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故事以一場詭譎的夢境開始:

夜,深宮處,鬼魅自沉沉黑暗裡飄入,滔天冤案使這鬼魅眉宇裡盡是陰狠毒辣,夜裡狂風大作,四面通風的宮殿被巨大的黑暗包圍,無數只蠢蠢欲動的眼眸在黑暗裡凝視,虎視眈眈,一身白衣的鬼魅面目猙獰,厲聲控訴著冤情。

這便是《大明宮詞》的開端,始於武則天的一場噩夢。

畫面裡,極具東方風格的宮殿上,死不瞑目的鬼魂從夜裡飄來,道出了一場掩埋於地下的宮廷陰謀。其畫面色調詭譎,配樂驚悚,身著白衣、頭髮凌亂的厲鬼,訴說著慘無人道的可怕事,做了壞事的武則天神情恐懼。

值得一提的是,借鬼魅揭穿冤情的這一情節,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裡的一個經典情節。

《大明宮詞》開端的這一情節,便代表著整部劇的風格,即西方語境下的東方式表達。故事的內核是東方的,以天子一家圍繞權力競爭展開的一系列宮鬥,而表述是西方式的:史詩般考究優美的對白、整齊直白的語言。

東方的古老建築在這種語境裡披上了神秘的外紗,增添了幾分陰柔美學。

《大明宮詞》講述的是唐朝的故事,武則天發動政變改唐為周,拋棄了妻子、母親的身份,變成一代帝王。唯一躲過這場宮廷政變的是太平公主,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當朝公主。

在這場宮鬥裡,太平既是旁觀者(未遭到迫害),同時又是受害者(親情的喪失),以她的視角去講述這場政變,一場政治劇變便輕盈許多,刻意忽略了朝堂上的波譎雲詭,她的視角里,是哥哥們的相繼離開,親情在這場鬥爭下日漸淡薄,每個皇家子弟都面臨著慘淡的未來。

最終,她從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公主,一步步失落:丟失愛情、丟失親情、丟失信仰,選擇了死亡。

這種表述在歷史劇中是少見的,大多數歷史劇表現的是,國家鉅變下,人物命運的隨之波動,展示的是一個大時代環境。而《大明宮詞》反其道而行,從一個家庭的興衰裡反映時代的鉅變,展示的是個人情感。

《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大明宮詞》裡的西方語境:

我不明白為什麼這第一次關於愛情真諦的啟蒙長著這樣一副憤世嫉俗、甚至歇斯底里的面孔。它本身應是優美而深情的,伴隨著溫暖的體溫和柔軟的鼻息······我丈夫臉上那令我陷入愛情的謎一般的誘人神采從此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絕對屬於男性殘酷的冷漠。我不清楚這是否就是婚姻的含義。總之,我生命中那個青春迷幻的時期就這樣提前冰冷的結束了。

這是太平公主婚後的一段獨白,這段獨白語法講究優美,且直白。很難相信這樣的話會出自一部國劇裡:使用規整句式、運用修辭手法,且充滿哲理性。東方語境是內斂簡潔的,不擅長表現個人情感,《大明王朝》裡的明嘉帝,更甚一步喜於玩文字遊戲,說一個詞便讓群臣去猜測他的意思。

而這部劇處處都是類似這樣詩意的對白,優美華麗、措辭講究、富於哲理,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為本劇增加了神秘、戲劇化色彩。

這是第一層西方語境,即語言的西式。

第二層西方語境,在於認知的西式。

唐高宗駕崩前,皇后武則天和一眾子女、大臣跪於塌前。指認皇帝人選後,唐高宗命所有人離開,獨留太平一人在身側。武則天起初不相信,皇帝再一次提出,你也出去,武則天才不得不離開。離開前,她與太平對視一眼,最終不情願的緩慢離開。

這場無聲的對抗裡,是武則天和太平同為女性身份的對抗。拋去母女關係,兩人同為女性,皇帝為唯一的男性身份,在這場博弈裡,太平贏了一局。

傳統東方觀念裡,講究的是家庭關係,重視傳宗接代的大家族觀念。而西方重視地則是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由此你會發現東方式的家庭關係,一般表現的是忠、孝文化。而西方文化裡,探討的則是“俄狄浦斯情節”。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男性生來為力量抗爭,父親是他人生裡的第一次力量對抗。而女性則為了美麗而戰,美麗是抽象的,但愛情可以將其具象,如《畢業生》裡,母女倆愛上了同一個男人。

《大明宮詞》是第一部去表現這種觀念的國產劇,它沒有中規中矩地去只表現母女的愛,相反,整部劇幾乎都是圍繞著武則天和太平的抗爭展開的。抗爭的正式顯露從薛紹的死開始,伏筆是太平第一次月經(女性意識的覺醒),兩人之間第一次對抗——冷戰。

薛紹死後,母女倆正式宣戰。太平利用了中國式親情來傷害母親武則天,用冷漠逼迫武則天傷心欲絕。而武則天則用母親身份反擊,她憑藉權力不允許薛紹之子留在太平身邊,同樣憑藉母親的道高一尺在太平故意嫁給武則攸時,留一封休夫的聖旨。

兩人的抗爭從開始延續到結局,最終武則天最後被逼讓位時,也是太平作為主導人發動了這場政變。

這種語境下的太平和武則天,最終超越母女關係,變成了最懂得對方的人。

《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第三層西方語境,在於道德的西式。

中國曆來不缺同性之愛,但傳統的文藝作品裡很少去表現這種情感。

《大明宮詞》裡,太子弘與他的孌童合歡便是一對同性情侶,兩人做盡情侶間的親暱之事、合用一把梳子、為對方挽發,弘為了合歡不願成婚,在得知自己將會被害時先安排了合歡的生。

最終合歡生死相隨,於大殿之上,將兩人情侶身份公諸於世:

我是他的僕人,我不只是他的僕人,我還是他的愛人。你們不必這樣看著我,其實這在宮裡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實,只不過沒有人挑明而已。我是他的愛人,我今天要讓你們所有的人知道這個事實。太子的生命,就是我生存的全部理由,是愛情的神秘力量,支撐著我跪在這裡······

除此以外,還有李隆基對於姑母太平的亂倫之愛。旦周遊四方前,將兒子李隆基託付給了妹妹太平,李隆基對姑母產生了畸形之戀,內心飽受煎熬,分為幾個時期:

一為隱忍時期,發現姑母與張易之的關係後,他對張易之表現出了巨大的敵意,但最終沒有表露什麼。

二為強忍時期,他不知道崔堤是薛紹的兒子,在聽到崔堤與太平合奏合《長相守》後,對其大打出手。

三為痛苦失望時期,兩人聯手發動政變後,最終在立誰為皇帝問題上產生矛盾,太平誤會了他,甚至將他軟禁起來。他產生懷疑,不確定太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隨後他父親的死亡讓他徹底對太平失望,在李隆基心裡,至高無上的愛情產生了裂痕。

四為表露時期,失手殺死崔堤後,太平將真相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感覺到了太平的求死心,終於忍不住對太平表白,承認了這段畸形之愛。

東方故事

《大明宮詞》儘管是西方語境,但故事是東方式的。東方佈景、東方樂器、還有東方器物,整部劇看上去,東方元素一點都不薄弱,西式語境只是更好的去展示了主題。

皮影戲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個道具,它作為戲中戲,見證了整個皇家這一段腥風血雨的歷史,象徵著一代人的悲歡離合。

故事開端,一家人正是團聚時。皮影戲將所有人聚起來,父親和他的愛妃在幕後演奏,幕前是幾個子女在觀戲,門外還有不得寵的愛妃同樣看著。僅僅一個場景便能將皇家家庭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

故事中間,太平陪父親演奏了他生命裡的最後一場戲,同樣的戲,一切都變了,父親的愛妃早已遇害,父親也已是苟延殘喘之時。皮影戲不再只象徵著快樂,同樣意味了悲歡離合。

故事即將結尾,皮影戲早已換了新曲目,曾經圍著皮影戲看戲的人的故事成了新曲目,皮影戲也只剩下最後一個觀眾。

故事結尾,皮影戲也將落幕,太平將早已塵封的皮影戲拿了出來,與侄子最後合作完成了年少時的那場戲,新一代人對皮影戲早無興趣,曾經圍繞皮影戲的那一家人已經都不在人世,太平用最後一場戲完成祭奠,選擇了死亡。

一代人的歷史完全結束。

《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大明宮詞》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破裂,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皇家。它沒有《大明王朝》裡那般敘事浩大,也沒有《甄嬛傳》裡的那些勾心鬥角,它就將故事僅僅固定在六個人中間,他們是夫妻關係、父子關係、母女關係、兄弟關係,這六個人有著天生的血緣關係,在爭奪權力的路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迫不得已,愛恨交織,最終面臨著各自的死亡。

這樣的故事,無論影片的敘事角度、敘事方式無疑都是最好的選擇。大家庭的每一個人都各有各的歡愉與悲哀,他們一邊享受著權力帶給他們至高無上的待遇的同時,必須接受與權力相隨的貪婪、陰謀的迫害。

而西方式直白的表達方式可以將這種悲哀直接講述出來。

唐高宗死前回顧自己的一生,生性愛自由卻被迫坐上皇位,臨死前才參悟如何做好一個帝王,卻已迴天無力。

武則天垂垂老矣被奪權後,卑微地懇求太平陪在她身邊,想要得到作為女人的家庭幸福。


《大明宮詞》:西方語境下的東方故事

弘、賢最有能力當個好皇帝,卻成了武則天稱帝路上的攔路虎,最終為了李氏江山,為了理想抱負,年紀輕輕便在權力鬥爭中丟了性命。

顯、旦無心政事,武皇放過了他們,卻也不得安生,一方面要承載老臣的厚望,一方面要應付皇帝沒有理由的猜忌,一生受皇子身份所限,無法追求自己熱愛的生活,又逃離不了政堂,心驚膽戰的苟且偷生。

而太平這個最有可能得到幸福的公主,卻一生受困於情愛、為了愛情與母親抗爭一生,只嚐盡人生孤獨後選擇自盡。

故事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