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我是一名漢字書法培訓工作者,深刻的知道書法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五千年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從未中斷,是為什麼?正因為有漢字為載體。漢字發展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書法家融入了個人的性情和品格,結合多種藝術形式,使得漢字以優美的姿態躍然紙上,漢字的發展也是書法的發展。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和無聲的樂。幾千年來,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任何一部國學經典,任何一幅書法作品,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真是字字珠璣,一筆一劃傳承著中華民族不朽的智慧。

書法對人格的塑造

唐代書法名家顏真卿的書作《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我們看著那跌宕跳躍的漢字線條,彷彿看到了顏真卿聽到侄子被叛軍殺害的消息,在悲憤難抑的心情下,揮淚寫下的留芳千古的祭文。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訴說心中的悲痛。這幅感情真摯的泣血之作,凝結著這位硬頸之士的國仇家恨,也展示出他威武不屈的精神。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唐代另一個書法名家柳公權說:心正筆直才能練好書法。因此學習書法,必須道德高尚,又懂得聖人的哲理,這樣的創作才難能可貴。我們現在學習書法,不僅需要研究古代碑帖,還需要學習古人道德和行為規範。通過學習書法,潛移默化的受到高尚品德的教育,塑造良好的人格。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書法造就堅韌不拔的精神

王羲之書法超群,被書界讚美“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更是尊稱他為“書聖”。傳說王羲之在蘭亭池邊上學習書法的時候,順手用池水涮筆,竟然把一池水染成墨色。正是王羲之廢寢忘食勤學苦練,集眾家之長自成一體,才有了那麼高的書法造詣。“臨池學書”傳揚的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那種堅韌不拔、百鍊成鋼的精神。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與父親並稱“二王”。從小跟隨他學習書法,立誓要超過父親的成就。十八口大缸的水和墨池的水一樣,鍛造出了技藝超群,書法精湛的王獻之。“臨池學書”和“十八缸水”的典故,被一代代流傳,是前輩們教導我們學習書法的秘訣在水中。只有勤學苦練,筆耕不輟,練就水滴石穿的心志,才能有所成就。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書法的美

書法的載體是漢字,使用的工具是文房四寶,通過書法家根據漢字的形態、結構進行藝術構思,運用繪畫的藝術手法創作出來的。書法美在線條和韻律。看著那一個個優美的線條,彷彿看到書法家創作時運用的筆法技巧。提按、頓挫、輕重、粗細、強弱、疾徐,這些筆法書寫時又產生抑揚頓挫的韻律,共同賦予了每個漢字的情感的靈動。書法美在結構和章法。漢字的結體與造型有四大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和獨體字,字體結構蘊含著謙讓的品格,對稱均衡的態度,暗合儒學的中庸之道。對作品整體的佈局安排是為章法。虛實黑白相生相依,字裡行間體現著筆墨的情趣,形成多樣統一的整體,才算得上是優秀的書法作品。書法美在濃濃的墨韻。書法作品的意境美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墨法的濃淡枯潤。黑色的墨,白色的紙,行雲流水筆走龍蛇,看那濃淡變幻的墨色,全幅貫穿著墨氣,不正是記錄著書法家的心情嗎。有的奔放豪邁,有的莊重肅穆,有的沉痛悲鳴,有的飄逸瀟灑。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硬筆書法

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鋼筆傳入中國。由於鋼筆相對於毛筆更容易使用,迅速被人們廣泛應用,之後又產生了鉛筆、水筆等,更方便了人們生活學習的使用。結合中國書法的章法,漢字的特點,硬筆的使用技巧產生了硬筆書法。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都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有人說現在都用電腦了,練字還有啥用?比如學生考試,正是因為社會快速發展,進入了電腦時代,現在很多考試採用電腦閱卷,如果字寫的不好,掃描的試卷上會是模糊一片,電腦不能識別自然考低分。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在工作生活中,一手好字可能就會得到領導的賞識,一手好字走到哪裡都會讓人青睞。

傳承中國書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中國書法是世界的藝術瑰寶,是一顆永不磨滅的璀璨明珠。我輩應修習書法,使中國書法精神發揚光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