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是怎麼煉成的


“詩聖”是怎麼煉成的

作者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


我向來喜歡讀人物傳記,因為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厲害的人物”是怎麼長成的。縱然每個人的背景和成長經歷不一樣,但是肯定有一些共性的成分。

這個愛好在我有了孩子之後更加加深了。

伴隨孩子成長,我也想看那些“厲害的人物”的成長。

———————————————————分割線———————————————————

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是我很早以前就想讀的傳記。杜甫是我喜愛的詩人,馮至先生,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也是我喜愛的詩人。馮至先生為杜甫寫傳記,自然是我一直想讀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杜甫的風格,“沉鬱頓挫”四個字說得很清楚,而馮至先生的詩,有一種華麗麗的冷靜在裡面。因此我很期待看到他們兩人的碰撞。

而且,雖然在印象當中,杜甫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悲催模樣,但是任何人都是有少年時光,有青澀的成長軌跡的,我很好奇杜甫是怎樣一步步成長為詩聖的。

讀完之後,果真沒有讓我失望,除了書裡那個特定時代的風格,總是以階級論調來看待事物發展以外,整本傳記翔實而客觀,幾乎沒有一字一句虛言妄語,這在傳記文學當中是難能可貴了。

不過,也正因此,這本書太薄了,看著不夠過癮。畢竟史料有限,也無可奈何。

迴歸到《杜甫傳》這本書的內容上,我們一起來了解詩聖杜甫的身前身後事,特別是瞭解杜甫是怎樣成為詩聖的,這個過程的進度條是怎樣的。

一、顯赫的遠祖和詩人爺爺

中國宗族文化影響頗深,杜甫的家族是什麼樣呢?

杜甫家族裡最顯赫的是他的十三世祖杜預。

杜預是誰呢?這個名字聽起來不太起眼,但在古代可是如雷貫耳的。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在文廟和武廟裡同時享受祭祀的人。也是極少數達到“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人。這簡直就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奮鬥終生耀達到的境地。

杜預,西晉名將,三國統一,他出了不少功勞。武力值強悍,這是第一;杜預還註解了晉朝的法律,上承漢律,下啟唐律,對法律的屆的貢獻很大;而且,杜預還註解了《左傳》,寫成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後來收入 《十三經注疏》,這是我國古代學子們要學的經典教材。從後兩點來看,杜預在文化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有這麼一個讓人驕傲的遠祖,杜甫一輩子也想建功立業。

除了杜預,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也對他影響很大。

杜審言是唐朝初年的大詩人,活躍在武則天時期。客觀來講,杜審言人品很一般,甚至是不怎麼樣,和武則天的男寵走得很近。

但是杜審言詩寫得的確不錯。我們可以欣賞一下他的一首詩: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放在光華璀璨的唐詩裡,也算得上佳作。

有這樣一位寫出好詩的爺爺,杜甫很自豪,他說:吾祖詩冠古。意思是我們祖先的詩震古爍今。同時,杜審言對杜甫家族的影響就是,他們家要寫詩才對。後來杜甫給兒子說他還說:詩是吾家事。意思是寫詩是我們家的傳統。

二、不缺愛的童年

杜甫,出生於在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的第一年,那時也算個好年頭,國家經歷了一番劫難,正在年輕有為的皇帝帶領下,向著昌盛發展。

杜甫的家,在河南鞏縣,也就是現在的鞏義市,至今那裡還有他的紀念館和墓地。他出生後不久,母親就去世了。因此他在洛陽的姑母家住了好一陣子。他的姑母是一個很慈愛的人,愛護杜甫甚於愛自己的親生兒子。小時候的杜甫和姑母的兒子同時得了重病,由於姑母的悉心照料,最終杜甫痊癒了,姑母的兒子卻不幸夭折了。這確實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什麼呢?杜甫雖然沒有父母的照料,他卻從小不缺愛,後來我們在他的詩歌當中,看到光耀天地的博愛情懷,想必和他慈愛的姑母的影響是有一定關係的。

就這樣,帶著家族的榮耀和理想,受著姑母的愛護,杜甫在洛陽慢慢長大。洛陽,作為當時唐王朝的東都,常常能夠和長安分庭抗禮。杜甫少年時期就和洛陽的貴族名士相交往。這其中有李邕和王翰,前者就是李白不斷交好的李北海,後者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作者。他們不惜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少年有才的杜甫交往。

這個時期,一方面,杜甫的才華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他看到了很多權貴們的生活。我們熟悉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岐王宅裡,崔九堂前,就是杜甫少年時期經常出入的地方。

三、青年壯遊

到了二十歲之後,杜甫開始了漫遊生活。漫遊應該是唐朝詩人的一個傳統。我們能從唐代很多詩人那裡看到,比如李白:“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漫遊的目的主要是增長見識,結交人脈。

杜甫前後有兩次漫遊經歷,遊歷了江南和北方很多地方。這個時期,是他少有的豪邁和輕狂的時期。第一,這段時期杜甫剛好是二十歲到二十九歲,人生最華美的時光;第二,當時的唐朝社會正值開元盛世,是最富庶繁盛的時期。杜甫經歷了一段很美好的時光。直到晚年,他還不斷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不過這段時期對於詩人來說,雖然物質生活富足,但是對於成為詩聖的進度條是明顯增長緩慢的。這十年裡,他基本上遇到的都是跟他一樣的朋友,騎馬打獵喝酒唱歌,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比起來他的遠祖杜預,杜甫的青年生活可以說平庸至極。

不過在這段時期結束後不久,杜甫的個人生活綻放出一道強烈的光芒,他和李白在東都洛陽相遇了。

李杜的相遇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後人可能很難想象,灑脫不羈的李白和整天愁眉苦臉的杜甫相見是怎樣一個過程。其實,兩人相見的時候,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正在青壯年時期的杜甫還沒來得及“愁眉苦臉”,是他人生最好的時期遇見了李白。

後來,這兩個人還遇上了高適,傑出的邊塞詩人。這三個人在文學史上是三顆耀眼的巨星,當年他們在城中的酒肆裡,蒼茫的大澤裡,不知道隨意拋灑了多少珠璣。我們只能從他們的詩文裡知道零星。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由杜老夫子親口說出來“痛飲狂歌空度日”,看來那段時間過得的確很恣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時杜甫認為李白可以相比南朝詩人陰鏗。後來隨著時間發展,杜甫才一步步肯定李白的詩歌成就。

四、長安十年

李杜分別之後,杜甫開始了長安十年的生活。這十年,用杜甫的詩來說就是: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在貴族府邸做賓客,寫詩歌文章奉承奉承人。中間他還考了一次試,就是那場著名的“野無遺賢”的考試:當時唐玄宗下令讓一批有文學藝術才華的人到長安就選,而當權的李林甫最討厭讀書人,因此李林甫欺騙唐玄宗說,這次應試的舉人沒有一個像樣子的,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已經被朝廷徵用,“野無遺賢”,民間沒有遺留下的有才能的人。

唐玄宗,這位當年把大唐帶上正途,開創開元之治的李家三郎,竟然相信李林甫的話。杜甫參加的這場假的考試也徹底阻斷他的出路。雖然後來他也掙扎過,給皇家寫過一些華美的文章,被唐玄宗讚賞。也給當朝的權貴寫過詩歌,想尋求舉薦。不過很快水花平靜,杜甫又迴歸他波瀾不驚,甚至是艱難的生活。

這十年的長安,讓我們的詩人到了四十歲的年紀。他做官的父親,也在這個時間裡去世了,別說建功立業,博取功名,杜甫的經濟來源也多少成為問題。我們不難想象,在長安的春風和秋雨當中,當時的杜甫內心是多麼悽苦。

不過就像杜甫青年時期的壯遊尾聲,加入了李白璀璨的光芒。杜甫長安十年的生涯,也有一段佳話,這就是他和高適、岑參、鄭虔同遊慈恩寺登塔。

慈恩寺塔就是西安著名的景點大雁塔,唐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就是在這裡翻譯經書的。杜甫和其他幾位詩人登上大雁塔,每個人都寫了一首詩。把這幾首詩放在一起比較,能發現明顯的不一樣。

其他幾個人都是在說大雁塔高聳入雲,自己猶如離別塵世,佛法宏大,秦地曠遠。而唯獨杜甫,寫下的生民凋敝,山川破碎,他想叫醒唐玄宗,不要再受到奸臣的矇蔽,要整飭家國河山。

“詩聖”是怎麼煉成的

西安 大雁塔

我們有理由相信,杜甫如此痛苦悲觀,是因為他真正看到了唐王朝在隕落。他登上大雁塔,寫下詩作,三年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在此三年,杜甫寫下了很多詩篇記錄當時的社會情況。最著名的就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成長為詩聖的進度條在這一時期明顯加快了。

五、安史之亂

長安十年的最後時期,杜甫謀求了一個小官,這對於他個人的生活是個不錯的提升。但是很快安史之亂就爆發了。給唐玄宗跳胡旋舞的安祿山突然就亮出了刀,從范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附近起兵直逼長安。

以如今的交通,從北京到西安,高鐵不到六個小時,慢車十來個小時,路程上是不算太遠的。北京到東都洛陽的距離更近,安祿山不到2個月就攻下了洛陽。幸虧洛陽和西安之間有潼關天險,而且安祿山在洛陽著急做皇帝,所以長安沒有那麼快被打下來。

理論上,當時唐王朝並不太害怕安祿山,一則有地理上的優勢,二則是唐朝的軍隊歷來也不是吃素的。守潼關的是大將哥舒翰,民歌唱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簡直可以和“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李將軍媲美。

但是這時國內十幾年都沒有打過仗了,據說當時兵器在各地的府庫裡都生了鏽,軍隊也疲軟不堪。哥舒翰本人實際是年邁多病,智力體力早就不行了。所以很快潼關失守。展開地圖,我們能看到,潼關距離西安不過一百五十公里。李唐王朝的劫數難逃。大批百姓開始逃難。

我們的詩人杜甫就在逃難的百姓中間,他身體不好,也不善於走路,倒在路邊的草地裡差點起不來。多虧一同逃亡的表侄走了十幾里路後又返回去找他,還把自己的馬借給杜甫。這才為我們保全了偉大的詩人。

不過畢竟是胡人的馬快,杜甫輾轉多地之後還是被抓住了,被送到了長安。同等命運的詩人還有王維,鄭虔(就是跟杜甫一起登大雁塔的那個)。不過,杜甫此時並不像王維聲名在外,因此胡人並沒有過多注意他。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詩人寫下我們熟悉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困居長安大半年後,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了長安。等到鳳翔時,他見到了已經接替唐玄宗的肅宗。這時的杜甫衣服殘破,兩隻手肘露在外面,腳上穿著麻鞋,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類似後來的言官,專門給皇帝提意見,舉薦賢良。不過這個官職只是“從八品上”,是個很微末的小官,這就有了諷刺意味。

不久之後,杜甫因為上書維護宰相房,得罪了唐肅宗,於是就被放還了。杜甫艱難地回到了家中,寫下了著名的《北征》。詩裡,我們看到杜甫極為卓越的敘事才能。從此之後,詩聖杜甫誕生了。

接下來的歲月裡,杜甫寫下了大量關於時事的詩篇,有著名的“三吏”“三別”。一千多年過去,我們透過文字,能讀出詩人當時心中的矛盾與痛苦。

一方面,“萬里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山河破碎,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保衛家國的仗不得不打;另一方面,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是“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是“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千年前戰爭裡的人已經死去了,血流盡了,枯骨早風化掉了,但是他們的苦難隨著杜甫的詩流傳下來,讓今天我們任何一個讀這些詩句的人都感到動容。

六、成都草堂

“詩聖”是怎麼煉成的

成都 杜甫草堂

就像候鳥在寒冷的天氣要飛到溫暖的北方,流離失所的杜甫來到了成都。這裡氣候溫暖,物產豐富,而且還遠離安史之亂的戰場。所以當時有很多人流亡到了成都。

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找到一塊荒地,搭建了草堂,開闢了藥圃。他每日和蜻蜓、荷葉、細麥、輕花為伍。心靈上得到了放鬆。他寫出了大量關於自然景物和蟲草花魚的詩句: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讀杜甫的詩,代入感很強,我們好像能夠親眼看見詩人描述的東西。就比如,我們讀到“嫩蕊商量細細開”彷彿和杜老夫子一起低頭凝神仔細觀察細嫩的花芯,還生怕打擾了花朵盛開。杜老夫子的愛心博大,不光是對人,對動物植物也是極有情摯。

不過,這樣“花好月圓”的生活並非是完美的,一直以來,杜甫很窮,需要靠救濟生活。他的草堂搭建得不容易,維護起來也不容易,一場秋風就能把所有的詩情畫意都吹得乾乾淨淨。成都秋日裡的一場風,吹來了詩人最落魄也最光芒萬丈的時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盡歡顏。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最困窘的時刻,詩人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他寧肯自己凍死,只要天下安好即可。

讀書時,時常會覺得,中國最讓人蕩氣迴腸,最令人熱血沸騰的便是儒家精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千百年來,正是這些不朽的靈魂前仆後繼,才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血脈綿延不絕。杜甫的大愛精神,也在其中。

在成都的期間,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杜甫的詩歌成就到達了圓熟的地步。詩人此時已經將近五十歲。前半生的才華和磨難彼此相融合,然後流淌出一句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

在這個時期,他還寫過很多懷念李白的詩。他慢慢認清楚了李白的文學成就,他想念李白,也許正是在李白的詩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他們風格不一樣,但都有著最高妙的文學才華。

七、再度流亡

不過詩寫得再好,也解決不了肚子問題,而且更糟糕的是,成都也發生了叛亂,杜甫不得不再度流亡。他輾轉各處,跟之前在長安一樣,成為貴族官員府上的幫閒,寫一些應景的文章。但是不同的是,詩人已經年邁,身體多病。他年少時的追慕遠祖杜預的夢想,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了。

杜甫流落了很多地方,中間還重新回過成都一陣子。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始終停不下來流亡的腳步。即便如此,杜甫還沒有忘記同情別人。在《又呈吳郎》裡,我們看到一個多麼有善心,多麼小心翼翼,害怕傷害別人的大詩人。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窮困寧由此,可憐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對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杜甫也不忘關懷。

杜甫的晚年生涯,對於個人來說,相當不幸,社會動盪,隨處有戰亂,暴動,反叛。他個人沒有經濟來源,經常要仰仗別人的共計。不得已,到最後流落到一條船上。但是對於詩人來說,“國家不幸詩家幸”,煉就了光耀千古的詩聖。

公元770年,年僅59歲的杜甫在湘江的一條船上去世。詩人的最後幾年是比較悽慘的,他身後家人連安葬的費用都籌措不出來。直到43年之後,杜甫的孫子才把他的墳墓遷回了河南偃師,他的遠祖杜預和詩人爺爺杜審言的身旁。

八、總結

詩人杜甫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一生。他青年的時代太好,中年晚年的時代又太差了。縱然他有詩歌文學上的才華,在黑暗的兵馬歲月裡,也是半點用都沒有。

做人做事上,我們相信杜甫是一個好人,忠心,博愛,善良,但是他似乎沒有絲毫的政治才能和處事手段。如果在歌舞昇平的時代,他又恰好生在鐘鳴鼎食之家,一生也是逍遙自在。我們照樣能看到一個了不起的詩人,給我們描摹山川花鳥,同樣我們也會愛他愛得不行。

上天竟然讓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一方面,是貧困和疾病折磨不諳世事的詩人,令他的肉體和精神都無比痛苦;另一方面,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難,加上他驚人的才華,為後世留下不朽的篇章。也許這就是上天的安排吧。

“詩聖”是怎麼煉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