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畫家,國畫家和西畫家的興趣點是怎樣慢慢區分開來?

心依舊夢依然3


(個人見解)

國畫家是意境+寫實,西畫家是寫實+意境

側重點不一樣!

原因分析:文化層面:在中國儒學貴為尊,但老子的道家無為思想依然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始末,這也為傳統文人墨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想意識形態,國畫有嚴謹的一面也有突出意向的一面,兩者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是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欣賞國畫,我覺得先品其意,後品其畫,畫的本身與其延伸的意境往往是異曲同工的。這也是國畫的最大特點。

西方畫家流派眾多,但大多都以寫實為主(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是中世紀資本主義初期思想解放後產物)通過文化層面分析,這與西方國家的宗教思想有關,宗教思想影響下,人們對於理想人,理想國的描繪更加突出,他們會在神學影響的框架下,對事物進行描繪,而這都逃不開人的框架和想象中神的勾勒,所以我們看油畫作品,往往是寫實大於意境。

國畫和西畫都是不同文明衍生出來的對於現實與想象的思考的呈現,他們所呈現的特點也是不同文明進程下社會的整體特點。

圖一:徐悲鴻國畫經典――《奔馬》

圖二:范寬――《溪山行旅圖》

圖三:梵高――《星空》





一林野客


一個是國畫家,一個是西畫家。


清白的良心


同是畫家,所用材質不同,表現方法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也就造成不同的繪畫特點與興趣取向。中國畫注重筆墨情趣,意象勝於形象……,西畫勝於質感與形象……,。畫者的主觀感受及審美取向價值訣定他未來的繪畫歷程。

(個人感受),中國畫如跳水,西畫如跳崖,中西結合彷彿揹著降落傘跳的。同樣的高度,感受的過程也不同。中國畫不但感受到跳的一刻,還且感受到水中情趣,並有一定的緩衝,中國畫水分重。西畫的一跳,弄不好摔死,摔傷,掉胳膊掉腿。中西結合,既中又西,或偏中或偏西,揹著降落傘,會隨風飄,要麼飄到天外,要麼落到水裡,或地上,也許會掛在樹杈上,不上不下,自己都不知畫的啥。

登峰造極的畫家,縱是高峰頂上,也敢跳,他會落到他想去的地方,他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回的來。而另一群,高山頂上,回不來,他都不知到自己怎麼登上去的。

一個畫家初始腳步,往哪裡邁,走向哪裡?是一路結的緣,而慢慢改變了他的興趣。


不懂山


就是傳統與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