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童年經驗對人的一生有深刻影響。著有《被討厭的勇氣》《自卑與超越》等經典心理書籍的著名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這句話被許多人奉為至理名言,雖然我只是部分同意他的觀點,但不可否認,每個向內探索的我們,都一定會追溯到童年。

在胡因夢的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這本書裡,看到了胡因夢一生的自我探索之路,而從她對待童年的態度,以及面對人生時不斷自我探索的精神中,我看到了解決童年創傷的最好方式,也看到了面對自我的最好方式。

01 胡因夢的童年

胡因夢在她的自傳裡,用了1/4的篇幅去講述她的童年經歷及她父母的關係。並不斷剖析這對她人生的影響。她1953年誕生,母親44歲才生下她。但在她還是小學時父母關係就已處於對立,母親和父親都在她面前抱怨對方的缺點。但母親在她面前說父親的負面話語,不但沒達到她想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胡因夢情緒上的反彈和對現實人生觀的鄙視,這一點從後來胡因夢從演員到決定只做自己愛做的事,到挖掘內心最深的召喚成為身心靈追求者;從她在兩性關係裡的追求中,都可以看出。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5歲時與爸媽合影

由於獨生子女,爸爸去臺北了,媽媽又經常打牌,從小她便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而和母親關係的緊張,也或多或少加強了她情緒上的敏感和洞察力。可以看到在後來的人生中,胡因夢經歷了許多心理上的動盪和思索,最終踏上了身心靈傳播之旅這條道路。

當然,“儘管有一些創傷兒童的記憶,學習與成長仍然充滿著興味。”壞的在影響她,好的也在成就她。良好的家境,多樣化的興趣賽好,豐富的經歷這些,都讓胡因夢在後來的發展中有更多元化的道路。她從小和媽媽看電影是一名小影迷,這對她日後踏上熒幕是有影響的。學生時期她唱歌、學習樂器、繪畫,在女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時接觸了大量外國文學和雜誌。在女校的這十年時間,她的意識開始轉化,對自我意識有了一點點的認識,對宗教的認識也在這裡啟蒙。這些,都讓她為日後成就一種,至少在外人眼裡看來是無所顧忌的、成功的、奔放的人生,打好了基礎。

胡因夢寫作此書時已經穿越了許多趟身心之旅,可以看出她對自己人生的認識已經到一種相對透徹的狀態了。她在面對童年態度,讓我覺得達到了一種“教科書範本式”級別。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年少時的胡因夢崇拜的看著父親

2.客觀看待童年創傷,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必過於責怪

從胡因夢對童年的剖析裡,可以看出她對童年是一種毫無責備、坦然直面的態度,她不刻意迴避,也不因此自憐。反而是百分百的接納了他們,並以童年來觀照到更深入的自己。

按理來說胡因夢的出身已經是很多人羨慕的出身了,1953年那個年代,在她可以從小學習芭蕾音樂繪畫時,在她可以6歲和媽媽一起看電影,還有專門的傭人照顧時,許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都處於掙扎在溫飽線下的、貧窮的階段。父母對孩子只要養活就可以了,根本沒有這麼多心思去教育他們。

可她還是受到了一些童年創傷。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難得一見的東洋女子模樣

為什麼我只是部分同意阿德勒的觀點,因為在大概率情況下,絕對幸福和絕對不幸的童年是很少的。這裡先不說極端情況下孩子遭遇父母迫害的慘痛例子,在大部分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而絕大多數我們的童年,都是愛與痛交織的。父母做得再好,童年創傷也可能在不經意中發生。

我有一段時間對父母給予我的傷害難以釋懷。我的自卑、安全感缺失、孤獨、恐懼,很多都可追溯到童年經歷。但隨著與越來越多的身邊朋友交談,我發現,從小絕對幸福的朋友,一個都沒有。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在某些時刻受到一些傷害。這些傷害影響了我們一生,可放在小時候的場景,那都只是父母一次不經意的行為而已。

兒時的我們敏感而脆弱,刻意或不刻意的對待都可能在內心種下某顆種子,不必逃避童年創傷,也不必放大童年創傷,意識到它是一種普遍現象,從心理上放下這種“責怪”感,也許是我們治癒自己的第一步。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3.從向外求轉為向內證得

胡因夢在35歲那一年和母親說,此後我不再為錢做事情了,我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此後她踏上了生命的自我探索之旅,翻譯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開設工作坊幫助更多人自我探索和覺醒,接觸環保運動等。這過程中當然也走了一些彎路,比如被特異功能所誤導。但是每走一步她就又邁向了內心一步,她越來越懂得自我觀照,並在前言裡言辭懇切:

“這本傳記若是能幫助讀者把人生方向從外求導向內證,也就不枉費我生命過程中所經歷的那些非言語所能道盡的艱苦了。”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在臺灣演講,推動身心靈成長是今生宏願。

她的婚姻生活應該不能算是幸運的。在初戀男友那經歷了一些創傷,後來和李敖的感情,又有許多爭吵傷害。“沒有一個人不想愛與被愛,然而我們求愛的方式竟然如此扭曲和荒唐,愛之中竟然摻雜了這麼多的恐懼和自保。”

回想我自己。在不斷和自我和解的過程中,我在兩性關係裡尋求幫助,也在父母身上尋求幫助,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但最終,在經歷過許多的撕扯和吵鬧後,我發現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隻能是我自己。我的內在小孩長大,我成為自己的完美父母,才是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4.讓自己內在力量升起的2個辦法

但是如何讓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如何成為自己的完美父母?除了一開始說的客觀看待童年之外,第2步,需要去坦然的,全然的直面和擁抱過去的自己。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在澎湖的古堡中拍攝佳麗寶化妝品廣告。

以往我不喜歡小時候那個自卑敏感,只想著討好別人的自己。想把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剝離。但反而那些特質卻一直跟在我身上,甩不掉。

是去年回家。我再一次翻看我過去的日記。但是那天,我終於敢細細看我的日記,看到我小時候的害怕擔憂,看到高一時的熱烈情感和“非主流字體。然後我蹲在角落閉上眼睛嘗試回想,讓自己回到過去。我先是擁抱了7歲的自己,和她站在同一角度去理解她,支持她,然後回到高中,直面我的少女思緒,再也不嘲笑和漠視。就在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當我穿越到過去擁抱她們的瞬間,她們也同時擁抱了我。

我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合為一體。又或者說,本就是一體的,是我自己一直不願意去面對和接納。但我真正意識到,我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是那些我慢慢構成了現在的我的樣子。

接納了自己後,第3步,需要主動去付出愛。

回家後家裡的哥哥姐姐們都有了小孩。正是4、5歲最好玩的時候。願意和你跑著到處玩也願意乖乖聽你指揮幫你做一些小事情。我把原本屬於我的最大的雞腿給他們。像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對我那樣,把焦點和慈愛的眼光給他們。

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面對童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我開始付出愛。

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覺得自己一回家就“依然是個孩子”,也不再尋求關注和索取愛。我好像能夠承擔起家裡的責任,我向他們付出我的愛。

而看到我現在侄子侄女們的生活,看到親情和血脈真切的延續,我意識到過往童年的一切都是生活本身。它沒有屬性。沒有人想傷害你,只是這個世界沒有那麼湊巧的,一切都如你所想要的完美那樣。只是每個人以不同的形式在這個世界上呈現出他們的樣子,這之間有衝突,有契合,有擁抱也有戰鬥。但這才是美妙的人生。

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完整”。

但也只是感受到“完整”,除了讓我自我探索更進一步外,它不代表任何答案或結果。實際上,在向內探索的這條路上,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人生的答案。童年的某些陰影也許需要用一生來療愈,那是因為我們內心最深的召喚,也要用一生來尋找和實現,但那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原生家庭、童年,這些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童年雖然給了我們一些傷害,但也隱藏著許多力量。只要客觀的看待它,坦然的直面擁抱過去的自己,我們就能從童年裡找回許多力量。而當我們開始去付出愛時,就更能體會到人生的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