨韻

王雪濤《荷花金魚圖》

王雪濤筆下的荷花,一花一葉、一鳥一蟲無不從生活中得來,他對多彩的自然和火熱的生活有著無比的愛。這種熱愛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活中從未削減,從而幻化出清新雅逸、美輪美奐的荷塘景色,給人以酣暢淋漓、妙趣天成的審美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