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燕政權為什麼不在十六國之中?

此生不悔入中華


導讀:其實我們從十六國當中可以看到慕容諸燕的傳承脈絡,前燕、後燕、南燕、北燕都是十六國成員。當然這些前後南北等詞語都是史書添加的,當時鮮卑慕容氏建立的燕國對外的國號都是燕。按照先後順序是這樣的:前燕被前秦滅亡後,慕容垂趁前秦淝水戰敗之機會恢復燕國版圖史稱後燕。後燕被北魏擊敗後一分為二,北方的後燕被篡位後稱北燕;南方慕容德建立的政權稱南燕。也就是說從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雖然北燕和南燕重合了3年。也就是說按照順序一個滅亡了,下一個鮮卑慕容氏燕國復國後的稱謂。但是西燕的存在明顯不是這樣,他是和慕容垂建立的後燕爭奪慕容燕國的法統失敗後被併入後燕。所以西燕雖然短暫存在,但是不再十六國當中。


其實鮮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權都是燕國,這些前後南北都是史學家為了區分添加的定語。所以同一時代只有一個鮮卑慕容氏的燕國作為正統,所以除了西燕以外各燕國都存在存亡續絕的傳承關係。南燕的情況有些特殊:它雖然距離後燕較遠,隔著他國無法獲得後燕的直接領導;況且如果沒有統一政權很快部族會被吞噬,所以慕容德建立南燕稱帝。但是慕容泓建立的西燕顯然與南燕不同,他以正統自居與慕容垂建立的後燕爭奪鮮卑慕容氏的法統失敗後被併入後燕。所以西燕與前燕不存在存亡續絕的關係,因為這個重任由慕容垂的後燕來擔任。


十六國範圍內雖然有四個燕國(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但是基本上四個政權存在明顯的存亡續絕的傳承關係

公元352年從遼東南下的鮮卑慕容儁建立燕國,史稱前燕。鼎盛時期前燕覆蓋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面積大約79萬平方公里。前燕建立18年後被氐人建立的前秦滅亡,隨著前秦淝水戰敗慕容垂宣佈燕國復國史稱後燕。慕容垂不愧為戰神,退東晉、敗前秦、滅西燕,版圖達到80萬平方公里。

公元396年北魏攻佔後燕都城中山後燕被一分為二,注意北部的政權還叫後燕。但是迴歸祖地的後燕內亂不斷,10年後被北燕所取代。而南遷的部分已經成為後燕的飛地,在沒有空中運輸的情況下很難在亂世中接受北方後燕的統治。為了部族的傳承慕容德建立再次打出燕國的大旗,史稱南燕。南燕的建立只是延續鮮卑慕容氏統治的無奈之舉,並不存在與後燕爭奪法統的意味。雖然北燕與之前的慕容氏關係不大,但是依然符合北魏史學家崔鴻“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的命名方式。所以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存在明顯存亡續絕的傳承關係。北魏史學家崔鴻的把南燕、北燕也劃入了十六國的範圍。


西燕與後燕同時擔負著復興燕國的重任,但是法統之爭西燕戰敗併入後燕。所以西燕雖然是一個政權,但是無法列入十六國範圍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西燕這個政權,西燕的建立初衷和慕容垂的後燕是一樣的就是興復慕容燕國。其實最先反後秦打算復國的事慕容垂,在慕容垂攻打鄴城的時候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才在華陰起兵。如果說真正攻破長安滅掉前秦的還是西燕皇帝慕容衝(部下造法殺慕容泓擁立慕容衝為帝),但是慕容垂建立後燕稱帝的時間要比西燕要早一年多。

如果西燕的皇帝慕容泓、慕容衝來說,確實是前燕的嫡系正支,但是由於西燕皇室內亂導致地位落到宗室慕容永手裡。慕容永可不是嫡系,後燕的慕容垂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五子。所以慕容永是前燕皇族的別支與慕容垂無法相比,所以要麼臣服要麼爭奪遂產生法統之爭。但是西燕地域狹小無法和後燕相比,而且慕容永的的軍事才能怎麼能和慕容垂相提並論。臺璧一戰西燕損兵折將,後燕攻入長子西燕滅亡。最後西燕以併入後燕的形式結束了法統之爭。


小結:

西燕皇帝慕容永無論聲望、能力還是身份都無法和慕容垂相比,最後併入後燕結束了法統之爭。西燕立國的時間也比後燕晚所以西燕與前燕不構成存亡續絕的傳承關係,因此也就無法列入十六國的範疇。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要說為什麼西燕沒有被計入十六國當中,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因為後世的史學家認為其不具備正統,不能夠被算作是獨立的國家,只能說是地方割據政權。

(後燕-西燕-南燕-北燕地圖)

五胡亂華時期,其實並不止十六個政權存在,可為什麼會有十六國這個統稱呢?原因在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編著的《十六國春秋》這本紀傳體史書。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從公元304年開始,到公元439年結束這將近135年中,包含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蜀(成漢)、前涼、西涼、北涼、後涼、後燕、南涼、南燕、西秦、北燕、夏這十六個國家的歷史。

《十六國春秋·前燕錄》

當時由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國家,都以燕為國號。後人為了區分它們,按建立的時間及控制區域所處的方位大致上分為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以及西燕。

(慕容氏部分世系圖)

按上圖所示,紅色的是前燕世系,黃色的是後燕世系,紫色的是南燕世系(部分),灰色的是北燕世系(部分),藍色和綠色的則是西燕世系(部分)。

從圖中我們能夠知道,後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和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是親兄弟,而他們的父兄則是前燕的皇帝,從法統上來說,他倆都可以繼承前燕的正統(PS:慕容德是迫於北魏的壓力才建立南燕的,當時慕容垂已經病逝,是他的兒子慕容寶在位,所以並不存在慕容垂與慕容德的法統爭論。)

(慕容泓與慕容垂的藝術畫像)

而西燕的建立者慕容泓,是前燕末代皇帝慕容暐的弟弟,同時也是慕容垂和慕容德的親侄子,本來按血緣關係來說,他才是最高順位的法統繼承者,可惜不到半年時間他就被部下藉口德行不足殺害。其弟慕容衝被立為西燕之主,這時候按血統來說,西燕比起後燕還是有優勢的,但是很快這個優勢就被葬送掉了。386年,慕容衝被部下藉口不肯東歸殺害,之後短短一年時間內,西燕先後存在了4位君主,直到慕容永上位之後,局勢在暫時穩定下來。而慕容永,按血統來說,只是慕容氏的旁系,此時的西燕,在法統上已經遠遠不如同時期存在的後燕了。

起初西燕和後燕都還相安無事,畢竟慕容弘和慕容衝是自己的親侄子,慕容垂並沒有想著去兼併掉西燕的土地,很多時候還主動幫助西燕穩定境內局面。等慕容永上位之後,時局有了很大的變數,他本身出自慕容氏的旁系,很是忌憚那些在西燕境內的慕容氏嫡系力量。很快,他邁出了毀滅自己的一步。先是拒絕對慕容垂稱臣,之後又大肆殺害西燕境內慕容暐和慕容垂的子孫,徹底激怒了慕容垂,最終慕容垂西征,攻入西燕都城長子,殺死慕容永,吞併了西燕領土。

從慕容泓建國到慕容永作妖滅亡,西燕只存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先後有7個君主,統治區域最大時也只擁有山西八郡。不論是從存在時間上,統治疆域上,在當時那個亂世當中,都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的地方勢力,加上後期統治者在法統上的失利,以及西燕亡於後燕之手,種種因素影響下,後世的史學家自然是不會講其列入正統的十六國當中。


小川讀歷史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權。都長子(今山西長治)。不在十六國數之內。盛時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歷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堅滅前燕﹐徙鮮卑四萬多戶於長安及近畿各地﹐鮮卑部眾受到奴役希望東歸。淝水之戰﹐前秦南征失敗後﹐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聞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乃集關內外諸馬牧鮮卑﹐屯兵華陰。384年泓自稱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以興復燕國為號召﹐建元燕興﹐有眾十餘萬﹐進逼長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鮮卑貴族殺泓﹐立其弟慕容衝(太宗威皇帝)為主。衝率眾進圍長安﹐385年於阿房(今陝西西安西)稱帝。及苻堅父子出奔﹐衝入據長安。386年二月﹐衝部將利用鮮卑軍民思歸關東的情緒殺衝﹐擁立鮮卑貴族段隨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殺段隨﹐立慕容鈒(一作覬)為燕王﹐率鮮卑男女三十餘萬人離長安東去。繼之﹐鈒被殺﹐衝子瑤(或作望)被立為帝。瑤旋被殺﹐泓子忠被立為帝。六月﹐忠亦被殺﹐慕容永被推為大將軍﹑大單于﹑河東王﹐率領部眾繼續東進。前秦苻丕派兵阻其東歸﹐雙方在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會戰﹐苻丕軍大敗。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稱皇帝﹐建都長子﹐改元中興。他與後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產生法統之爭。慕容垂在鞏固了自己的後方之後﹐於393年冬向西燕大舉進攻﹐394年八月攻克長子﹐殺慕容永﹐滅西燕。 冉魏和西燕立國都不弱,為什麼沒有資格列入十六國,我估計是時間太短,冉魏僅一代,兩年多;西燕雖然走馬燈似的換了很多皇帝,但建國還是不滿十年。因為十六國中立國最短的南燕也有十多年(兩代)。


星際襄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權。都長子(今山西長治)。不在十六國數之內。盛時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歷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堅滅前燕﹐徙鮮卑四萬多戶於長安及近畿各地﹐鮮卑部眾受到奴役希望東歸。淝水之戰﹐前秦南征失敗後﹐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聞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乃集關內外諸馬牧鮮卑﹐屯兵華陰。384年泓自稱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以興復燕國為號召﹐建元燕興﹐有眾十餘萬﹐進逼長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鮮卑貴族殺泓﹐立其弟慕容衝(太宗威皇帝)為主。衝率眾進圍長安﹐385年於阿房(今陝西西安西)稱帝。及苻堅父子出奔﹐衝入據長安。386年二月﹐衝部將利用鮮卑軍民思歸關東的情緒殺衝﹐擁立鮮卑貴族段隨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殺段隨﹐立慕容鈒(一作覬)為燕王﹐率鮮卑男女三十餘萬人離長安東去。繼之﹐鈒被殺﹐衝子瑤(或作望)被立為帝。瑤旋被殺﹐泓子忠被立為帝。六月﹐忠亦被殺﹐慕容永被推為大將軍﹑大單于﹑河東王﹐率領部眾繼續東進。前秦苻丕派兵阻其東歸﹐雙方在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會戰﹐苻丕軍大敗。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稱皇帝﹐建都長子﹐改元中興。他與後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產生法統之爭。慕容垂在鞏固了自己的後方之後﹐於393年冬向西燕大舉進攻﹐394年八月攻克長子﹐殺慕容永﹐滅西燕。 冉魏和西燕立國都不弱,為什麼沒有資格列入十六國,我估計是時間太短,冉魏僅一代,兩年多;西燕雖然走馬燈似的換了很多皇帝,但建國還是不滿十年。因為十六國中立國最短的南燕也有十多年(兩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