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行內有句話:“治病十年無可讀之書”,闡明行中醫的什麼道理?

崇越視頻


中醫是低信息量時代的產物,放到高信息渠道的現代,基本是要被吊打的。這是為什麼呢?根子在中國社會在思維方式上的逐步演變,要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必須也必然導向工商業文明(高信息量)的哲科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低信息量)的技藝文化形成激烈碰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必然逐步走向哲科思維方式,否則只能死路一條。

中醫在解釋世界的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危機,其根在辯證思維模型出問題。辯證法這一基礎邏輯思維模型在當今高信息量的社會中已經很難輔助人類決策,而精密邏輯思維模型卻發展迅速,在現代高科技時代越來越被普遍運用。中醫就處在如此尷尬的社會環境中。被哲科思維下的精密邏輯思維模型刨了祖墳,從張仲景到孫思邈,從華佗到李時珍,逐步被系統驗證。中醫和中醫們何去何從?一部分從原始辯證邏輯走入下乘,即用詭辯術來武裝自己,垂死抵抗;一部分用現代醫學的驗證原理重新審視中醫藥的醫用效能,並開展大量的去偽存真的工作。我們要認識到前者的可惡與後者的可敬。


一大波熊貓


說實話,這句話我沒聽過。但是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跟我說過一句話,也是中醫的一句話,叫學醫三年,自謂天下無不治之症,行醫三年,始信世間無可用之方。剛開始學醫的時候,確實覺著書上寫的明明白白的,什麼證什麼方,感覺這世界上的疾病也就這麼一回事,可謂自信滿滿,等到走出校園,真正接觸患者的時候,才發現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區別的。無論中醫也好西醫也罷,很少有患者是按教科書得病的。有些疾病,理論說的非常清楚,你感覺你辯證辯的也是對的,理法方藥,古方時方都用上了,效果就是不太理想。這個時候其實是非常鬱悶的,也想不出個所以然。此時方懂行醫三年謂天下無方可用。我想題主令尊大人所謂治病十年無可讀之書也是這種無奈的感覺吧。其實,我曾跟我的大學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老師說,這時其實到了行醫的瓶頸期了,此時需要有一定的啟發你的東西,還是要多讀書,反覆讀。或者有人引領你走出這個瓶頸期,瓶頸期過了,你的醫術就能更進一步,度不過可能水平也就侷限在這個地方了。

可能跟當年的條件有關,所以令尊選擇的一種當時可行的方式,繼續不斷的讀書,不斷尋師走友,交流借鑑。在交流與借鑑他人有用方子的同時而獲得啟發,從而突破自己目前的瓶頸期。這個病為啥別人的方子管用?他怎麼看待這個病的。治病十年無可讀之書,闡釋了,到了一定階段,人會進入瓶頸期,需要有一個開悟的過程,需要把自己的知識再深化的過程。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馬克思說,事物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學中醫也好,做事也罷,是一個難簡難的過程。


永樂173


醫書是醫家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分析、經方更是實踐後的產物、但貴在靈活運用、俱證用方、也可用原方原量的、也有隨證加減的、行醫十年無書可用、是一個瓶徑一期、要多實踐多研討、走出路卡、以後便會有很大提高……很多患病者生病不一定都是按書上的寫的去得生病的、都有些變化、所以、治病貴在變便通、單藥性味、功效學熟了、也可自組藥方療病、〈這並非脫軌和亂點兵〉、也按君臣佐使、組方、也有收到很好治病效果的、中醫有句話叫、通在不痛、痛則不通。做醫生者也是如此、一通百通、積累經驗、功到自靈、厚積而博發……


石雅齋


中醫人如果開天眼、天耳的話,學中醫和用中醫全靠悟性和實踐,那是很辛苦的。一邊治病一邊摸索,在行醫過程中,遇到的病是千變萬化的,同一種病也有不同情況,不同的病可能有相同的情況,很複雜,每一本中醫書不可能把每一種情況都祥細說透,所以不可能時時都照本宣科,因此“治病十年無可讀之書”。大約十年之後,你的經驗慢慢累積了,悟性增高了,眼界開闊了,才明白萬變不離其宗,才又理解書中說的道理。這樣又經歷大約十年,又上一個臺階,自己行醫的水平成螺旋式上升,不斷達到新高度。當你專一達到一定高度,像孔子一樣,“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天眼通了、天通了,你就得道了,通神了。什麼病可以直接看了,你悟透了,一目瞭然,隨心所欲了,有時說一句話,作一個動作都可以治病。


chenfeiqvan


造謠的話,我是中醫,沒聽過這句話,只聽過讀書三年無不治之症,臨床三年才知道無可用之方。醫學,是學不完的,但但是四大名著,10年你都學不完


寒溫交融潤天下


中華醫學浩瀚無垠,博大精深,窮其一生,只學九牛一毛。

中醫是實踐科學,其方法論都是通過長期實踐和無數個案效驗後總結和提煉而成的,具有普世價值。後世學醫者必須掌握中醫的理論和其相應的方法,這是行中醫的重要基礎,但無法照搬照抄,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總結,靈活運用,方可藥到病除。

中醫有個重要特點:辨證施治,因地因時因人而制定治療方案,故有一人一病一方,一人一時一方之說。也就是說:同種病,由於發病的地點、季節、標的的個性不同,在理法方藥上都有不同。中醫抗“新冠肺炎”就是明證,北京、浙江、銀夏、廣州、武漢等開出的應對方雖有大同卻又有不同的地方。

“治病十年無書可讀”說明了病是變化而多症狀的,同病不同人症狀可以不同,同症狀不同的人理法方藥不一樣,中醫治病很難照搬書本里的方劑,只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最適宜患者的方藥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此話更說明了行中醫之難,要做一個好中醫師更難,當你行醫時間越長,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凝難雜症時,就會感覺到自己似乎讀遍了所有的醫書,還是覺得不夠用。

蜀道難,行中醫路更難,無論多難,中華兒女,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此次抗“疫”的醫護工作者就是醫學歷史上光輝的見證!

向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醫護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衛明艾和堂艾灸導師


因為走的路不對,好中醫可以駕馭從來沒有見過的病症,靠的是內在的理論修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跟實踐分不開。十年後,讀書是借鑑,不是再改變自己多少。有的醫生不用針藥一樣處理疾病,有些醫生用針,有些醫生用藥。如果十年後看書不是借鑑前人經驗,那基本就是基礎沒打好。比如肝得辛而彰其德,也可以說肺用辛而布其氣,其實都是為了氣血的輸布,氣血不到絡,便可以考慮結合補中行氣。所以基礎之外便不是從書上能全得的,是通過借鑑經驗,追求對某個問題的頓悟。當然,各朝各代的遺著也不乏沽名釣譽之人。還有些理法過於剛猛,輕易不為後世學者接受理解,比如《扁鵲心書》。


李枍錆


書中得來終歸淺,深知此事要躬行。疾病是在發展變化的,醫生的認知也要隨之變化,治病的方藥也要變化。要研究臨床中新事物,解決新問題!


上帝之丹


說明了中醫的理論是在行醫實踐中,臨床經驗中與醫書的理論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通過經驗的積累,就可以發現更新的方劑和方法來治療原來和新發現的病症。說明了中醫是在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


草藥黃曉敏


說出這樣的話的中醫很淺薄,以為混了十年,積累了點個人經驗,就可以天下無敵,實是固步自封。臨證-讀書、讀書-臨證,反覆從實踐到理論的不斷總結,使辨證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才能沉澱出純正的辨證論治功底,舉重若輕,用中醫的思辨去解決各種錯綜複雜的病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