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說起腫瘤標誌物,可能是腫瘤患者們在抗癌戰役中接觸到最多的輔助診斷指標了。不同於血常規、血生化等反映身體狀態的血液指標,腫瘤標誌物往往帶給大家一種“直接反映腫瘤病情變化”的感覺。

在日常問診中,關於腫瘤標誌物的問診也是最為常見的,通常都是這樣:

“醫生,腫瘤標誌物從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點耐藥的跡象呀?”

“醫生,這個月癌胚抗原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進展了?”

……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一、腫瘤標誌物到底是啥?

簡單的說,就是人體產生的各類蛋白、糖類、酶類、激素類物質。

例如前段時間學術圈子內沸沸揚揚的“滴血測癌”,本質上就是一種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所選取的檢測目標是一種蛋白——熱休克蛋白90α。

腫瘤標誌物通過抽血進行檢測,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各類腫瘤標誌物可謂五花八門,有些僅與一種癌症相關,另一些可能會涉及多種癌症。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而常見的腫瘤標記物我們詳細來看看:

1、最廣譜的腫瘤標誌物:CEA(癌胚抗原)

如果要給腫瘤標誌物做一個排名,CEA絕對是當之無愧的榜首,因為實在是太常用了:肺癌、乳腺癌、各種腸道腫瘤、甲狀腺髓樣癌……幾乎每個腫瘤患者,如果要測腫瘤標誌物,醫生都會開上CEA。

大約70%的直腸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膽管細胞癌/甲狀腺癌患者,都可出現CEA升高。

但是,也有不少正常組織也會分泌少量的CEA,比如:支氣管、唾液腺、小腸、膽管、胰管、尿道、前列腺等。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因此,CEA升高並不一定就是腫瘤復發或者腫瘤耐藥,因為:

  • 吸菸人群CEA也會稍微升高。
  • 一些良性疾病,CEA也會升高;比如胰腺炎、卵巢或闌尾的黏液囊腺瘤、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憩室炎、肝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各種急慢性炎症狀態。不過,這些良性疾病,CEA一般只是輕到中度升高,一般都小於20μg/L——如果某人體檢發現CEA高的實在是離譜,幾百、上千的高,那還是要警惕腫瘤,尤其要篩查肺癌、消化道腫瘤。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2、最牛逼的腫瘤標誌物:AFP(甲胎蛋白)

CEA排在第一位,毫無爭議。AFP為何排在第二位呢?

因為,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是唯一一個可以僅僅根據典型的病史、AFP升高達到一定幅度、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就確診的腫瘤。其他所有腫瘤,必須取得病理診斷,才可以認定為是癌症——AFP都被國內外專家及各大診治指南認可,參與癌症的診斷,這牛逼不得不服。

AFP升高,不僅僅見於肝癌。性腺來源的腫瘤,如非精原細胞生殖細胞腫瘤、內胚竇瘤、胚胎細胞癌和多胚瘤癌、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和一些未成熟畸胎瘤,也可能出現AFP的升高。此外,一些罕見的癌症,比如胃肝樣腺癌,也會出現AFP升高。

AFP升高不一定是癌症。妊娠、嬰兒、遺傳性酪氨酸增多症、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患者,AFP明顯增高。放化療以後,腫瘤溶解壞死,AFP也會出現一過性的升高。肝炎、酒精濫用的患者,AFP也會高。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3、消化道腫瘤組合拳:CA242、CA19-9、CA72-4

  • CA242:在胰腺癌、胃癌、結直腸癌、肺癌等腫瘤中升高。此外,也有報道指出CA242在食道癌、十二指腸癌、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涎腺腺樣囊性癌、膽囊癌等惡性腫瘤中,也會升高。約有0.6%正常人CA242也會升高。
  • CA19-9:在胰腺癌、膽囊癌、結腸癌、肺癌和胃癌中,常見升高。CA19-9>1000U/mL高度提示為癌症,而且往往合併腹膜轉移。胰腺炎、膽管炎、膽汁淤積、黏液囊腫、支氣管擴張症患者,也可以出現CA19-9顯著升高。
  • CA72-4:胃癌等多種消化道腫瘤中,常見升高。胰腺炎、肝硬化、肺病、風溼病、婦科病、卵巢良性疾病、卵巢囊腫、乳腺疾病和胃腸道良性功能紊亂等良性疾病,也會出現CA72-4的升高。

綜上所述,雖然CA72-4傾向於胃癌,CA19-9傾向於胰腺癌,但上述指標都不特異;因此,消化道腫瘤隨訪過程中,我們常規會開出CEA、CA72-4、CA242、CA19-9,這四個組合在一起,綜合分析,動態觀察。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4、三種肺癌,三大腫標:Cyfra21-1、SCC、NSE

  • Cyfra21-1:中文又叫做細胞角蛋白19,為啥細胞角蛋白19,翻譯成英文就成21-1了?——好吧,其實Cyfra211只是細胞角蛋白19的一個可溶性的片段,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這個指標主要用於監測肺癌,肺鱗癌中陽性率高達70%,肺腺癌陽性率60%,大細胞肺癌陽性率75%。同時對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作用。個別良性肝臟疾病、腎功能衰竭的病人,Cyfra21-1也會輕微上升(一般小於10ng/mL)。
  • SCC:鱗狀細胞癌抗原。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監測鱗狀細胞癌的,常見於肺鱗癌、宮頸癌、食管鱗癌以及頭頸部鱗癌中。肝炎、肝硬化、肺炎、腎功能衰竭、結核等疾病,SCC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 NSE:小細胞肺癌以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徵性標誌物。小細胞肺癌中NSE陽性率91%,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母細胞瘤患者,NSE也經常升高。

因此,肺鱗癌通常有SCC和Cyfra21-1升高;而肺腺癌通常有CEA和Cyfra21-1升高;而小細胞肺癌,通過NSE顯著升高。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5、女性腫瘤(乳腺癌、卵巢癌):CA125、CA15-3

  • CA125:存在於卵巢組織中,CA125明顯升高通常見於上皮性卵巢癌。卵巢中CA125升高的陽性率約為70%以上。其他非卵巢惡性腫瘤:乳腺癌40%、胰腺癌50%、胃癌47%、肺癌44%、結腸直腸癌32%、其他婦科腫瘤43%。其他一些良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腫、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甚至是懷孕早期,CA125也會升高。
  • CA15-3:常用於乳腺癌。早期乳腺癌陽性率60%,晚期乳腺癌陽性率80%。其他惡性腫瘤也有一定的陽性率,如:肺癌、結腸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原發性肝癌等,一般陽性率低於10%。

因此,對於乳腺癌的患者,我們常規篩查CEA+CA125+CA15-3;對於卵巢腫瘤的病人,由於卵巢腫瘤的類型非常多,第一次普查的時候可能會查的儘可能全面,一般推薦CEA+CA125 +AFP+β-HCG等。


二、腫瘤標誌物怎麼輔助抗癌?

雖然腫瘤標誌物存在種種影響因素,但腫瘤標誌物無疑是所有癌症相關檢測中最為便捷的一種。好好利用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判斷治療的情況,對於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整體把握整個治療流程的意義重大。

單純以腫瘤標誌物來監測病情是非常不穩妥的,一定要加上其他檢查手段(如影像檢查這個金標準),共同判斷病情的治療效果。

腫瘤標誌物在臨床中的運用分為確診癌症前與確診癌症後。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1、確診前,腫瘤標誌物主要用於常規防癌體檢

雖然腫瘤標誌物不是確診腫瘤的確切證據,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並不反對將其納入防癌體檢中:部分腫瘤標誌物具有較高的癌症特異性,如AFP(甲胚蛋白)之於肝癌,可通過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異常升高直接確診肝癌。此外,異常升高的腫瘤標誌物確實存在罹患腫瘤的可能。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支持所有防癌體檢都進行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如果你是個二十六七的年輕人,生活習慣良好,且沒有相關癌症家族遺傳史。在防癌體檢中抽走六、七管血檢測腫瘤標誌物,某項指標由於感染、炎症等原因超出正常值大為緊張,進行一系列額外的全身檢查。這樣的結果不是醫生希望看見的。

對防癌體檢中的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我們推薦在高危人群中進行:

  • 40歲以上,吸菸指數為重度吸菸(吸菸年限x每天吸菸支數>400)的人群;
  • 40歲以上,具有酗酒習慣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 40歲以上,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 40歲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遺傳史(直系血親中超過一人患有同一種癌症)的人群。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2、腫瘤標誌物主要用於對於病情的變化的評估

這個主題是本篇文章的重點內容,可能也是大多數患友的疑慮所在。

腫瘤標誌物對於療效判斷、預後評估、腫瘤的復發及轉移等情況輔助診斷的效用更為明顯。

腫瘤標誌物單次的小幅波動沒有太大臨床意義,我們更需關注一段時間內腫瘤標誌物的變化趨勢。

每位患者的腫瘤標誌物變化情況都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醫生或是患者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來衡量腫瘤標誌物的變化。有的患者可能腫瘤標誌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腫瘤標誌物可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

因此,確定自身腫瘤標誌物的情況,是通過“腫標”來判斷病情變化的基礎。

可靠的腫瘤標誌物必須具備“特異性”與“敏感性”兩個特點:

  • 特異性代表著腫瘤標誌物的異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況。舉個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腫瘤標誌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異性腫標)超出正常值,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位患者的腫瘤標誌物具有特異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們的AFP超標就不具有特異性。
  • 敏感性代表著腫瘤標誌物是否會隨體內腫瘤的情況而發生變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細胞肺癌特異性腫標)具備特異性,並且隨著腫瘤大小的變化而升高或降低,那麼通過數次觀察,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這位患者的腫瘤標誌物具備敏感性。反之,如果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會隨著腫瘤大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或是這位肺癌患者通過有效治療腫瘤縮小,CEA經數次檢測反而持續上升,這樣的情況就不能稱之為具有敏感性。

確定已經發現可靠的腫瘤標誌物後,患者或醫生就能通過腫瘤標誌物的變化,來評估病情的大概變化了。這一點對於及時指定可行的治療方案、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都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值得注意的是:

腫瘤標誌物僅僅是一種抗癌的輔助診斷手段,絕不能代替目前診斷或隨訪病情的金標準——影像檢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時候都不能單純以腫瘤標誌物作為判斷病情、確定治療方案的唯一證據。

建議患者在治療開始後1-3年內,應每3個月檢測1次腫瘤標誌物;3-5年內每半年1次;5年以後每年1次。隨訪中若發現腫瘤標誌物明顯升高(超過25%),應在1個月內複測1次,如果仍然升高,則提示可能復發或存在轉移。NSE和ProGRP對SCLC的復發有較好的預測價值,超過50%的患者復發時NSE和ProGRP水平升高(定義:連續2次NSE和ProGRP升高水平較前次測定增加>10%,或1次測定較之前增加>50%);對於NSCLC患者,術後CEA水平仍升高提示預後不良,應密切隨訪。

腫瘤標誌物,讓癌症複查“有跡可循”

三、腫瘤標誌物抗癌進階篇

腫瘤標誌物單次檢查的結果需仔細解讀,但無需過分擔心,影響腫瘤標誌物變化的因素有很多種。

判斷病情的變化趨勢,應該選擇一段時間內腫瘤標誌物的變化趨勢進行參考,腫瘤標誌物單次小幅度的變化不具備參考價值。

部分患者在腫瘤細胞大面積死亡時,會出現腫瘤標誌物暫時性增高,不要因為短時間的變化就亂了陣腳盲目更改治療措施,需要根據一段時間內腫瘤標誌物的變化進行判斷。

腫瘤標誌物在癌症病情的隨訪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請教醫生時,不妨請教清楚關於腫瘤標誌物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