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作者路遥的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此作品曾被毛卫宁导演执导,改编为同名电视剧,虽然剧情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的内容,但是依旧被诟病:没有原著好看。当然之所以会有这样对比,前提观众也是读过原著的,那么“原著党”们为何会觉得剧没书好看呢?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忠于原著但并非与原著一模一样

《平凡的世界》原著中有100多个人物,其中很多人物形象十分的鲜明与饱满,像孙少平、孙少安等人;其次像金波、贾冰等人,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并不是肆意妄为的,而是带着目的去的,他们要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要么是体现作者对某个事物的深思;还有就是情节的疏通堵漏。而当这部作品被真实的演员演绎出来并搬上荧幕的时候,虽然剧情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并非与原著一模一样了。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例如,影视剧中将金波给删除了。这曾被“原著党”视为错误之举,金波在书中与孙少平同村且共同成长起来,与孙少平是铁哥们,同样在生活上给予孙少平很大的帮助,但是书中这一角色的部分行为在影视剧中却被田润生给替代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一个角色的删除必将会引起更多情节与剧情的改更,这让“原著党”无法接受。当然这样情节的更改影视剧中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镜头呈现的只是一部分人对文字的理解,无法迎合所有人

《平凡的世界》原著共有三部,一百多万字,它有三条主线:分别是以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三人的经历展开的。文字对这三条主线进行展开时,不仅有剧情的发展,还有心理与景色的描写,读者在阅读时能有更深得更入感;另外对于文字描述而言,每一个读者都会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理解,同样是孙少平的“瘦高俊朗”,一百位读者就有一百种形象产生。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而镜头呢?

虽然影视剧中,毛卫宁导演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旁白,这在影视剧中是不多见的,但是这部剧却加了,为什么呢?这说明了人物心理描写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但是旁白的加入是配合影视剧情的,而影视剧中人物却又是固定的,当然了,例如像佟丽娅版的“田润叶”十分的完美女,也符合绝大部分“原著党”的审美,但是如此一来,镜头便局限住了观众的想象力,导演给出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带领着观众去观看作品,如此下来此作品的理解便也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产生的,当然也就比较固定了。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因此,镜头便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无限想象力了!

:影视剧剧情过于紧凑,失去了原著让人思考的时间

现如今很多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一些浮夸、无营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追求的是效益,但是像《平凡的世界》这类文学作品追求的却是思想上的共鸣,也只有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称之为经典。但是影视剧则不同,非纪实类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奔着收益去的,没有一部导演愿意拍摄没有看的影视剧,所以在影视剧剧情的拍摄既要紧凑又要吸引人球,这样便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给观众去思考。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例如,影视剧《平凡的世界》,同样是开端孙少平在星星点点的雨雪中去食堂领取自己的“非洲馍”时,给予的镜头时间也就几分钟,观众还没有领会到这个穷小子的自卑之心时,另一个剧情便接踵而来,此时观众更注意的是剧情而非人物的心理;但文字则不同,读者可以有足够的时候去品味,品味文字背后的辛酸,或会联想到学生时代身着的破衣烂衫的自己。如此便会更有代入感,而领会这些人物的心理,才能理解这个人物为何会做出此此的选择,这对读者便有了现实的启发。

《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为何没有路遥的原著好看?

也许,这便是我们只听说过人生应该“读万卷书”而没有听过“观万部影视剧”的原因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阿珂伴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