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隸書必須遵循“一波三折”的法則嗎?

翰墨書道


隸書也要遵循一波三折這個運筆法則的,而其他書體也不可或缺一波三折。

我們通常說的一波三折,多指楷書中捺畫的形態。說要寫出合法漂亮的捺畫,就要寫出一波三折的效果來,這個說法大家都認同和接受。至於其他書體有沒有一波三折這個說法,具體起來,可能真說不出個子午卯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一波三折。

其實一波三折最初是一個書法術語,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波就是捺,折指的是轉換筆鋒,三是虛數,指的是多次。說的是寫一個捺畫多次轉換筆鋒,形容用筆比較豐富。

明代豐坊《書訣》載: “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說是翼原先寫捺平拖直過,生硬呆板。經過鍾繇的指點,學會了一波三折,明白了正確的用筆。黃庭堅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後來一波三折演變成一個成語,形容文章或者事情充滿曲折和變化。

關於書法中的一波三折的問題,是有出處的。而且真正理解其內涵的人,不多。大家都是在淺層次上解讀,把它固定在捺畫上,其實一波三折指的是書法所有筆畫的完成方式。表面上看,淺層次看,一波三折指的是捺畫不平寫,有三次彎折,這個都看的出來,很明顯。一波三折是由一過三折筆演化過來的,一過是說每寫一個筆畫,三折筆是說完成這個筆畫需要有三個動作。意思很明確了,一波三折,指的是書法筆畫的基本筆法。

書法上所有的筆畫,小到一個點,大到一個長捺,都不是隨意一寫就可以的,必須包涵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動作,這個在隸書,篆書,楷書,相對靜態的書法上表現的極為明顯。

書法的筆畫和硬筆的筆畫,其實有較大差別。硬筆的筆畫在起收筆處沒有那些複雜的動作,一個簡單的停頓就隨便搞定,但是毛筆字如果這麼隨便書就,則是敗筆,不是說寫法不同就說你是敗筆,而是這麼寫出來筆畫沒有內涵,屬於一眼見底的寡淡而單調的筆畫,不符合書法美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