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精神分析是常識中的常識?


曾奇峰 | 為什麼說精神分析是常識中的常識?

橙全心理


曾奇峰 | 為什麼說精神分析是常識中的常識?


01


“幹什麼都覺得麻煩,又容易累,也不喜歡和人交往。”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


為什麼我們容易累?這份累背後隱藏的又是什麼呢?


一位妻子向我抱怨,她的丈夫每個週末都以累為名拒絕任何外出活動,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話都懶得說。


這使家庭的週末氣氛十分沉悶無趣。


她接著問我該怎麼辦?


我當著她丈夫的面回答說:你丈夫在用這種方式向你表示,他需要照顧。


以後他躺在沙發上時,你就給他固定做3件事,幫他調好他想看的電視頻道、給他蓋上被子和端上一杯綠茶。


這位妻子聽了一臉懷疑,她的丈夫臉上擠出一絲苦笑,不失禮貌地反擊了一句:你們搞心理學的,想法的確跟別人不一樣。


這句話我很熟悉,是罵人是瘋子的“客氣版本”。


兩個月後,這位妻子打電話給我,笑說她丈夫的巨大改變。


原來她真的按照我的建議,在丈夫“疲勞”的時候,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幾個星期下來,她丈夫就慢慢開始主動做一些家務;再後來,幾乎每個週末,他都主動提出帶家人出去逛街或者登山。


僅僅是閒聊時的幾句話,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改變?


“渴望被照顧”,是這位老公潛意識的願望,當這個願望被看到,然後被滿足……最後竟然可以產生如此強大的改變的力量。


通常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是由自己控制的。


但精神分析卻堅持說:我們所想、所感覺、所為,很多時候是被我們不知道、不理解的潛意識操控的。


人性的秘密,大多都藏在潛意識裡。


不思考潛意識,就會有太多的現象無法解釋。


潛意識的巨大魅力,催生了這個課程。


02


我嘗試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潛意識是什麼。


我們的意識相當於一個大腦,這個大腦的活動,比如思考、情緒、有意識的行為等,都是我們能夠自我覺察到和被觀察到的。


而潛意識相當於另外一個大腦,它的活動,不太容易被覺察到,但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一切。


精神分析學派,跟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相比,它的最大的特點,是針對潛意識工作


這也是精神分析最好玩的地方,它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


解釋之一是:


在潛意識層面,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會產生當下被孩子拋棄的感覺;


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


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孤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人群淹沒的一員。


一旦父母看到潛意識的這個部分,就能夠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


重要的不是去催促甚至逼迫孩子學習,而是要處理好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比如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渴望暴富,但其實內心對錢充滿了恐懼,或者認為錢是俗氣、骯髒的,那在賺錢動力上,就弱了很多。


這樣的“事與願違”,在意識層面是沒辦法理解的,但在潛意識層面,則清清楚楚。


03


如果你問我,精神分析除了好玩,還有什麼用?


我會說:精神分析可以算是常識中的常識。說什麼東西是常識,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它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最基本的東西。


二是它在所有知識中處於最高位置,你必須知道它,就像你必須知道沒有氧氣人就不能活下去一樣。


活著實際上是一門專業,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活著的專家。


學習心理學,實際上是學習怎麼樣好好的活著,怎麼樣好好的去愛,儘可能地減少自己對自己所愛的人的傷害。


精神分析是一門發掘潛力的學問。


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但是這些潛力,經常被不那麼健全的人格所束縛,精神分析可以解除這些束縛。


精神分析是一門育兒學。


它的很多結論,都是從嬰兒觀察中得出的,所以可以反過來用於指導父母跟孩子的關係。


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而一個人的人格,事關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曾奇峰 | 為什麼說精神分析是常識中的常識?


精神分析也是一門人格鑑賞學。


它讓我們從美學和哲學的角度,而不僅僅是從病理學角度,來鑑賞各種症狀和人格的風景。


精神分析也是一門關係學。


它認為,人活著的最基本動力,就是要建立和維持跟他人的關係;人對關係的需要,就像人對空氣和水的需要一樣,不可或缺。


我們在關係中間被滋養,也會在關係中受傷害,精神分析會告訴我們,如何相互滋養的關係。


精神分析,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學。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充分地成為自己,擁有健康和強大的人格。


精神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解放被壓抑和扭曲的人格,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04


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坎德爾博士說,精神分析仍然是理解人類心智的最好模型。


精神分析是探索人類內心世界的工具,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工具。


20多年來,我一直在反覆錘鍊、完善我對精神分析的表達。


怎麼能在中國的語境下,讓更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裡,在普通人使用的語言中,展現精神分析的魅力與價值。


這讓我從一年100多天,持續近十年的講課培訓中,最終形成了一套我自己的語言體系,江湖中都將之稱為“曾氏精分”。


有人評價我的“曾氏精分”特點是:沒什麼複雜的專業術語,談笑風生之間,已如唐門暗器點中你潛意識的穴位


2012年我錄製過50集精神分析視頻課程,是針對精神分析或心理諮詢專業人員的。


這次的音頻課程,則是面向普通人群,感覺難度要更大一些。


專業知識的通俗化,需要對這些知識的透徹理解,以及人格上的圓融通達,顯然我離這個境界還很遠。


曾奇峰 | 為什麼說精神分析是常識中的常識?


這個差距只能靠努力的態度來彌補。所以我放棄了同事準備好的文稿,全部重新寫。


加上放棄休假(其實是無處可去haha~)、大戰三伏(其實有空調haha~)之類苦肉計式的“悲壯感”,可以聊以緩解一點點不完美帶來的內疚。


希望這個課程能為公眾精神分析態度的啟蒙做一點貢獻,這個態度就是把目光投向潛意識:


  • 你瞭解你自己嗎?
  • 你能看清自己情緒背後的需求嗎?
  • 你能精準地解釋自己的行為嗎?
  • 你能在關係中既守住自己,又不攻擊他人嗎?
  • 你能夠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保持自我不動搖嗎?


在這門課中,我將圍繞防禦機制、關係、情緒、育兒以及心理諮詢五個方面,與你一起領略精神分析極致的美和智慧。


我希望和你一起,把心理學學得好玩一點,把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變得好玩一點。


潛意識很大,來日方長,期待在探索的路上互相溫暖和照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