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中國皇帝”和他忠實的“子民”

易升

一聲炮響打破迪特福特小鎮清晨的寧靜,大街上散亂地走來一群小丑,他們穿著滑稽的戲服,臉上塗滿油彩,隊伍裡的長笛軍鼓發出叮叮咚咚的噪音,毫不客氣地把小鎮的居民從酣睡中拽起。

隊伍從城市的這一頭遊蕩到另一頭,孩子們最先激動起來,大人們也被歡快的氣氛感染,門窗一扇扇打開,街上迅速變得十分熱鬧。

當地人管這叫作“Weckruf”——“叫早”。小丑們身負重大的職責,就是要喚醒小鎮的居民起來為“大日子”做準備。Pia Pritschet從小在這裡長大,她說時至今日,自己每年最期待的部分還是Weckruf。

因為這標誌著狂歡季高潮的開始。2月最後一週,“無意義的星期四”開啟的嘉年華盛況橫掃德國全境,在西部和南部尤為流行。但在巴伐利亞州這個人口僅6000左右的山谷小鎮,狂歡卻更為別具一格。“對我們來說,別的嘉年華遊行只能算是‘普通遊行’。”

“在這一天,我們都會變成‘中國人’。”

大腹便便的“福高帝”

小丑們戴著西式捲毛假髮,揮舞五彩的大旗,旗面上畫的卻是戴著官帽,留著小山羊鬍的“清朝官吏”。

中午遊行正式開始,50個造型誇張的花車串成長龍從城市的中央廣場出發,表演者方陣伴隨著音樂和舞蹈隨車行進。每個方陣都有不同的特色,不變的是“扮成中國人”的主題。

明黃色外袍上寫著的方塊字,竹編的斗笠、蒙古風情的厚棉襖和毛絨的帽子混搭,小孩子的臉塗成黃色……朝廷大臣、匈奴、御林軍和皇帝的妃子,他們被圍觀的人群簇擁著前進,大街小巷都熱鬧非凡。隊伍的最後,一條巨龍拖著今天最大的明星緩緩走來,他就是迪特福特的第十一任“皇帝”——“福高帝”。

上一任“皇帝”是他的哥哥,“在位”時間長達15年。2015年,“福高帝”從哥哥手中接過“皇位”,“這是迪特福特第一次出現真正的‘王朝’,因為此前的帝王們都沒有血緣關係。我們是迪特福特官方認證的。”

“福高帝”的真身是一位在燃油公司做銷售的中年男子,叫Manfred Koller,談起自己“世襲”的經歷,他頗為自豪。在成為皇帝之前,他曾在“叫早”的隊伍裡扮演過20多年的小丑,也“輔佐”過哥哥的王朝,成為新的“皇帝”顯然對他意義重大。

侍從們舉著“祥龍戲珠”的旌旗列於兩側,“福高帝”登上佈置好的高臺,回頭和自己的“子民”揮手致意。背景裡播放著聽不出劇目的中國民歌。萬眾矚目之中,登基大典開始。皇帝向“他的人民”和遠道而來的客人發表講話,從一個打開的卷軸中尋找自己的臺詞,彷彿是在下達聖旨。

為了這一天,他已經準備了很久,多次修改了自己的講稿,在使用“強大的皇帝”還是“偉大的皇帝”的選擇面前搖擺不定。

當天早上6點30分,他最先被“Weckruf”的小丑喚醒以免睡過頭,然後洗漱化妝。他的“朝服”是明黃色的帝袍,頭戴清式的帝帽,勾了長長的眼線。

9點左右,皇帝的隊伍會前往當地的幼兒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看著那些孩子的眼睛,你知道他們真的很期待看到‘皇帝’。” 大典開始前,“福高帝”還用了茶點——蒞臨了當地的一家旅館,吃德國白腸,享受早晨的第一杯冷啤。這對他來說是漫長的一天,他要爬上花車環遊全城,接見自己的“子民”,發表許多的講話,但他顯然樂此不疲。

“我必須說,我真的很喜歡作為‘巴伐利亞中國皇帝’的每一刻。”

藏在長城後面的中國人

“我們從幼兒園起就認定了自己‘巴伐利亞中國人’的身份。”和Manfred Koller一樣,對許多當地居民來說,童年中最歡樂的記憶就是每年的這場狂歡。

現任市長Carolin Braun在1988年才搬家到迪特福特,她很快就受到了一輪“文化衝擊”,“但對其他人來說這似乎都很自然。”

當她的孩子們開始熱情洋溢地加入到狂歡節慶祝中去時,她意識到自己也應該學習一下這個傳統,比如說和其他的媽媽們一起為孩子縫製150件花哨的戲服。2002年,她第一次積極參與到中國嘉年華的遊行中,作為迪特福特第一個女性市長候選人,她獲得了特殊的待遇——坐在掛著燈籠的轎子裡被抬著走。

“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敢肯定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無法想象在沒有‘中國嘉年華’的情況下生活在這裡。”Carolin說。

巴伐利亞“中國皇帝”和他忠實的“子民”


迪特福特大約有6000個常住居民,其中每年有5、600人都會參與到遊行之中,他們為這個傳統注入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熱情,其他人則會圍觀。為了這一天,小鎮的居民從前一年的10月份就開始創作想法和服裝,一些人還會特別去查詢關於中國的資料,閱讀報紙上關於中國的新聞以增進對這個國家的瞭解。

對於外來者,這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德國小鎮竟會對相隔7000多公里的遙遠東方國度有如此強烈的執念。

這一切的起源現在已經有些說不清了。但當地人都知道一個傳說——中世紀時,因為這個城市一直沒有上繳賦稅,一位主教大怒,派遣手下的稅官前來討債。居民緊閉所有的城門,稅官只好悻悻而歸,還報告說“那裡的人就像中國人建長城一樣,躲在城牆的後頭”。從此,迪特福特就獲得了“巴伐利亞的中國”的外號,並且沿襲了數百年。

巴伐利亞“中國皇帝”和他忠實的“子民”


Pia現在已經開始工作並且負責迪特福特旅遊事務,她說最早是在1928年那年的狂歡節上,突然有一隻叫做“Dietfurter Stadtkapelle”的樂隊決定穿上中國的服飾。“沒有人確定是為什麼,但他們肯定從傳說中獲得了靈感。”

這個銅管樂隊的扮相大受好評,以至於許多人開始模仿起來,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了傳統,甚至成為了整個嘉年華的主題。

1950年,這裡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嘉年華。在時任市長約翰·梅斯特的回憶中,他們穿著製作精良的中國服裝站在騾子拉的廂車上,即使是當地人也不認不出他們。

也是從那時起,每年都有一些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團體參加遊行。1954年,這裡的人們選出了他們的第一個“皇帝”,叫MA-LER-GIE。

“巴伐利亞的中國”

市政廳前有一處噴泉,泉池的中央矗著一個矮胖敦厚的“中國人”石像。他戴著尖頂的帽子,撇著兩道鬍子,目光如炬。這個噴泉在1962年就建成了,完全是當地私人制作的。

最初,迪特福特的居民只能從書籍和圖本中的零星描述猜測神秘國度的面貌,從有出國經驗的其他人口中道聽途說,再加註大量的想象,一點一點構建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巴伐利亞中國”。

上世紀90年代,一位來自北京的電視新聞記者來到這裡。官方認為,這是迪特福特第一次與真正的中國建立聯繫,不過如今已經沒有具體的記錄。

小鎮的導遊Anthon則記得另一件發生年代也許更早的事情。

當時,一個來自中國的電臺團隊到訪迪特福特。遊覽到小鎮的教堂塔樓時,他們發現了這裡保存的幾鼎銅鐘,其中一鼎鐘上用中文刻著“和平”二字。“他們完全驚呆了。”電臺成員訝異地詢問巴伐利亞的教堂為什麼會有中文字,Anthon就向他們介紹了這個小鎮與中國文化的古老聯結和迪特福特的嘉年華傳統。

緊接著,他們在現場錄了這樣一句話:“德國巴伐利亞教堂裡能有這樣一個標誌,這意味著我們不用彼此敵視和害怕,而是可以肩並肩生活在一起。”

Anthon說,他和這群中國的訪客在那一刻都“深深地被感動了”。

21世紀以來,小鎮和中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2015年,一個迪特福特的代表團來到中國的幾個城市,還和南京結成了姐妹城,每年舉辦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動。而它也成為一個更有代表性的旅遊目的地——類似迪特福特這樣的巴伐利亞小城,通常全年都見不到幾個中國人,這裡卻常年接待著大量中國遊客,在狂歡節的時候更是達到高峰。

過去的90年裡,“巴伐利亞中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小鎮現在設立了專門的“中國文化之家”,還提供茶道、烹飪等課程,在圖書館裡,有專門的角落擺放介紹中國的書籍……

作為中國嘉年華90週年紀念,今年許多團體採用了懷舊的主題。但傳統的形式並沒有因為和“真正的”中國的接觸而改變太多。奇異的禮服頭飾,飄飛的眼線,和隆重卻搞笑意味十足的登基大典仍保留了下來。

“中國有豐富而有趣的文化,迪特福特的人民常常會把服飾的款式搞錯,混淆一些元素的意義,但這就是我們,這是巴伐利亞獨有的‘中國文化’。”Pia說。

在狂歡季前來的遊客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意義也從純粹的“狂歡作樂”變成了一種文化的交流。但對當地人來說,這種傳統在他們心中永遠擁有一個特殊而私人的位置。

巴伐利亞“中國皇帝”和他忠實的“子民”


自從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安東尼和艾米麗就一直在接受訓練。兩年前,她們被提拔成“宮廷女士”。今年,她們和“福高帝”一起,在市政廳“接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這段記憶會伴隨著她們長大,讓她們成為下一代的“巴伐利亞中國人”。

傍晚,嘉年華即將迎來尾聲。一個殯葬大隊出現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穿著白衣抬著木棺在餐館之間穿梭,這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叫“哀悼的婦人”。到了11點半,隊伍來到“中國人噴泉”旁邊,把一個真人大小的紙人放火燃燒。

12點午夜,人們最後一次高聲演唱“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Kille Wau,Kille Wau,巴伐利亞的中國帝國,你今天到處都知道,它坐落在美麗的阿爾特米爾,你羨慕地看著我們……” 興奮地人群並沒有散開,他們在餐館裡舉杯暢飲,狂歡到凌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