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不止“進士科”,還有皇帝臨時定的這些奇葩科目……


古代科考:不止“進士科”,還有皇帝臨時定的這些奇葩科目……


如今我們有中高考。

從高中開始分科,大學選擇不同的專業,以便走上社會從事相關的職業

往上,還可以考碩士、博士。

此外,還可以報考公務員,可以考各種專業證書。

所謂不拘一格變人才。

古代有多少科目?

先要明確的是,在唐代形成科舉制度之前,入仕主要靠上層徵辟或官員推薦,這樣的關係鏈下,往往是貴族有世襲、寒門沒機會。

我們主要從唐代的科舉制說起。

唐宋熱門專業:明經科、進士科。

唐朝有了每年定期科舉考試的制度——常科;也保留了過去臨時下詔考試的辦法——制科(制,即皇帝之令)。另外,武則天還設立了武舉。

先說武舉。

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

再說制科。

這種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目,名目繁多,達一百多個,都是臨時因事而定。

如文學科、超拔群類科、才膺管樂科、材堪經邦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等等。歸結起來無非就是文才、武才、專業人才三種。

應考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舉及第者,現任或罷任官員也可參加。

最後看常科。

科目數十種,主要有六種: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

其中,秀才科出身授官最高,但比較難考,一般人都不願冒風險嘗試,慢慢地,就廢除了該科。

明法、明書、明算都是專門的考試,是選拔學習法律制定、文書出版、天文數學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的科目。

除明法出身者有可能做到高官外,明書、明算都不能高升,因此士子一般都不願參加這幾科的考試。

只有兩科最吸引考生:一是明經科,它考中的機會較大;二是進士科,它最榮耀。

明經科有點類似我們今天說的古代文學專業,主要考各部儒家經典,此外還包括《老子》。

唐玄宗737年,明經科還要加一個“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

進士科,唐初考“時務策”五條,涉及國家現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設計解決辦法。

唐高宗680年,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形成“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製。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進士科的難度遠遠大於明經科,有一句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不算什麼,五十歲能考上進士科就算優秀,可見進士科的錄取之難。


古代科考:不止“進士科”,還有皇帝臨時定的這些奇葩科目……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但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

當時把進士科之外的其他科目總稱諸科,可見進士科的地位。

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提到明、清科舉,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舉,此外絕無實用價值。

八股文又稱制義或制藝。南宋經義已具八股雛形,明朝中葉成化年間定型。

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

典型的八股文風是囉囉嗦嗦,空疏無聊,同政治才能談不上有什麼關係。

明清統治者不許考生用詩賦式的華麗詞藻,也不許引用經典以外的其它任何書籍。就算在經典之內,還有犯上、犯下的禁忌。

如此嚴格僵死,對考生來說,將孔孟經書的隻言片語敷衍拉扯成一篇文章,的確不易;而對科舉本身來說,則意味著其衰落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