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和家人的死忌是同一天,有什麼說法講究嗎?

Dlk小爺兒


祭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需要保持對先人的一種尊重,要嚴肅。有的家庭會帶著孩子去祭拜先人,孩子們不懂,可能就會出現嬉戲打鬧的情況,要對孩子說明情況,讓孩子對清明節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清明祭祖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為了體現對祖先的尊重,掃墓應該著裝慎重。通常來說,掃墓時穿深色衣服,衣著整潔,神情莊重比較好。

準備貢品時一般會準備先輩生前愛吃的的東西,供他們在地下好好享用。本是一片赤誠的追思之心,莫要最後隨意跨過墳墓和貢品,而在這上面犯了大忌。


Oh鄧木


清明和家人的死忌是同一天,有什麼說法講究嗎?

我爸是2015年4月30號走的(農曆3月12) 今年是2020年4月4號清明節(農曆3月12) 這樣的巧合有什麼說法嗎?

對於這個,我先說說清明節氣的傳統。

一、清明是節氣與傳統墓祭結合的日子。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人民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裡,掃墓祭祖、 踏青、插柳、遊樂、拔河、 植樹、 放風箏、盪鞦韆、射柳、 蹴鞠、鬥雞等等活動都會同時上演。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氣是中國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是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一派繁榮之象,也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二、中國民俗的祭祀鬼節日

在中國的民俗當中一年清明有三次,一次就是公曆的清明節氣這個,另外兩個是農曆七月十五和農曆十月初一,都是鬼節日,都是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日子。

古代人們就把七月十五叫做中元節,祭奠先人;十月十五叫做下元節,也是寒食節。中元節的那天陰曹地府會把全部的鬼魂給放出來,而那天人們都要進行祭奠鬼魂活動。家中但凡是有剛死的人,都要上新墳,而通常在地方上都要祭鬼魂。

至於題主提到的“我爸是2015年4月30號走的(農曆3月12) 今年是2020年4月4號清明節(農曆3月12) 這樣的巧合”我覺得沒有什麼說法,純屬巧合!


思三一


生忌是指死者的生日,即已故之人在生前的生辰。死忌,指生者死亡之日。

生忌和死忌那天死者的親友都會購買祭品來拜祭於已故之人,以示對死者的尊重、思念和紀念之情。這兩個稱謂在兩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地較為通俗。

兩者傳統是按陰曆,現在通行按陽曆,國家紀念黨政要人、社會名流都是按陽曆;如果自己想按陰曆計算時間,也可以。

擴展資料:

生忌和死忌屬於忌日,“祭日”和“忌日”不同:

1、祭日

清明節時人們說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而我國古籍中說的“祭日”與此不同。“祭日”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祭禮之一。天子於每年春分設大壇祭祀太陽神。

清明節時人們說的“祭日”是偏正結構,其中的“祭”是定語;古代祭祀太陽神時說的“祭日”是動賓結構,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動詞。

2、忌日

“忌日”指先輩去世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禁忌宴會、飲酒及各種娛樂活動,因此稱“忌日”。例如:(1)明天是我父親的忌日,我要跟妻子和女兒去掃墓。(2)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忌日。“忌日”過去也叫“忌辰”。“忌日”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指按照過去迷信的說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陶政聰


該來的都來了,該走的一起走。


詩人子夏


沒說法,因為一般不過死忌,只過清明。


龜龜講故事


《清明追思》

一年一清朋,

一歲一追思。

天空飄細雨,

總讓人傷神。

憶情感故舊,

無處話淒涼。

祭品燒紙錢,

含淚報恩深。

永傳家風訓,

耕讀勤奮人。

子孫祖親佑,

英靈錦繡程。

後代和諧順,

康樂慰仙人。


蜀南猴歌


當然沒有,不用當心


宏源祥農家茶


陰陽二歷不同、時日偶有湊巧;“聖”誕毛誕相重,人未驚其玄奧。莫入虛空迷途,視其正常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