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越等5國限制糧食出口,看看中國是怎麼迴應的

眾所周知,近期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全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佈“封城”、關閉邊境等措施,在這一背景下,全球貿易往來的活躍度也大幅下降。然而,在出現疫情的國家中,囤積糧食和生活用品卻成為常態,這就產生了供應與需求的矛盾。

俄越等5國限制糧食出口,看看中國是怎麼回應的

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糧食出口大國卻在關鍵時刻宣佈停止或限制糧食出口,以確保其本國擁有充足的糧食。據外媒最新報道,截至3月26日,至少已有5國宣佈停止或限制糧食出口。

報道顯示,全球第3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和第9大小麥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已經開始限制這些主要糧食的出口了,其中越南率先宣佈停止大米出口;俄羅斯植物油聯盟已經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而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的出口也已經放緩。另外,作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的出口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

俄越等5國限制糧食出口,看看中國是怎麼回應的

與此同時,伊拉克的糧食供應告急,該國已經宣佈需要進口100萬噸小麥和25萬噸稻米;另外,作為主要的稻米或小麥進口國,菲律賓和印尼等國的供應也只能維持到6月,這意味著如果疫情無法在6月結束,那麼這些國家的糧食供應也將告急。因此,隨著5國限制或停止糧食出口,全球不少國家開始擔憂,這是否意味“全球糧荒”要來了呢?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稻米和小麥這2種在全球貿易最為廣泛的糧食,今年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2.6億噸這一歷史新高,這已經遠遠超過其在全球的總消費量,預計最終將有近4.7億噸的剩餘。

俄越等5國限制糧食出口,看看中國是怎麼回應的

那麼,作為全球最大人口國的中國情況如何呢?據報道,預計今年全球稻米庫存量將首次超過1.8億噸,其中有超過1.53億噸分佈在中國和印度。也就是說,全球有85%的稻米庫存分佈在中印2個人口大國,因此,目前中國還無需擔憂“糧食荒”的問題。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疫情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有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我國在聚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具備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堅實基礎。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我國口糧生產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依賴進口程度低。我國曆來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政策支持、科技驅動、深化改革等多種舉措,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穀物自給率超過95%,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但是,我國糧食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優質稻穀和小麥供給不足,玉米存在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佔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大豆是我國進口的主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為了保障大豆供應安全,近年來我國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而且,大豆並非一些糧食出口國家此次限制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對我國大豆進口影響不大。

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是我國能夠成功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海神針”。

近20年來,我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和協調機制,從目前來看,我國糧油庫存處於歷史高位,無論中央儲備糧還是地方儲備糧都非常充裕。我國還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引起的糧食市場異常波動,建立起了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麵油等成品儲備,可以滿足當地10天至15天供應。同時,我國糧油市場體系和配送、供應網絡健全,供給能力和時效都有可靠保障,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到終端消費市場。

“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和應急體系建設,我國不僅經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災害等多發重發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成功應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而且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的關鍵時期,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別是重點疫區的糧食有效供給,為穩定市場、安定人心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程國強說。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地正在全力組織春耕生產,保障夏糧豐收。今年年初,我國就已制定了穩住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產量的政策目標,並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包括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持力度,夯實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護好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等。“顯然,今年糧食穩產先手棋為應對風險奠定了基礎。我國完全能夠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全球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和糧食安全危機。”程國強說。

“要特別注重推動加強國際糧食安全與貿易政策協調。”程國強說,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缺乏有效的國際糧食安全宏觀協調機制,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威脅到我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程國強建議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構框架和機制下,強化消除飢餓、保障糧食安全的全球共同責任與使命,推動各國啟動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貿易協調、合作與行動,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有效運轉和持續推進,不斷完善和強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網易新聞,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