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硯

豐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硯

西南地方硯種豐富,歷史悠久,並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作為行政區劃,西南包括“三省一市一區”,即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和西藏自治區。從歷史文化地理概念來講,西南邊陲,歷史上交通閉塞,文化相對封閉。形成了巴蜀、滇、黔、藏地文化等一些地區性的文化體系。秦漢以來,雖然長期受中原文化影響,但又保留著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反映在硯文化上也是一樣。

西南地域遼闊,多山地,可制硯的石材豐富,西南各省(市、區)除雲南、西藏已知地方硯種較少外,四川、重慶、貴州在歷史上都出現過不少硯種。僅四川一省,在歷史記載中有名目的地方硯就有近30種,這其中不少已經失傳,也有些可能變換名稱仍在繼續傳承。如作為“巴渝三大名硯”的夔硯,唐代開始製作,宋代朝野皆知,米芾在《硯史》中還有專條記載。宋以後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現已無從知曉其模樣。也有專家考證,現在的苴卻硯,就是宋代的瀘石硯,瀘州硯。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今天我們還能辨識的硯種,四川有苴卻硯、蒲硯、寶興貢硯(外郎硯、穆坪石硯)、江油霧山石硯、菜花石硯、廣元白花石硯、中江花石硯、青川黎淵石硯、邛窯瓷硯等等。另外,還有一些蜀地硯,如建昌西硯、珙硯、峨眉虎溪硯等。一些說不清具體名稱的具有巴蜀風韻的民俗硯更是異彩紛呈,不計其數。

重慶有“巴渝三大名硯”之說,即夔硯、石柱金音石硯(太保金音硯)和合川峽石硯。另還有一種北碚石硯,也叫北泉硯、北溫泉硯、重慶硯,抗戰時期具有較大生產規模與影響。與合川峽石硯取材同源,可以說是峽硯的一種,但由於師承關係,風格又近似金音石硯。目前,只有合川峽石硯還有一定規模的生產,作為非遺傳承項目堅守本土。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貴州有織金硯,製作上採取“以石焊石”的獨特工藝,帶蓋並在上面鐫刻書畫,多有金石味,特別是文革前後,仍堅持生產並呈較高工藝水準,這在地方硯種的發展中極其少見。還有思州石硯(又稱蠻溪硯,中正砦石硯),曾被評為全國“八大名硯”;另外,還有普安的龍溪石硯、梵淨山的紫袍玉帶硯、畢節的大定石硯、松桃的苗硯等。

雲南有洱源鳳羽石硯、石屏紫石硯、大理點蒼山的大理石硯、宜良金星石硯、永仁硯等。

西藏有仁布硯,今天仍有人在生產。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從西南地區硯種的分佈,也可看出古代西南各省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總體來看,巴蜀盆地具有較高的人文水平。西南地方,硯歷史悠久。蜀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四川產生了司馬相如、楊雄等一批名冠天下的文豪,這期間,四川有出土記錄的漢硯有十數方。在隨後的兩晉到唐宋時期,邛窯瓷硯大放光彩,不僅有出土物,現在成都的古玩市場還大量出現。夔硯、蒲硯、白花石等地方硯種,在唐宋時期就陸續出現並在硯壇上有一定影響。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從我個人所藏的西南地方硯種來看,晚清民國時期遺存較多,個別從形制上可到明。抗戰全面爆發後,西南作為戰略大後方,大量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知識分子南渡西南,硯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刺激了川、黔、滇地方硯的生產,形成了西南硯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抗戰勝利後,隨著知識分子北歸,西南地方硯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解放前後,隨著自來水筆的普及,加劇了一些地方硯種的消失。上世紀80年代,因出口創匯需要,像織金硯、思硯、北泉硯等一些地方硯又曾恢復生產。近年來,隨著各地對本地文化和申請非遺項目的重視,不少地方硯種又得到恢復開發。但由於對一些地方硯種的歷史與遺存缺乏系統梳理,又一味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口味,在發展與傳承上出現一定的問題,失去了地方硯的風格與傳統。

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丰富多彩的西南地方砚

筆者久居重慶,十幾年來,致力於西南地方硯的收集與整理,也深知地方硯研究的困難與困惑。希望有更多的硯界學者、玩家關注地方硯種和區域硯研究領域,豐富硯學內容。

(作者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專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