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裡大火週年祭:西昌大隊的“新生”

編者按:今天是四川木裡大火一週年的日子。2019年3月30日,27位森林消防員救火殉難。今年春節,新京報記者重訪他們生前工作的涼山森林消防支隊西昌大隊(下稱“西昌大隊”)。一批新隊員已經走上了消防崗位。

全文3717字 閱讀約需4分鐘

2020年農曆新年,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四川西昌,冬日的陽光溫暖明媚。

去年,木裡的一場山火帶走了31條生命,其中包括27位森林消防員,他們都來自西昌大隊。

西昌大隊的營地裡,當時圍滿了全國各地的媒體,倖存的消防員在攝影機、收聲筒的長槍短炮中回憶那場山火,臉上還殘留著火燒後的黑色印跡。在火把廣場的追悼會現場,也有人身穿藍色消防員制服蹲在地上,用手捂著臉流淚。

半年過去後,1月24日上午,幾名穿著橘紅色消防服的隊員正在操場上打籃球,歡笑陣陣。人群中有許多新面孔。

木里大火周年祭:西昌大队的“新生”

1月24日,消防員在山裡巡護時小憩。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攝

西昌大隊教導員趙先忠說,經過社會招聘和上級機關調配,目前大隊有88名在編指戰員,新隊員大概佔了一半。2018年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後,這是西昌大隊首次從地方招募消防隊員,許多新隊員都是涼山本地人,還有不少是彝族。

春節期間,涼山地區已進入新的防火期。西昌大隊的新老消防員也進入了戰備狀態,一起守護著森林和大山。

消防大隊的“除夕”

24歲的阿里小虎是涼山越西人,短寸頭、皮膚黝黑。2019年11月初,經過涼山森林消防支隊6個月的新兵培訓,阿里小虎來到西昌大隊三中隊四班。

1月24日清晨8點半,阿里小虎跟隨20多名隊員坐上綠色的裝備車,到營地附近的一座山頭巡護。巡護是今年春節的新任務,簡單說就是“發現哪裡冒了煙,要及時趕去撲滅”。一名消防員說,每年春節,西昌大隊只有幾個人能回家,其餘人都要留守。“我來這裡五年,只有一年回過家。”

那天是大年三十,萬家團圓之際,20多名消防員戴著頭盔,揹著風力滅火機、水槍等裝備,在陽光的暴曬中於山間巡邏。他們有的會沿著乾涸的河道岸邊行走,最窄處只有一腳寬,一路下來,刺人的“粘粘草”扎滿了衣服。

山下的西昌大隊營地內,四中隊的隊員一早便和炊事班一起洗菜、切菜,為大家準備年夜飯。下午4點,一名挽起袖子切肉的隊員說,年夜飯總共10個菜,“七葷三素”。

營地後院的田地裡,有消防員們種的蒜苗、油麥菜、洋蔥。為了給應急管理部門調來的4只搜救犬騰犬舍,之前養的公雞、小鴨子、大黃狗不見了。圖書室、照片牆、訓練場已經裝修一新,從前的水泥足球場鋪上了塑膠跑道。只有三樓的榮譽室裡,還留著趙萬昆、蔣飛飛、劉代旭、張浩等人的勳章,一共27枚。

下午6點,營地裡的鞭炮聲“噼裡啪啦”地響起,在地上留下一條紅色的細河。

木里大火周年祭:西昌大队的“新生”

大年三十下午6點,消防員點響鞭炮。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攝

隊員們集合後來到食堂吃年夜飯,鬨鬧著讓四中隊指導員胡顯祿在微信群裡發紅包。一名消防員春節前剛成婚,新婚妻子專門從南充老家過來陪丈夫在隊裡過年。趙先忠是山東菏澤人,妻子和女兒也在營地。他的妻子說,來西昌十多年了,只有一兩年回過老家,9歲的女兒會說一口流利的四川話。

“新兵”入隊

西昌大隊四中隊指導員胡顯祿是“3•30”事件的倖存者。他說那場大火後,隊裡真正能打火的人只剩十多個。“一箇中隊有8個骨幹(指班長、副班長),光四中隊就犧牲了四五個”,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西昌大隊甚至曾臨時合班。

“3•30”事件前,國家曾於2019年1月統一面向社會招聘消防員,並可根據戶籍所在地就近入職,阿里小虎就是這批招聘的隊員。那時,他還是四川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在法院系統工作的哥哥告訴他,如果錄取能拿到事業編制,他體能素質好,可以去試試。

經過幾個月的考核測試,拿到錄取通知時已是木裡大火後的4月中下旬。“當時消防員招錄辦公室打過好幾次電話,讓我們好好考慮,要不要去。”阿里小虎說,家人中,母親的反應最激烈,“她說這世上這麼多工作,你幹嘛非得去幹這個!”

但阿里小虎從小便夢想當兵。他記得“3•30”事件後,南充籍犧牲消防員蔣飛飛的骨灰回鄉時,從高速路口就站滿了迎接的隊伍,他和學校其他涼山籍同學也上街去了。他們拉的橫幅上寫著“謝謝你保護我們的家鄉”。人群中響起此起彼伏的呼聲,“歡迎英雄回家”,跟著吶喊的阿里小虎哭了。

作為一名彝族小夥,阿里小虎對火併不陌生。大山裡的彝族人認為“火”是神聖的象徵,自幼烤火,死後火葬,老話說“生於火塘,死於火裡”。高二時,他便跟著村裡的男丁上山打過火。

接到當地消防員招錄辦公室的電話後,阿里小虎考慮了十多天,最終決定加入森林消防。父親說,你是男孩子,自己決定就好。後來他才知道,爸爸看到他穿著深藍色消防員制服在國旗下敬禮的照片時,忍不住流出了眼淚。

25歲的趙有川在新隊員中比較特殊,他是犧牲的西昌大隊前教導員趙萬昆的侄子。趙有川有過5年軍旅生涯,退伍後在西昌做房產銷售。去年春節,叔叔趙萬昆聽說他報名了森林消防招聘,還說要去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木裡大火後,心情很複雜。”趙有川考慮了十來天,身邊的朋友都說“危險”,勸他放棄。他想到自己24歲還沒成家,人生還有許多可能;但家裡條件不算好,父母希望他能找到一份體制內的穩定工作,不至於朝不保夕。

收到錄取通知時,叔叔趙萬昆已經不在了。父親沉默了一陣說,“既然錄了,就去嘛。”趙有川感覺,如果沒有那場大火,父親會高興些,“可能會說,挺好,去了好好幹。”

2019年8月28日,趙有川第一天到西昌大隊報到,感覺這裡既熟悉又陌生。“你心裡清楚,這就是他之前一直生活的地方,會有一點傷感。”

除了招募來的新隊員,還有“回家”的故人。22歲的羅傳遠是貴州省麻江縣人,2018年1月15日加入西昌大隊,當年10月被調到涼山支隊機關警勤排。

2017年還在新兵營時,犧牲的四中隊隊長張浩、四中隊三班副班長汪耀峰便是羅傳遠的上級。羅傳遠說,自己19歲剛入伍時虎裡虎氣,是新兵裡的刺頭。張浩做事雷厲風行,會在他出言頂撞後嚴厲批評,也會在上靶場前惡狠狠地說“你穿這麼少,等下打靶不冷死你!”

羅傳遠至今記得第一次上火場的經歷。那是2018年農曆大年初二,他和隊友們坐了18個小時車,到甘孜州雅江縣打火,整整兩天才把林火撲滅。休息時,大家圍坐在一個果園裡,吃飯烤火。張浩說,羅傳遠和剛來時相比“長大了”。回程的路上,19歲的他看見漫山遍野的大雪,天空很低,藏區的犛牛在雪地裡行走,羅傳遠捨不得閉上眼,“那是我見過最美的風景。”

2019年下半年,羅傳遠曾回西昌大隊“比武集訓”了兩個月,感覺“很空曠,很蕭條”。看著隊裡昔日的戰友,他很想回來陪陪他們。2019年10月6日,他正式調回西昌大隊,擔任四中隊三班的班長。

木里大火周年祭:西昌大队的“新生”

西昌大隊榮譽室裡,27名犧牲消防員的功勳牆。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攝

“不要怕”

據胡顯祿介紹,“3•30”事件後,西昌大隊經過社會招聘,接收了兩批次實習消防員,共35人;加上從北京士官學校調配的6名實習士官學員,總共招募了41名新人。

胡顯祿說,這批新兵很多都是本地彝族人,“從小就爬山,對山路很熟悉,體能素質非常好。”阿里小虎記得,一次在西昌的爾舞山做防火演習,他們揹著近40斤的風力滅火機,徒步三四公里上山打完火,大家還能有說有笑地拉歌。

當了班長後,羅傳遠有時會看新兵“不順眼”。比如以前吃完飯,就算只有兩個人,也會列隊走回宿舍,但新兵們連集合都拖拖拉拉。他指著面前的會議桌說,“這就是他們打掃的,桌上都是灰。”時不時地,他會想起新兵營裡曾經那個當“刺頭”的自己,“現在才明白當班長的累。”

半年來,應上級機關要求,胡顯祿時常要寫犧牲消防員的先進事蹟。每當他想讓老隊員寫一些小故事時,許多人都會拖延、拒絕。羅傳遠和老隊員在一起時,只會聊開心的事。“3•30”事件發生後,全國各地的十幾撥媒體先後來過這裡,羅傳遠說,“只有面對記者時,才會說起以前的事。”

作為倖存者,胡顯祿曾到全國9個省市進行了20餘場巡講。在陌生的城市看著遠處的山脈,他總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裡分析,這片山如果起火了該如何撲滅、緊急情況下要如何撤離。

在趙有川看來,經歷過“3•30”大火後,老隊員們對打火的態度更加小心謹慎。爾舞山防火演練時,老隊員會教他們很多實戰技巧。比如風力滅火機不能對著火吹,那樣會越燒越旺;對著燃燒的木材跟火的接觸面吹,很快就會熄滅了。

據胡顯祿介紹,這批實習消防員要到今年4月考核合格、簽署正式合同後,才能上火場。2020年的防火期已經來了,阿里小虎很希望能儘快融入這支隊伍。平時出任務時,總會多幫老隊員背一些重物。不久前起了一次山火,他沒能去,遺憾極了。三中隊隊長馮穎說,等成為正式消防員了,“一定帶上你。”

胡遠祿說,雖然現在隊裡真正能進火場打火的只有十幾個人,但這支重組的隊伍總得有第一次,需要在一個又一個的火場裡鍛鍊成長。“以前我們很多老隊員說,打火久了,更願意去山裡,不願意留在營地了。”

1月24日大年三十上午,在山上巡護時,一名彝族消防員趁休息時間坐在草地上,忽然唱起了《不要怕》。那時陽光明媚,幾名同樣來自涼山的彝族小夥子,在他身旁用彝語輕輕和著:

“風起了,雨下了。蕎葉落了,樹葉黃了。春去秋來,我的思緒,起伏不定。時光流轉,歲月滄桑,不要怕,不要怕。”

木里大火周年祭:西昌大队的“新生”

1月24日,一名彝族消防員唱起了《不要怕》。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攝

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校對 李世輝

手機APP“換馬甲”,“時間打卡清單”傳播兒童色情

兒童色情網站調查續:傳銷式發展會員,發佈非法賭博廣告

兒童色情網站調查:八百餘萬註冊會員,服務器隱藏境外

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新冠疫苗取得節點性突破,上市最快得明年

歡迎朋友圈分享

木里大火周年祭:西昌大队的“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