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中國也有一段漫長的汽車歷史

有史記載,中國最早出現汽車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01年,一位名為Leinz的匈牙利人從香港把兩輛Oldsmobile帶到上海,根據上海租界的章程,任何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必須先通過註冊。

當Leinz前往工部局登記的時候,工作人員哪裡見過這種玩意,研究了好幾天,只好把汽車暫時歸入“馬車類”。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1901年的Oldsmobile

隨後在1902年,恰逢慈禧太后的62歲生日,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獻上的貢品是一輛小汽車,不過坐慣了十六人抬轎子的慈禧,無法接受駕駛者和自己平起平坐,體驗過一兩次後便打入冷宮。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迎來相對開放的民國時期,老百姓才在上世紀20年代見到不用馬拉、不用人抬的交通工具,特別是上海和天津這兩個開埠城市,汽車紛紛取代轎子和馬車,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象徵。

不僅如此,大城市逐步推出公共汽車、長途客車和租賃服務,甚至是電話叫車,今天的玩法老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有了。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銀色汽車”出租車行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奔馳長途巴士

眼看滿大街跑的林肯、別克和雪佛蘭,在那個充滿家國使命感的年代,“國產”兩個字相當於一種精神激勵,上海龍飛車行曾經在1924年製造6輛斯圖貝克Light-Six Demi Coupe,使用定製化車頂,全車和輪轂改為鋁合金材質,這種小程度改裝和小批量組裝,已經是當時的極限。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龍飛車行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斯圖貝克Light-Six Demi Coupe

奉天(今天的瀋陽)迫擊炮廠廠長李宜春,想要做一次嘗試,他在1928年向張學良建議,不如利用迫擊炮廠的優良設備,化兵為工,生產民用產品來掙錢。少帥本來對造車饒有興趣,聽後立馬贊同,撥款4.3萬元當做試製費,後來又追加70餘萬元。

於是奉天迫擊炮廠以“發展實業,供應民生用具”為宗旨,改名為民生工廠,正式開啟中國人對汽車的探索。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遼寧迫擊炮廠又名奉天迫擊炮廠

民生工廠僱來國內外大學和專科畢業生,組成技術隊伍,在1929年8月從美國購入一批“瑞雪”(即Republic,中文剛好是“共和”)汽車,技術人員把汽車拆開再組裝,除了發動機、電氣裝置和輪胎以外,其餘零件經過重新設計和製造。

據悉,全車共計666個零件,有466個是國產件,尤其是易損件,專門針對中國的路況進行改良。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1929年瑞雪60R載貨卡車

因為進口車一趴窩,別說幾十年前,現在網絡和快遞這麼發達的情況下,等個小零件還要漂洋過海好幾個月,當時這車一壞,沒有個一年半載,基本別想開了。

最終歷時兩年,第一輛國產車——民生牌75型在1931年5月31日問世,9月12日參加上海舉辦的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協會路市展覽會,民生工廠備有45輛車的零件庫存,價格比進口車便宜40%,已經做好組裝交車的準備。

沒想到9月18號爆發“九一八事變”,日軍侵佔民生工廠,中華民族的汽車工業剛剛起步,便宣佈夭折。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

新中國最初的汽車歷史不屬於人民

中國的汽車工業再一次上道,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伴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行,高喊“趕英超美”的口號,毛主席在1953年7月15日,揮筆寫下: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幾年過後,第一輛解放和第一輛紅旗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走下生產線。

然而這兩款車不屬於國民車,一款是負責國家建設的卡車,一款是國家領導人乘坐的豪華轎車,沒有一款屬於人民。這也是國情使然,當時連吃飽飯都是一個問題,哪裡有錢買車。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紅旗CA72

等到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沿海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為了發展外交和加快汽車工業的發展,一方面是進口汽車,光是1984年至1987年這四年,一共進口汽車64萬輛,耗資266億元;另一方面,和海外車企聯手成立合資品牌,第一批合資車企包括北京吉普、上汽大眾和廣州標緻。

先富起來的第一批人終於有車開了,北方主要是歐洲品牌,有拉達2105、菲亞特126P、奧迪100和大眾桑塔納,其中以德國車為主;南方受到港澳地區的嚴重影響,偏愛日系車,有豐田皇冠、日產公爵、本田雅閣,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一段口口相傳的文化。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奧迪100

縱觀這一個世紀,不能否認中國沒有汽車歷史,不過汽車一直是少數人的玩具,即使到90年代,廣大群眾買輛自行車也要省吃儉用,至於汽車,這是比房子還貴重的奢侈品,更是想都不敢想,頂多在路邊聽個響,湊個熱鬧。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1998年的上海

有歷史,不一定有文化

文化的基礎是群體,是一種社會行為,幾個人無法形成一股文化,這也是中國空有一段橫跨百年的汽車歷史,沒有積澱成汽車文化的原因。放眼中國,汽車走進千家萬戶,還是最近20年的事情,對於多數人來說,爺爺那一輩在踩“二八”,父親在騎摩托,到兒子這一輩才開上汽車。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90年代的北京有730萬輛自行車

歸根結底,汽車剛剛實現普及,既沒有傳承和聯繫,更不用談積澱。

前幾年,雪佛蘭有一支名為《My Dad's Car》的短片,內容是一位父親為了供兒子讀書,只好賣掉陪伴20年的1965年Impala SS,等到孩子成家立業,花了整整5年時間,重新找到這輛車,悄悄買回來送給父親,老頭子見到昔日老夥伴的一瞬間,一切感情和回憶盡在不言之中。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1965年雪佛蘭Impla SS

看看國外,不少人從小接觸汽車,說不定三四歲的時候,在自家的車庫給爸爸遞扳手,十七八歲參加肥皂車比賽獲獎,汽車在無形之中,成為一段關係、成長的見證,溶於血水和生活之中。反觀中國的孩子,只有在家打遊戲和在學校讀書,何況現在的房價暴漲,一個小小的車位接近10萬塊錢,車庫那是大戶人家的玩意。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不僅如此,文化的定義則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兩者缺一不可。

要是有精神,沒錢,和我一樣,當個鍵盤車神,整天對著圖片YY……如果有錢,沒精神,不好意思,我沒體驗過,只能猜一猜這種感受,估計是開一輛爆改的法拉利在鬧市炸街,別人投來異樣的陽光,心想這土包子,但是自己還挺爽,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妥。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法拉利458

近十幾年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最大的好處是大家開上汽車了,同時帶來一定的問題,物質上去了,精神卻跟不上了。

社會風氣是朝“錢”看,大家特別焦慮和浮躁,做的每一件事必須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必須對自己有收益,不然就不做,你說玩車能帶來啥,無非是掉坑和破產,和社會的“正確道路”相違背。

在這種環境下,全部人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沒時間、沒心思和汽車發生關係,況且在大家看來,玩車是一件“喪志”的事情,都是一群社會邊緣人,誰家孩子要是天天玩這個,那不得吃竹絲炒肉。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大眾甲殼蟲

汽車文化不只是汽車

如果你問一個德國人,什麼是汽車文化,估計他一時半會兒也答不上來,或說不清。在車轍君的理解中,汽車文化可能是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習慣,是一種瀰漫在空氣中的氣氛。

想要體驗一把虛無縹緲的汽車文化,可以到香港、澳門走走,那邊的街道時不時蹦出一個驚喜。有時候拐過一個彎,眼前可能是一輛老爺車,也可能是一輛改裝車,哪怕是一輛樸素的家用車,幾乎每一輛車的漆面都會反光,無論是小破卡羅拉,還是法拉利,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保時捷993

可能有人會說中國也有老爺車和改裝車,上海有汽車博物館,成都有三和老爺車博物館,民間還有不計其數的隱形收藏家,汽配城的改裝車更是隨處可見,關鍵是允許老爺車和改裝車合法上路,讓大家可以在平時的大馬路看到,這才是汽車文化。

僅僅停在博物館,或者大半夜才敢開出來,這算哪門子的汽車文化。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上海汽車博物館的“上海”牌汽車

當然了,不是說汽車文化一定要有老爺車、改裝車和賽車,汽車文化是一個國家用車習慣的反映,體現當地的價值觀、生活形態、情感需求以及審美取向,甚至車牌號碼也是一種特色。

比如地小路窄的歐洲喜歡小車,路平道直的美國熱衷於皮卡和肌肉車,崇拜歐美的日本執著於左舵車,注重家庭和責任的中國則是SUV的福地,外國人避諱“13”,國人追求“6”和“8”,通過汽車這一個載體,可以看到各個國家和民族的風俗和內涵。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車牌也可以玩梗,“V12 KLR”即“V12 Killer”,V12殺手

再比如德國有無限速高速公路,大家在上面規規矩矩開車,哪怕開到250KM/H,也不會天天發生事故。日本道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前車變道時,會提前打開轉向燈,然後等待後車的允許,此時後車閃大燈,說明允許前車變道,前車完成變道後,還會亮一下雙閃表示謝意。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本田NSX

中國也有自己的汽車文化

中國的汽車文化是提車施法,是不繫安全帶,用安全帶扣,是不禮讓行人,是充電樁停燃油車,是一輛車停兩個車位,是變道不看後視鏡、不打轉向燈,是晚上開車不開燈,不然就開遠光燈,是高速上倒車和逆行,是在最低限速100KM/H的高速上開60KM/H,是在雨天,突然加速濺起一灘雨水,是路怒時的WCNMLGB……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當然法律也是汽車文化的體現。

在德國,一旦行人違規且發生交通事故,駕駛員不用負責,中國信奉“死者為大”,卻不在意“死者”生前做了啥,穿行高速公路、亂闖公路燈、翻越綠化帶,這種違法行為都不是事,和正常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還要駕駛員承擔次要責任,駕駛員真是倒了八輩子的大黴,不僅要賠錢,這車以後也不敢開了,賣車也不值錢。

中國崇尚“一刀切”政策,領導要求立刻見效,不管過程和結果,就要現在出結果,管好這事太難了,打擊這事倒是容易不少,出現任何問題,一刀切下去就好了,中國有一部分事情,總是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不作為,另一種是徹底打壓。

反正有霧霾就限號限行,把正值壯年的汽油車趕出市區,排放達不到國一標準的黃標車列為淘汰範圍,再過幾年,別說老爺車,連中古車都見不到,這段歷史就會淹沒於歷史長河,變成新能源和老頭樂文化。

最早可追溯的慈禧,原來中國也有汽車文化

圖|奔馳S級

吐槽歸吐槽,近幾年的聚會和改裝展越來越有模有樣,好比iAcro和China Auto Saloon,還有一部分國人正在積極開展賽車運動,好比中國老爺車拉力賽、港京拉力賽和Fast4ward直線加速賽,不遺餘力地推廣汽車文化。

總之,這所有的一切離不開所有人的努力,中國的汽車文化尤為脆弱,稍有不慎便會扼殺在搖籃中。相信會有哪麼一天,中國有一套合理的“玩車法規”,玩車、改車必須有法可依,才能走得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