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三毛曾說“一個在金錢上富足的人,還能有心關懷到受困於窘境的窮人,才叫真正的富人”。為了生計,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選擇背井離鄉,所以如今的世界,到處都能看見華人的影子,歷史上我國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自發遷徙,分別是: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

現在我們去東南亞一帶還能看見很多中式建築和華人,他們大多數都是當年移民的廣東人與福建人的後代,這些吃苦耐勞的中國人用雙手換來南洋的繁榮與興旺。在南洋這片大地上有一位來自廣東的華人,他擁有了巨大財富以後仍舊樂善好施,被稱作“華人之光”,雖然娶了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但是仍舊繼承了華人的品質,他就是昔日印尼首富張鴻南

謀生計奔赴南洋

1861年,張鴻南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他的上面有一個比他大10歲的哥哥張煜南,兄弟倆打小就很有主見,當年因為家裡太窮,兄弟兩人雙雙決定輟學,隨後便商量一起做生意,兩人在家鄉做的是米穀生意,

但是後來因為虧損太多,米店倒閉了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當時在他們家鄉有很多人遠渡海外做生意,哥哥張煜南也覺得應該去外面世界闖一闖,於是在拜別家人後,前往巴達維亞,一開始,張煜南經人介紹投奔華僑張弼士,存了一些錢後便開始自己做生意,後來輾轉到了蘇門答臘島棉蘭地區,他和張弼士合資開辦公司,涉及橡膠、茶葉、咖啡等,後來又創建了銀行,漸漸地在棉蘭地區的名聲越來越大。

其實在張煜南出國後不久,張鴻南也覺得在家鄉沒有什麼發展機會,乾脆也前往南洋,投奔兄長,到了棉蘭後,他被哥哥安排負責公司的財務,張鴻南工作認真細緻,業務能力很高,沒多久就贏得了當地華人社會的信任。

兩兄弟相輔相成,他們極具商業眼光,抓住機會收購了當地一個荷蘭人的大種植園,擴大了種植範圍,公司規模也進一步得到擴張,因為張鴻南僱傭荷蘭人打理種植園,因此他也成為第一個僱傭白人的華僑種植園主。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的邀請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在走之前,他將自己在東南亞的所有產業交由善於籌算的張鴻南代管,兄弟二人的企業一時之間成為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之一。商人的財富是越積越多的,張鴻南後來將自己的生意還發展到爪哇島,並且還聯合東南亞的富商創辦了中華銀行,一舉讓他躍居印尼首富。

成首富樂善好施

印尼首富不僅僅意味著張鴻南擁有鉅額的財富,還意味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不容小覷的權力,有人說“窮人往往比較仁慈”,可這句話在張鴻南身上並不適用,雖然他很有錢,但他也很樂善好施。

他在棉蘭創建了一所學校,同時還對當地的學校大量捐錢,讓更多的孩子有學上,他還捐建了一所醫院,免費對病人提供醫藥,最重要的要數捐建麻風醫院,專門收容麻風病人,要知道麻風可是具有傳染性的,這是一件對當地百姓有益的事情,此外,他還在棉蘭建造了日裡河大橋,方便大家的出行,

他和哥哥的慷慨為他們在當地民眾心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

除了對棉蘭地區的捐獻,他們兄弟二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曾捐款資助清政府擴充海軍力量,有一年陝西因為旱災鬧饑荒,他們也大量捐錢捐物,張鴻南一直很重視教育,所以對於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更是大力支持,捐款籌建鬆口中學、給嶺南大學捐了一座樓。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此外,他對於祖國的未來更是十分關注,當年國內一批有識之士倡導“實業救國”,張氏兄弟帶頭捐款30萬,後來還捐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起義,中國潮汕鐵路的修建更是離不開張鴻南的鼎力相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建成的商業鐵路,雖然鐵路僅僅運行了33年,但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張鴻南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他真正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因為他的財富和善舉,他在棉蘭升為“棉蘭華人瑪腰”,在當時他被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

雖已逝永存心間

1921年,張鴻南因病在棉蘭逝世,出殯那天,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人紛紛從各地趕來參加他的葬禮,來見他最後一面。張鴻南對於棉蘭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棉蘭,他被當地人親切稱作“張阿輝”,他的故居清河堂如今是棉蘭三大地標性建築物之一,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築,修建於1895年,直到10年前才正式對外開放,

可以說只要去往棉蘭,沒有人不會去參觀。

昔日印尼首富是廣東人,娶歐洲美女為妻,後代已無華人長相

張鴻南去棉蘭的時間很早,他在那裡娶了歐洲美女為妻,後來直接在那裡永久定居了,張鴻南已經逝世多年了,他的後代依然在印尼發展,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的後代已經沒有華人的長相了,也都不會講中文,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的先輩身上流有中國人的血液,看到張阿輝故居,我們就一定會知道他是一箇中國人。

張鴻南無疑是令人欽佩的,他和哥哥張煜南都是華人的驕傲,在那個中國人飽受外國人歧視的年代,兄弟兩人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也能富甲一方,也能站的筆直,站的穩當。

如今我們如果前往張阿輝故居,可能會碰見一位老人,她是張鴻南的外孫女,是一名中荷混血,她總愛指著牆上的老照片,向人們講述著張氏家族的興衰榮辱,看張鴻南的一生,我們就能想象出來幾百年前無數華人在南洋的奮鬥打拼過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如今中國人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地,他們遷徙到那兒,隨後結婚生子定居,可能隨著歲月流逝,他們的後代不會漢語,沒有中國人的長相和膚色,但是他們的身上一定會留下我們華夏兒女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