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我是老徐。


最近英國決定面對疫情采用「群體性免疫」的做法。


一時間全世界譁然。


很多人以為跟我們沒多大關係。


但我肯定,看完今天的文章,你不會再這樣想了。


1。


3月12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召開了第三次緊急內閣會議。


這個會議非同一般,因為會議英國確定了他們對抗疫情的方式是採用「群體性免疫」的做法。


老徐先大概跟你們講講。


英國認為防疫主要分為幾個措施。


1. 從3月13號開始,有症狀的人在家隔離7天。7天后,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再通知醫院。


2. 英國政府不再檢測每一個有症狀的人,只檢測比較嚴重的人。


3. 學生不可以出國旅行,70歲以上的老人要呆在家裡。


4. 英國人要做好準備可能會失去所愛的人(lose your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


5. 英國目前的重點不是防止所有人被感染,因為阻止每個人感染是不可能的;


英國政府的任務是跟病毒比賽,等待疫苗或者抗體的出現。


從自我隔離到準備好失去所愛之人到最終目的等待所有人出現抗體。


這種近乎瘋狂的做法,被稱為「群體性免疫」。


雖然官方沒有明說。


但是根據彭博社的新聞標題看來,大家所理解的點大體都一樣。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連《柳葉刀》的主編都在社交平臺上強烈攻擊反對英國的做法。


假設你聽到這裡還是迷糊。


簡單來說就是,


英國打算放棄和病毒對抗,選擇要跟它共存。


2。


這件事在全世界幾乎是引發了譁然。


在國內也是,很多人都是震驚和反對。


但有一種聲音也佔了很大的比例。


《三聯》發了一篇文解釋說「群體性免疫」的前世今生,號召更多人更理性去看待他們的選擇。


讓時間去評判誰對誰錯。


這篇文章在國內也得到了幾百萬人的閱讀和很多的認同。


《三聯》是我很喜歡的媒體。


但這次,老徐真的不能苟同。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上面是三聯的原文)


就如三聯的結語:讓他們自由選擇,為科學家提供多幾個對照組,才是高級的人道主義。


但我們不能拋棄現實去理想化。


英國這種老牌資本國家,貧富差距大,老年人群體數量多。


這些都是病毒蔓延的良機。


膚色不一樣,但全世界的窮人面對貧窮的窘況都一樣。


可預見性的是。


誰會成為對照組裡面的一員呢?


最終肯定是那些貧窮的老人家。


窮不是原罪,更不是成為在病毒面前被拋棄的理由。


可以說,

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反人類。


3。


為什麼老徐會如此激動反對呢?


因為我從我們自己和其他國家的先例看到的情況,已經不敢想象接下來世界的樣子。


先說我們自己。


截止老徐寫稿時間,也就是3月15號17:21分。


累計死亡案例已經高達3204。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接下來這個數據,還會繼續增加。


要知道的是,這是統計在內屬於新冠的死亡病例,早期還有一些不屬於的,是沒列入的。


而我們都知道,


為了抗擊疫情,中國付出了多大代價,又是封湖北又是全國人民都在家隔離。


才做到這個樣子。


若採用英國的做法,死亡人數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


再看目前比較嚴重的意大利。


短短几天,意大利因病毒死去的人數已經高達1441。


算起來死亡率是6.7%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這算是非常高的死亡率了。


這個結局,也與意大利一些早期不當的做法有關。


比如剛封城當地居民就聚集在廣場,手拉巨大橫幅,要求“歸還自由”。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意大利傳統“橘子大戰”照常進行,15000人蜂擁而至、激情狂歡。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巴薩球隊下榻意大利的某處酒店,酒店門口被圍堵得水洩不通,無一人戴口罩。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英國這種殘忍的做法?


還有很多因為特殊制度下出現的對抗疫毫無幫助的做法都一一在意大利上映。


最終的結局我們都可以一下子從數據看出來。


死亡率幾乎是中國的2倍。


而且意大利還處於中期,接下來的數據可能還會更加嚴重。


就這種簡單的對比,老徐都覺得英國的做法簡直是毫無人性。


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命,不是發達國家最基本的要求嗎?


4。


回到我們自己。


為什麼老徐看到那麼多人抱著理中客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情的時候特別生氣呢?


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英國這樣做,跟我們自己也息息相關。


最壞的打算英國真的很多人感染了。


那對於我們來說,除非確保他們絕對不出國門或者我們自己永遠不會跟他們有交集。


否則,我們的抗疫就又要重新再來一次。


另外一點。


假設真的英國崩盤了,我們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經濟上。


世界經濟早就成為一體,只要他們不好過了,我們也別想好到哪裡去。


人類共命運,絕不是口頭上說說。


也許你今天覺得作為第三方無所謂,等到了影響到自己的那一刻。


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回到英國事件本身。


我們還必須意識到,如果在面對災難,窮人和老人成為第一個被拋棄的群體。


一旦人類打開了這個潘多拉魔盒。


在可預見的未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會在未來的某個災難中成為被拋棄的個體。


所以反對這件事,根本上來說。


為了反對我們有一天被拋棄。


就如《流浪地球》所說的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


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幾個月下來,對於這句話,我已經堅信不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