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併王倫:吳用的“反間計”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

行文之前先說一句題外話。在研讀水滸傳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吳用真是一個“天才”,儘管謀略稀爛無比,而且每次都有好多漏洞,但就是每一次都靈驗。運氣真的是實力的一部分,不服都不行。

(1)

晁蓋一行人打劫生辰綱後投奔梁山,按水泊梁山慣例,王倫款待之餘,便要打發眾人下山。理由也非常簡單,除了王倫嫉賢妒能外,以當時水泊梁山實力,收容個殺人放火的犯人不成問題,但如果那個人得罪了朝廷高官,那水泊梁山真的擋不住。此前林沖得罪了高太尉被王倫排擠;現在晁蓋七人打劫生辰綱,矛頭直指蔡京、梁中書。畢竟骨子裡,王倫仍然是個怕事的“良民”。


火併王倫:吳用的“反間計”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


故事的轉機發生在當夜,吳用當夜與晁蓋聊天,談及林沖,吳用道:

我看這人,倒有顧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併。

不久後,林沖果然深夜造訪,吳用喜上眉梢:

“這人來相探,中俺計了。”

(2)

吳用的計策是什麼?梳理一下是這樣的:

我們激一下林沖,既然王倫不歡迎我們,那我們離開就好。這時候林沖鐵定會借題發揮,強留我們,於是林沖強壓王倫,造成水泊梁山內部矛盾,進而火併王倫。

如果故事真的如此發展,那麼林沖火併王倫之後直接當梁山大頭領就行了,畢竟即便都不被王倫待見,林沖在梁山上也有親信,也是“主人翁”。而如果王倫在第二天的酒席上認慫,在林沖的威壓下收留了吳用等人,此後吳用等人寄人籬下,不但要看王倫臉色,還得看林沖臉色。


火併王倫:吳用的“反間計”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


當然我們說,這種送上門當“小弟”的計謀,是梁山謀士的通病,此前神機軍師朱武也幹過類似的事,於是賺史進成為少華山大頭領,自己乖乖的給史大郎當小弟。

這如果是“計謀”,那就真的太搞笑了。

(3)

然而我們重回這段故事,不難發現,林沖才是火併王倫的主要推動力。

我們都知道,林沖在梁山被王倫反覆排擠,這個排擠來源於兩個方面:

1. 人格貶損

比如他對楊志介紹林沖時說“這個是俺的兄弟豹子頭林沖”。我們知道,梁山好漢有各種各樣的綽號,一般江湖人的“諢號”。但一般對從官府落草的好漢來說,其稱謂都必須是“敬語”,也就是好漢在官方的最高身份。

比如戴宗是戴院長、楊志是楊制使、魯智深是魯提轄、武松是武都頭。

所以次日火併的飯桌上,王倫張嘴閉嘴叫林沖“畜生”,正是日常貶損林沖人格的表現。

2. 業務能力的否定

這點主要表現在投名狀的問題上。王倫曾給林沖三天時間,讓他去殺一個人,然後入夥梁山。但林沖最終還是沒有完成任務,被王倫“網開一面”了。問題在於,以林沖的能力,需要王倫“網開一面”嗎?顯然不會。此時後來不提,也難保梁山上嘍囉沒人會議論“林沖是不是和梁山一條心”的問題。

因此,王、林之間的勢同水火已是必然。而晁蓋來到梁山,意味著什麼呢?


火併王倫:吳用的“反間計”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


(4)

我們知道,水泊梁山本質上是柴進資助的一個收養天下豪傑的地方,這樣要犯就不需要在柴進莊上停留,也就避免落官府的口舌。如果林沖直接殺掉柴進的人,得罪柴進的下場非常嚴重,後來有個叫高廉的得罪了柴進,後果我們看到了。

但晁蓋上梁山則不然,搶奪生辰綱的要犯,以柴進的能力根本就保不住。因此對林沖來說,他要解決的並不是和王倫之間的矛盾,而是在不得罪柴進的基礎上,和柴進劃清界限。

而王倫,則成了林沖加入晁蓋團伙的“投名狀”。


火併王倫:吳用的“反間計”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


此時,晁蓋眾人顯然沒料到這點,在林沖推晁蓋當大頭領時,晁蓋還說:

“晁蓋強殺,只是個遠來新到的人,安敢便來占上?”

但林沖只是只想扶持一個傀儡,至於梁山誰是大當家的,關林沖什麼事?所以林沖:

把手向前,將晁蓋推在交椅上,叫道:“今日事已到頭,請勿推卻。若有不從者,將王倫為例。”

沒錯,此時如果晁蓋再敢推辭,下一個死的,就是晁蓋。

但在此危急關頭,吳用更是沒了脾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事態的發展遠遠超過吳用的智力範圍,然而就這麼陰差陽錯下,吳用在梁山上排行第三的地位,反而坐穩了。這真的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吳用的命,真的是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