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讓孩子學鋼琴?

年初,一場疫情兵臨城下,人人居家與病毒抗戰。突然,大把閒暇時光撲面砸來,竟讓人有點不知所措,刷劇、網購、廚藝競技之後是內心的些許空虛與乏味。

最最苦悶的當屬那些停學在家的孩子父母吧。有的媽媽抱怨孩子從早到晚看電視;有的媽媽說,雖然有學習,但質量不高,大部分時間不知道做什麼;有的媽媽控訴,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學會了打牌,言語中盡顯無奈。一時間,全國有孩子的家庭似乎都“精疲力竭”。

讓孩子學鋼琴的聲音又不絕於耳。可是,很多人並沒有深思熟慮,到底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鋼琴?

一、我整理了最常見的幾種觀點:

1.陶冶情操,增加修養。

這幾乎是眾口一詞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家長自己從來不聽音樂,也不喜歡音樂,你卻指望孩子學琴來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學琴就是學音樂,而音樂是需要薰陶的。在音樂的氛圍裡成長的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喜愛也是自然而然的。

其實,增加藝術修養的手段很多,不勝枚舉。我國古人就知曉“琴棋書畫,人生八雅”。並不是非學琴不可。

我看過最接地氣的解釋是:

“小時候學琴,沒好好堅持,到高中階段學業繁忙、壓力大,偶爾彈彈琴,竟然覺得人生……真美好。”

我們都知道,人生苦短,跌宕起伏,所以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無論喜怒哀樂都能借著音樂找到情緒的出口。

疫情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讓孩子學鋼琴?


2.作為興趣愛好。

大部分媽媽抱有一個觀念,“我們不走專業路線,就當個興趣愛好。”

你要知道,興趣愛好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沒有青少年時期經年累月的刻意練習,你指望她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手到擒來?

知乎上有一個最高贊,答主說當年太小,老師問為什麼學琴,媽媽對她說:“希望等你老的時候,還有鋼琴可以一直陪著你。”

如果說,學鋼琴也分層級的話,我想這應該是進階了。鋼琴真的可以成為孩子的終生伴侶,但絕對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付出,如果我們自己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過幾天想起來了敦促一下孩子,“你怎麼好久不練琴了?”就不能指責孩子做事不夠“堅持”。

3.鍛鍊專注力,讓孩子更專心。

我聽過好多媽媽說,“我家孩子坐不住,讓他學鋼琴就是想讓他專心”。同理還有,“我家娃好動,我想讓他學畫畫,定下來。”這些家長考慮的是如何彌補短板,卻忽視了中國從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被醫生檢查出“患有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特徵是在需要認知參與的活動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但哪一項也完不成。

他基本已經遭到老師的放棄了,但是他的媽媽沒有放棄他,他很有運動天賦,於是他媽媽把他送到了游泳池。他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菲爾普斯,游泳就是他最專注的事業。如果他的媽媽強迫他一定要定下來,就不會有後來創造的種種紀錄。

那麼彈鋼琴能不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就發現我的孩子從最初4歲多每天練琴20分鐘到30分鐘、40分鐘,現在5歲多,她經常彈著就忘記時間。她的專注力延長了。但這是在她喜愛音樂,能夠投入的情況下,經過刻意訓練才逐漸提高的。

4.入門簡單,上手容易。

之所以選擇鋼琴而不是其他樂器,是因為鋼琴相對於絃樂器來說,孩子更容易上手,好控制。有不少人從鋼琴入門,在打通任督二脈之後,又學習了好幾個其他樂器。這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喜好了。而且鋼琴沒有上限,不斷出現新的挑戰。

5. 周杰倫、郎朗、李雲迪的光環效應

周杰倫在一個節目裡對謝霆鋒說,很感謝媽媽在他小時候每天拿著藤條坐在鋼琴旁邊逼他彈琴4個小時,正是這種長期的堅持才造就了他今天的音樂成就。其實像周杰倫這樣一天4小時的投入,十年早就超過一萬小時了,更別說郎朗云云。

這些偶像帶來的光環效應也是喜憂參半,好的是,他們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憂的是,琴童家長容易忘記這樣的天賦可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

有的孩子偶然看到別人彈琴,表現出迷之興趣,家長為之一振,問孩子有興趣嗎?孩子堅定不移,家長很高興,心想指不定未來就多了條路。卻忘了多數孩子都是衝動型的,等學了幾節課就不想學了,琴也買了,課也報了,家長孩子苦不堪言。

6.不輸在起跑線

還有一種聲音是“別人都在學”,這是典型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也是槽點最多的。只能提醒一句,入行需謹慎,切勿盲目跟風。

我見過有的家長把娃往琴行一送,自由了,老師上課的時候,家長自己玩手機,完全不記錄。其實每節課老師都會講一些細節、要點、技法和樂理知識。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很快就忘了,也可能都沒理解。這就需要家長在旁做好筆記。回家練琴的時候,也不能袖手旁觀,要協助孩子結合老師說的有針對性的練習。

7.考級,入學加分。

有的家長是衝著未來升學考試加分去的,所以一路強逼孩子苦練技藝,恨不能在小學畢業前就拿下十級。所以才出現有的人考完十級後就再也沒有摸過琴。這種功利性太強,考級是練習固定的曲目,真的很難說提高了音樂素養,更別說變成終生的興趣愛好。


二、我堅持讓孩子學鋼琴的原因:

美國積極心理學提到體驗“心流”會帶來幸福的感受,是快樂的源泉。

“心流”理論源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疫情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讓孩子學鋼琴?

米哈里概括了“心流”的特徵:

1.一項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即時反饋。

4.全神貫注,達到“忘我”的狀態以至忘記生活的煩惱。

5.具有挑戰性:挑戰是樂趣的源泉。


三、帶著體驗“心流”的目標學習鋼琴。

1.集中注意力是大家公認的難題。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一開始練琴我們是從20分鐘開始,如果狀態好,休息一會,回來再練20分鐘。逐漸延長,再後來發現經常忘記時間,我想這就是“全神貫注”的投入吧。

2.學鋼琴是有明確目標的。

每次都有新的技藝、指法,新的曲譜,這些也帶來新的挑戰,會讓孩子永葆新鮮和樂趣。

比如,每天練琴,我會幫助孩子切分目標:

第一天,剛接觸新曲譜,我們就採用慢速,目標就是識譜,熟悉曲譜。

第二天,就跟孩子說,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完整的彈下來,沒有錯音。

第三天,我就會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更熟練了。要注意強弱,節奏。

第四天,就會讓她稍微提提速度。

就這樣一點點精進,每天設定一個她可以夠得著的目標,不是太難,太難她容易挫敗,會失去自信,容易放棄。也不能太簡單,太簡單的目標沒有挑戰性,孩子就會厭倦,失去興趣。

3.每次練琴我都會給予孩子及時的回饋。

每一遍結束,我會跟孩子一起回顧哪裡彈錯了,哪裡可以改進,哪裡手不穩,哪裡可以更好。同時就可以設定下一遍的小目標。把目標更細化,把任務拆分,遇到特別長的曲譜,還會幫她拆分成小段集中訓練。等到去見老師的時候,老師會給予更好的反饋幫助提高改善。

而每一次的進步,孩子都能體會到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是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心流”不是膚淺的感受,是在經過奮鬥、痛苦、堅持、最後收穫成功時的喜悅,興奮和充實。

當然體驗“心流”的項目其實有很多,比如樂器、攀巖、打球、舞蹈、下棋。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喜好來選擇判斷。

疫情之下,為什麼那麼多人讓孩子學鋼琴?

最後用鋼琴大師霍夫曼的話來詮釋:

“當鋼琴家忘卻塵世單獨面對他的樂器時,他能夠與內心深處最高尚的自我交談,這種精神上的財富是不能用金錢購買的,也不用暴力搶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