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炎帝廟會與祭祀典禮 文

 


【語音版】炎帝廟會與祭祀典禮   文/崔 彥

炎帝,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首領。原居寶雞姜水一帶,後來沿渭水東進黃河流域,與黃帝部落結為聯盟,共同統一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建立華夏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後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神農氏還帶領人們種植稼穡、遍嘗百草發明中草藥,因而又被人們尊稱為農業始祖和醫藥始祖。

  傳說偉大的炎帝誕生在寶雞姜水河畔的蒙峪溝,因為誤食斷腸草而卒於南天台山上。人們為了緬懷先祖功德修建了神農祠。神農祠坐落於渭河之濱,佔地五畝,三進院落,院後有神窟三孔,祠內還有戲樓和龍王廟。因為規模壯觀、建築宏偉而被列入《中國名勝辭典》和《中國曆代帝王大觀》等書中。每年正月十一日炎帝出生日和炎帝逝世日七月初七為廟會日,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神農祠附近的居民都要到祠內點火進香,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據乾隆29年《重修寶雞縣誌·建制》記載,過去神農祠還是地方官員“春耕藉田”祭祀炎帝的場所。每年春播、秋收之際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藉田”典禮。屆時百官與民同耕,由知縣手扶犁把,撒種、耕地,行九推九返典禮。禮儀結束後再行三跪九叩之大禮,以表示祭祀神農之虔誠和對農業生產之重視。

  春耕藉田祭祀神農的典禮是一項非常古老的典禮,起始於夏商以前,唐、宋、元、明、清各朝中央政府無不躬耕藉田。康熙時首創《祈谷九章》樂,又撰《谷祝文》祈神農之詞;雍正時還把帝王藉田禮儀推行到了地方,創造了全國各地“春耕藉田”的盛況。

  古老的神農祠曾被毀壞。所幸的是,20世紀90年代,為了方便人們祭祀炎帝,寶雞又興建了炎帝陵和炎帝祠,並恢復了炎帝廟會。新建成的炎帝祠又稱炎帝園,坐落在寶雞市經二路原河濱公園內。2003年,筆者到寶雞採訪炎帝事蹟,曾拜謁炎帝祠。炎帝祠主體建築風格採用秦漢建築風格,青磚棕瓦、石欄雲拱、古樸雄渾、莊嚴肅穆。祠內小橋流水、九龍噴泉、綠草如茵、水榭亭臺、曲徑通幽。周圍遊廊上繪有諸多炎帝的創造發明以及古老的傳說故事圖像。大殿內供奉著炎帝塑像,塑像高5米,據說是象徵中華5000年的歷史。遊人可在此祭拜炎帝,祈願美好的生活。炎帝祠前有500多平方米的廣場,可供舉行公祭、民祭炎帝典禮。這裡的首次炎帝廟會在1993年農曆七月初七(炎帝喪日)舉行,其間還舉辦了姜炎文化藝術研討會、周秦青銅器裝飾藝術展覽等活動。

  目前在全國有兩座炎帝陵,一處是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另一處是陝西省寶雞市常羊山炎帝陵。兩地都盛傳著炎帝誤嘗毒草仙逝的傳說;兩地也都存在著豐富的考古遺存。據專家考證,這兩地都曾經有一位炎帝生息過,只不過是長幼輩分有別而已。陝西寶雞是炎帝(第一代炎帝)的發祥地,而湖南炎帝陵是八世炎帝榆罔之陵。

  湖南的炎帝陵位於炎陵縣鹿原陂,四周山水環繞。炎帝陵區為仿清式皇宮建築風格,整體建築富麗堂皇,四周蒼松翠柏環抱、硃紅色圍牆,倍顯莊嚴肅穆與廟堂之雅。陵殿前有“炎帝神農氏墓”石碑一塊,陵殿分為五進:午門、行禮亭、正殿、墓碑亭、陵寢。

  寶雞炎帝陵修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鄉常羊山(傳說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龍受孕之地)。由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三大部分組成。墓冢區建在高聳巍峨的常羊山峰頂,青磚堆砌,松柏環繞,清幽寧靜。整個炎陵區建築以褐紅色為主,居高俯瞰,黛綠陪襯,更顯火紅。設計者頗具匠心,以此象徵炎帝火德,更願火德佑民生活幸福、紅火。寶雞地區祭祀炎帝、崇拜炎帝的歷史極為悠久。據史料記載,祭祀活動始於春秋,盛於漢唐。如今,寶雞炎帝陵祭典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入列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兩座陵墓一南一北,雖然建陵時間不同,但人們謁祖尋根的心情同一。每逢春節、清明、冬至、農曆十月一日,以及炎帝誕辰和忌日,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會來到炎帝陵前祭祀炎帝,插一枝春、灑一杯酒,寄託一片念祖深情。此外,還有嘗新祭祀、禳災祭祀和尋根謁祖祭祀。“嘗新祭祀”即人們在吃到新鮮的米麵時,飲水思源,到炎帝陵去叩拜謝恩;“禳災祭祀”,即在天災人禍時,人們就要恭敬地祭祀心中的神靈,以祈求他賜福消災;“尋根謁祖”祭祀,即海外僑胞,不遠萬里來到炎陵尋根祭祖。

  民祭炎陵活動一年四時八節、炎帝紀念日從未間斷過。屆時,人們要擂鼓鳴炮、祭天告地、三跪九叩、上香進酒、敬獻花籃蔬果糕點、社火演藝、恭讀祭文、繞陵掃墓。民間祭祖禮儀莊重虔誠,規模宏大。公祭炎陵則更是盛大隆重,鐘鳴鼓響,宮廷樂舞、敬獻花籃、政府領導恭讀祭文、各界人士三鞠躬等禮儀在莊嚴肅穆、典雅隆重的氣氛中進行。

  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祭炎情深深。一爐馨香訴說著民族發展變遷的歷程,紀念著始祖彪炳後世的豐功偉績。炎帝陵,作為炎帝英靈的化身,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炎黃子孫銳意進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