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你是怎樣考上大學的?因為我有特長。

2019年,在連續四年無緣團體冠軍之後,中國代表隊再次奪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團隊第一名。


回溯過去的四屆比賽,國人驚詫於這些從小被奧數培訓班浸泡大的90後,難道真的在新的國際競爭中“垮掉”了嗎?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隊一直是國際奧數競賽的霸主。1989年至2014年間舉辦的25屆比賽中,中國隊獲得了19次團體冠軍。


在奧數補習班風行的年頭,人們認為,這樣的佳績本該一直保持下去。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從2020年起,全面或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各類特長生招生。/微博截圖


伴隨著2020年時間紅線的到來,義務教育階段招收特長生的政策,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近日,廣東、上海、安徽等地發佈的相關文件釋放出明顯信號:


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長生制度真的走到了盡頭。


不出意外,等待奧數培訓、舞蹈器樂培訓市場的,將是一盆冷水。這也為那些曾經質疑90後“垮掉”的人提供了最好的解答:


火熱的特長培訓背後並非教育意識的覺醒,每個家長與孩子,不過是被升學壓力下的加分“誘惑”了而已。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考得好,不如加分好。/《少年的你》


曾幾何時,特長生招生制度被人們寄予厚望。有人希望它能打破唯分數論的堅冰,推動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


也有人希望它網羅非常之才,促進教育公平。時至如今,當年被賦予太多希冀的特長生招生,在教育制度尾大不掉的困境面前,反而成為固化困局的推手。


這項曾引社會風氣於一時的制度命運已定,陪伴其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日子裡,無盡唏噓之外,人們最應該反思,特長生招生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被推上絕路的。

“唯分數論”拉垮了特長生制度


特長生招生制度古已有之。由表及裡,最初這便是一項發掘非常之人的制度。


唐代的科舉考試中,便有“制科考試”一說。在國家統一的定期考試之外,另設“制科考試”這一類不定期考試,其目的便是防止在常規的考試中埋沒了人才,藉此發掘“特長生”。唐顯慶三年,詩人韓思彥便通過這一“特招”渠道走上仕途。


1949年以後,各大行政區在教育上擁有較大自主權的日子並沒有延續太久。伴隨著高等教育考試招生的大權逐漸收歸中央,全國一盤棋的教育格局逐漸建立起來。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素質教育,任重道遠。/unsplash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特長生制度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在全國鐵板一塊的情況下,它為地方增加更多自主性的同時,也成為“唯分數論”體系下的源頭活水。


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高考恢復,特長生招生也一直存在。


198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出臺。該條令明確規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項目和分值。從此,特長生高考加分政策成為一項穩定的高考政策。


與之相伴,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整個加分鏈條被建立起來。只是,隨著政策演變,原本針對少數擁有特長的人的“小眾制度”,最終演化成為大眾化的競爭手段,特長生招生也違背了初衷。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特長生制度成為難度係數相對較低的加分通道。/unsplash


在一切圍繞升學的教育體系之下,不論是小學、初中、亦或高中,特長加分都成為服務升學的附庸。培養特殊人才不再是目的,而通過特長獲得加分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


於是,那些沒有特長的孩子也需要從小培養特長,一條依附在特長生招生上的產業鏈形成了。


原先作為傳統教育有益補充的特長生招生,變相成為傳統教育的一個科目。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還需要承擔特長培訓的課業負擔。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特長再優秀,有時還不如考試考多幾分。/unsplash


一名早已進入大學的特長生就曾表示:“初中畢業季將近時,許多人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文化課成績。”因為不論你在特長項目上如何“登峰造極”,文化課成績還是一票否決的因素。


“只要文化課成績夠好,特長稍差一些也沒關係”,在特長很好文化課成績略差與特長稍差文化課成績優異的學生之間,後者會更受青睞。


人們疑惑,特長生錄取的首要標準,究竟還是不是特長?

特長生成為走後門的代名詞


沈騰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一經典片段。


班主任在班裡宣佈,班級優秀學生袁華獲得了區作文大賽的一等獎,作文的名字是《我的區長父親》。


飽含諷刺的電影情節,一定程度上也是現實的反映。在某些榮譽可以獲得升學加分的年代,有條件的父母為孩子“操作”幾個加分項目,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特長生加分項目中,被人們詬病的不少,其中航海模型加分測試必定位列其中。《中國青年報》曾報道,2009年,浙江某市參加該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來自該市的權勢家庭,另外六名都是教師子女。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原來,拼特長最後還是得拼爹拼媽。/unsplash


他們的父母,有的是該市轄區的領導幹部,有的是國有銀行一二把手,有的是該市各大局領導或學校校長。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人們將其調侃為“高考加分俱樂部”。


特長生加分逐漸變得黑幕重重早已不是秘密,在醜聞頻出的年頭,體育特長生被指水分太大者有之,一地數千名考生獲得加分者有之。特長生加分選拔,早已淪落為拼爹拼錢的遊戲。


此種狀況下,不僅對那些沒有獲得加分的普通考生不公平,對那些真正有特長的考生也有失公平。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特長生制度早就不是一個平等的競爭了。/unsplash


此外,許多含義模糊的加分項目,則為一些家長提供了巧立名目的空間。最終,學生獲得了一個聽起來高大上,但實際含金量有限的頭銜,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加分項目搶去。


尤其是高考中,動輒20分的加分帶來的優勢,使得利者進入天堂,而註定有另一批人要被打入地獄。


久而久之,大眾將特長生與走後門聯繫起來,特長生招生也逐漸被社會汙名化。

大學特長生,學校未必真正想培養你


網上曾經流傳著一個段子:一批特長生參加考試,最終,在一群能力相當的學生中,一名會拉大提琴的學生獲得了加分的資格。究其原因,錄取他的大學樂團剛好缺一名大提琴手。


相比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長生加分,高校的錄取要嚴謹正規很多。但不能否認,段子中暗諷的現象的確存在於現實中。


每年,眾多名牌大學都會招錄一批在聲樂、美術,或者是體育上拔尖的特長生。但令人費解的是,即使是當下國內頂尖的大學,許多高校中並沒有專門的聲樂、美術或者體育院系。


考入的學生通過特長加分,最終與大部分學生一樣,進入非藝術性質的學院學習。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有人學音樂,只是為一張名校入場券。/unsplash


在學習之外,他們需要加入學校的樂團或運動隊,在全國性或者全球性的大學生競技舞臺上,為學校爭得榮譽。


原先是某省游泳隊的李同學就曾表示,大學降分將其招錄進學校,自然也需要他“去為學校獲得榮譽”。


每到畢業季將近,許多高校的運動隊教練就會巡迴全國各大高中,對那些體育天賦出眾的學生進行招募,期待他們能為學校運動隊帶來新的天賦。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當然是雙贏的局面。學校獲得了優質的特長人才,藉此在大學生的競技比拼中獲得榮譽。而這些富有特長的學生,也獲得了進入名校的機會。


然而,進入名校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特長生涯的結束。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是上學,還是當運動員?/unsplash


李同學表示:“自己的成績即使在全國專業運動員中,排名也已經達到前列,與大學生比賽更是不在話下”,但大學結束想要繼續走下去也幾乎不可能。


“像其他同學一樣,畢業之後步入社會,找份工作”是這類特長生的普遍歸宿。


與國外特長生招收中尊重差異,重視發展不同。當NBA中眾多球員憑藉出眾的體育天賦從大學走上職業運動員的道路時,國內的職業選手卻幾乎清一色來自各省的省隊或體校。當然,這涉及我國體育人才的“雙軌制”特色培養。


但也不要以為NBA是國外特長生培養的常態。既然同住地球村,亂象自然也差不多。


去年,美國招考舞弊案震驚社會,金錢開道履歷造假被頻頻爆出。哈佛大學擊劍隊主教練將房產以30萬美金出售給一戶家庭,隨即這戶人家的一個孩子就被哈佛錄取,而另一個孩子早已在哈佛擊劍隊中。


儘管哈佛官方沒有承認舞弊行為,但隨後還是開除了該教練。


更加奇葩的要數印尼,雅加達一大學發佈通知稱:YouTube粉絲不少於1萬名的學生,若通過其他考核就可以獲得入學資格。


網友感嘆:網紅也能做特長生了。更加激動的怕是某寶上浩浩蕩蕩的漲粉商家。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對於運動特長生來說,大學或許是運動生涯的終點。/unsplash


對於國內的學生來說,大學期間需要為訓練比賽投入時間,不僅日常學習的時間會被擠佔,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往往沒有那些早就忙於實習的同學強。


拿再多的比賽獲獎證書,可能還沒有一份大企業的實習證明有含金量。


高等教育階段的特長生招生,即使程序嚴謹性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發掘“非常之才”的目的,但沒有多少學校真正立足於培養優秀的特長人才。


大學期間學生在藝術、體育上有真實的進步嗎?他們的“非常之才”在畢業後能可持續發展嗎?是否應該真正培養出在未來有利於社會的優秀的藝術家?


還是說,替學校爭得榮譽,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農村學生:我頭髮“特長”


教育制度的城市中心論其實一直存在。從小學直到大學,特長生加分、項目競賽加分、學科競賽加分、自主招生……農村學生幾乎無一例外的處於劣勢。


那些本身基礎薄弱,最需要加分去跨越優質高中或大學門檻的農村學生,恰恰是最沒有特長,最沒有條件去獲得加分的一批人。


本世紀初期,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在各自所在的武漢、江蘇的生源招收佔到招生數的近50%。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更甚,兩所高校招收上海、廣東本地學生的比例,佔到錄取學生總數的60%多。


那些處於落後地區、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原本落後的教育條件下,在競爭中已經處於弱勢地位。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特長生制度,多是城市學生的主場。/unsplash


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農村青年的9.6-12.8倍,即使到九十年代,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依舊比農村青年高將近6倍。


在教育本就存在不公平的情況之下,推出的一系列特殊渠道,免不了散發著城市中心主義的氣息。


特長培養,本質上是金錢的遊戲,對於廣大的農村學生來說,既無精力,也無財力。


昂貴的聲樂培訓班,伴隨著難度增大不斷上漲的奧數培訓班的學費,難以接觸互聯網導致的知識面狹窄,缺乏系統科學的體育訓練,無法及時接觸各種加分政策……這些都成為農村學生無法在加分上與城市孩子比拼的限制因素。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資源失衡,總有人是輸家。/unsplash


曾經,一部紀錄片記錄下了河北保定農村女孩們的藝術夢,但沒有人會把《田埂上的芭蕾》當做中國農村的常態。對於農村的孩子,實現功課特長,已經是萬幸的事情。


更長的時間裡,這些功課本就處於劣勢的學生,一直在與有加分加成的同齡人展開比拼。


當然,不論是小學還是大學,特長生加分制度沒錯,有特長的學生更沒有錯。


那些義務教育階段的加分制度,亦或進入大學的非常規渠道,本就有為分數處於劣勢的農村孩子提供另一條道路的初衷。


農村學生:我的頭髮特長


有時候,制度失靈,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unsplash


但這背後還纏繞著城鄉二元、區域差異等諸多因素,所以,不必落入批判特長生制度或自主招生制度優劣的窠臼,也無需對人性的黑暗面展開無謂的批判。


更該反思的是:這些政策為何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為何我們沒有支撐它們有序、良性發展的環境和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