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封城、封路、输入性病例、外国人永久居留权……这些属于2020年年初的关键词,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人口流动。


陈海舒,一位来自福州的摄影师,曾经以「德国阳台」作为双关语,用影像呈现出德国一隅里,美国人与福州人的迁徙。


•••


在阳台上,你看见了什么?


「阳台是两个不同空间衔接的象征。」陈海舒说,「打开窗户外面就是树林:室内和室外、公共和私密、人工和自然。」


去年年底,我偶然在摄影类公众号「假杂志」上,看到一本名为《德国阳台》的摄影书。


可是,当仔细阅读后我发现,摄影书的内容并不是字面上德国建筑的阳台设计,而是更为奇异的风景。


创作者陈海舒取景的阳台,是50年代起美军驻扎在德国时的军营。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50年代美国人留下的旧军营


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既关于德国也关于美国,而陈海舒则是一位旅居德国的华人摄影师。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旅德摄影师陈海舒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陈海舒是福建福州人。


于是,趁着圣诞节前后他回福州的时候,我们聊了聊这本影集。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人类的流动,有如动物的迁徙。


陈海舒曾说:「在历史上,流动可能是个常态。」


故事发生在德国西南部的一个扇形城市——卡尔斯鲁厄市,它在德国著名的黑森林与莱茵河附近。


2017年,在卡尔斯鲁厄市留学的陈海舒与新婚妻子正在寻求一处新居。中介带着他们走进了当地森林里小有名气的美军旧军营。


他们当即看中了旧军营房屋里,那扇宽阔明亮的落地窗,敲定了租约。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家的阳台景观


这片森林中,一共有五十多栋外观相似的房屋,名为「Paul Revere军营」,由50年代到90年代驻扎在卡尔斯鲁厄市的美军所建。


当时每位美军士兵在此驻扎的时间大约在两三年左右。冷战结束后,美国士兵开始陆续撤离德国。而这五十几栋房屋和空旷的机场,被留在了森林中。


不久之后,德国人将旧军营稍作翻修。将往日森严的旧军营改造成风格独特的平民住宅,白色的旧墙体叠盖了蓝色的新楼层。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家的阳台景观


军营有了新的住户,后来的人们,在旧军营中创造出了焕然一新的生活氛围——


机场被拆分为公园和体育场,美国人的超市被俄罗斯人占领,图书馆里的英文书籍也有了新的受众……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机场一部分草坪成为体育俱乐部


而陈海舒他们房屋的墙面上,也留下了不少前一任租客家里猫的爪痕。


为了遮去爪痕,陈海舒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粉刷墙面。


他们踩着梯子,将客厅刷成灰色,将卧室刷成蓝色,还为未来的孩子留出了房间。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的妻子正在粉刷墙壁


虽说已时过境迁,但一直到陈海舒他们入住,Paul Revere军营还是保持着曾经的形状。


军营的四季也如约而至。


陈海舒家里的阳台落过冬天的雪,开过春天的花,操场上有每天牵着狗经过的德国大叔,也有远道而来的自由歌者。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家里的阳台


卡尔斯鲁厄市曾是德国巴登州的首府。当地有个发行已久的报纸,名为「巴登州新闻」,用具体的图像和语言,记录了曾经美军在这里的生活。


陈海舒在往期报纸里,找到了1951年至1995年期间,许多关于美军的记录。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报纸中关于美军生活的图像记录


这些与报纸档案一起泛黄发灰的记忆,与如今陈海舒的生活,有着若即若离的相似性。


同样的场地、相同的别离、近似的风景,遥远的时空与人,微妙地重合了。


美军、德国、福州人在Paul Revere军营里交汇。他们的集体记忆,重叠成一条共同奔涌,却颜色不一的河流。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美国人可能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十年的时间,我们刚好经过了一年四季,像是把他们的生活压缩了,相当于一个小样本。」陈海舒说。


他用影像做生活的拓片,将自己的生活影像和档案馆里的资料拼接在一起,耗时一年多的时间,做成这本影像书《德国阳台》。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如今,依然有飞机略过Paul Revere军营,但这里的机场已经不复存在


他告诉我,钢铁材质的加装阳台,不仅是空间衔接的象征,还是Paul Revere军营建筑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转折点。


「美国人走了以后,这里从军用变成民用,其中一项改造就是加了阳台,就像是建筑功能转变的标志。」陈海舒说。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书中印刷的阳台加装结构图


书名中的「德国」二字,多半会让人想起那个严谨的日耳曼民族,有好喝的啤酒和香肠,和被命名为「战车」的足球队。


然而,在德国阳台上看到的风景,并不一定那么「德国」。


「其实德国本身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多元化的国家,它的移民比例非常高,一直有着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从土耳其、波兰、俄罗斯……而且,德国,或者说欧洲,在一战之前可能没有很明确的民族国家的概念。」陈海舒说。


曾经德国森林里的Paul Revere军营,是一个属于美国人的小世界,如今旧军营里的居民,也有大约一半来自异国他乡。


当代社会中,民族与国家并不如想象中单纯。人类频繁的流动,将色彩斑斓的异域风情,带去了旧时间里生长出来的当地传统文化里。


多元融合、新旧相生,通常都是常态。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美军军营中现在的俄罗斯超市


但是,卡尔斯鲁厄市也不同于柏林与慕尼黑那样国际化,对外来文化习以为常。


虽然外来人口众多,它依然是一个以德语交流为主的传统德国城市。


在这里,旺盛生长的外来文化与根深蒂固的本地文化,分别在自家的阳台上,隔着距离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像两种大相径庭的语言。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以遛狗为工作的德国大叔


《德国阳台》里同时呈现三种语言:德语原文、英语翻译、汉语翻译。


他们仿佛扮演着三个角色,撤离的美军、德国的见证者、如今的陈海舒。


这些像是站在不同阳台上的人,不一定遇见过彼此,却看见了同一片风景。


于是,他们的记忆就成了汇流的江河,承载着关于Paul Revere军营的一切。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书页中的三种语言


陈海舒还发现,他们与曾经的美军,在生活中也常常面对相同的困境。


书里有一张体育场铁丝边网的照片,铁丝网上有一个破开的洞,被陈海舒放大到近乎整页的篇幅。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体育场破洞的铁丝网


他觉得远道而来的美国人,与德国本地人之间的交流,就像是这张破开的铁网。


美国人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像背井离乡的陈海舒他们一样,经历过漫长的隔阂与疏离。


相似性甚至不仅存在于公共空间。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展示了一些陈海舒的私人生活影像,比如这张与回国的妻子异地视频的影像。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与妻子视频联络


「我们这里的留学生,或者说海外华人,如果有人回国,想要联络只能靠网络或者是手机。海湾战争期间,驻德国的美国士兵被派到了前线,但他们的家属还在德国,和前线的士兵联络也只能靠电报。」陈海舒说。


公与私的界限就像阳台一样,原来也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泾渭分明。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德国阳台》影像集的装帧,有很多巧妙的细节设计,或许因为它曾经是个线下的展览。


「德国阳台」作为摄影项目的第一次公开,是2018年刊登在「假杂志」公众号上。后来陈海舒在北京和连州陆续做了两次线下展览,因为种种不可抗力,留下了些许遗憾。


于是,陈海舒与假杂志公众号最终决意,将关于「德国阳台」的一切做成影像书。


《德国阳台》也像大多数摄影展一样,以图片加上文字注释的形式,来讲述图片的故事。


但给这本影像集的图片做注释的,却不是作者书写的文字,而是另一种图片——报纸扫描件。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为图片作注释的报纸扫描件


陈海舒用过往的文字资料,诠释着如今的生活景观。因此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容易产生时空错位、词不达意的困惑。


「如果仔细看的话,纸张上是可以看到整版报纸的。书里比较清晰的部分,就是我摘选出来的内容。我们很难更直接地展示当时美军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痕迹更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书里作者与编辑主观叙述的「文字」,仅存于书本的第一页与最后一页。


陈海舒解释,不给予影像自己的释义,是为了给读者留出更多对于图片本身的想象空间。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军区司令本人对联谊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去达姆斯塔特的旅行活动就是用美军提供的大巴,这样每个参与


而书的外壳,被设计成报纸档案馆中用来整理资料的牛皮纸壳。


纸壳上黑色的德语,数十年如一日,整齐划一地印着资料的时间与编号。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封面的左下角有一列Paul Revere军营地区内部的街道名称,由英语和德语组合而成。


在前后相隔近乎七十年的时间里,Paul Revere军营里美军的生活痕迹,已一点一滴被擦除,但路名仍然记忆着它曾经的主人。


这牛皮纸壳大约只有杂志的三分之二宽。将书收入盒中的时候,封面上街道的名称,就会正好被遮去一半,只露出英语的部分,也是书里多元与融合的隐喻。


而且我发现,时间一长,封面街区名字中间,还会印出一道若有若无的分割线。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而作为一本摄影集,《德国阳台》并不想棱角分明地雕琢图像的形式,甚至不一定为专业相机所拍摄。


翻开书的时候,这些影像便带着日常和煦的暖光,将触手可及的生活景象,亲切地舒展开来。


在《德国阳台》里,我看见的是独属于陈海舒的德国记忆,也看见了一份来自卡尔斯鲁厄市的文化样本。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如今,时间走到了2020年。


陈海舒他们给未来孩子准备的房间最终没有用上。陈海舒和妻子已经搬离了卡尔斯鲁厄市的Paul Revere军营,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和曾经来来去去的人一样,他们像是经历了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迁徙,在旧军营墙壁上留下一道漆痕。


新的住户来到了陈海舒曾经的新居,用白色的油漆,覆盖了蓝色的旧墙壁。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平话

摄影书的第一页为什么写着「献给我的妻子」?

陈海舒

当时我和我老婆毕业了,想换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房子,所以这个地方相当于是我们结婚以后的第一个家。


平话

内容的编排有特定的顺序吗?

陈海舒

主要是以页面来编排的。一开始是搬家,最后也是搬家,这两个阶段是比较固定的。其他中间部分未必有特定的联系,是生活的各种片段与各个方面。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平话

给墙面刷漆的照片在摄影书里占了很大版面,刷漆的元素也应用到了封面的设计,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张照片?

陈海舒

当时的情景有点像我们把这个房子据为己有,以我们的方式去处理它,把我们自己的生活铺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走了以后,下一家人也要重新把它刷掉。


平话

加盖的部分新旧差别明显吗?

陈海舒

改装与加盖是90年代末的事,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外观看起来没有很大差别,但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楼下是砖结构,楼上是木结构;楼下是白的,楼上是有颜色的;台阶的材质和级数不一样,扶手也不一样。加装的阳台看上去和建筑完全不是一体的。阳台是钢结构的,有点像加装电梯的感觉。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平话

之前和美军有关的资料好找吗?

陈海舒

主要是当地的一家报纸——「巴登州新闻」。他们有自己档案馆,有的学者想要研究历史,或者个人想了解自己以前的家族,都会来这里。我每次去,都至少有七八个人在里面。而且档案馆里的资料是按主题分类的,想找的时候很方便。他们帮我找出来的就有四大本文件夹那么厚。


平话

收集资料的时候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

陈海舒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当时我在查关于全国军营资料的时候,查到过一个军营,所有人都住在一个大楼里,包括随军的家属。其中有一个士兵的妻子回忆自己当时的状态,说好像被囚禁在这个楼里,因为她不会德语,跟正常德国社会很难沟通,觉得很无聊,很痛苦。

这个跟我刚到德国的状态有点像,什么都很陌生,德语也不好,很难跟社会接触。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平话

书里出现的人物是邻居吗?

陈海舒

有些是邻居,有些是在公园里碰到的人。遛狗的那位德国人我挺经常见的。德国人很喜欢狗,但是有时候没有时间遛狗,就会有专门的职业来帮他们管理。

抱着吉他的人是一位西门子的工程师。他不住在这里,周末经常骑车过来。他的爱好是弹琴、唱歌,他跟我说有时候还会到街上卖艺,也不一定是为了挣钱,就是喜欢唱歌,而街上有观众。

这里收录的人的照片大概只有1/20吧。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陈海舒摄影作品《德国阳台》及「假杂志」公众号,特此致谢。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陈海舒


1986年生于福建福州,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

陈海舒以摄影为主要创作手段,混合使用多种媒介,如文本、视频、电影和摄影书等,其作品关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


假杂志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一家以图书为介的影像艺术机构,致力于图像作品在纸上的呈现。始于二〇〇九年,假杂志的实践包括杂志、出版、书店、图书馆、展览、工作坊。


《德国阳台》

陈海舒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规格:315*235 mm

平装


德国阳台上,福州人与美国人的迁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