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貧困戶的路,才是長遠的路

適合貧困戶的路,才是長遠的路

■扶貧工作隊發動村內鄉賢翁衛彬先生,無償捐助1300多萬元,建起了4棟38套農民公寓,給貧困戶居住。

适合贫困户的路,才是长远的路

■抱著小孫女的翁楚卿說,住上三房兩廳免費公寓,她感到非常幸福。

适合贫困户的路,才是长远的路

■陳桂勇現在養了140多頭黑山羊,又在山坡上養了走地雞,賣雞肉和雞蛋增加創收。

适合贫困户的路,才是长远的路

■這幾年,陳桂勇通過省級專項幫扶資金6萬元和小額免息貸款5萬元,養黑山羊脫貧。

汕頭市高新區、團市委幫扶潮南區西湖村,多措並舉找出路

沒房住?村集體的農民公寓免費提供;沒生計?扶貧工作隊千方百計因人施策引導創業致富;收入少?入股“造血”項目,帶來長期分紅……在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一個邊遠的美麗小村莊——“西湖村”,多位貧困戶向新快報記者講述了工作隊進駐後的新變化。

據汕頭市高新區駐西湖村第一書記王綿和介紹,經過汕頭市高新區、團市委近四年的幫扶,貧困戶和村集體的收入都增長了好幾倍,全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34戶172人都達到退出標準,2019年西湖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78萬元。

■採寫:新快報記者 曾貴真

創業創收 小夥養黑山羊年利潤七八萬

西湖村位於潮、普、惠三縣(區)交界的大南山北麓,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純農省定貧困村。按照汕頭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汕頭高新區與汕頭市團委於2016年4月29日組建駐村工作隊,進駐西湖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駐村近4年的王綿和告訴新快報記者,在幫扶的過程中,扶貧工作隊特別注重“扶志”,推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出去打工,通過勤勞的雙手編織美好生活,帶動全家脫貧致富。兩家幫扶單位還想方設法幫他們聯繫相關企業,牽線搭橋主動提供就業機會。目前,村裡100個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已有80多人出去打工,一些婦女則在家裡邊帶孩子邊做手工,賺錢幫補家用。

除了打工,扶貧工作隊更是絞盡腦汁,利用村裡有限的資源,引導貧困戶通過創業創收。

日前,新快報記者來到西湖村,在村後山一片開闊的山坡地,貧困戶通過勞動改變生活的鮮活場景展現在眼前:在一個臨時搭建的羊棚裡,100多頭油光發亮的黑山羊正在休息;魚塘裡已被放光水,兩輛挖掘機正爭分奪秒地挖土,準備擴大養殖規模;草地上還有好多走地雞在歡快地覓食。小農場的主人是一位略顯靦腆的帥小夥,他就是貧困戶陳桂勇。

在扶貧工作隊進駐前,陳桂勇靠打裝修零工過日子,上有父親患病,下有三個幼小的孩子要養育,家裡經常入不敷出。陳桂勇說,扶貧工作隊瞭解到他想養黑山羊的想法後,幫助他爭取省級專項幫扶資金6萬元和小額免息貸款5萬元,建設家庭農場。村兩委為了支持他,也從租金上給予他最大的優惠,讓他可以將項目開展起來。

陳桂勇告訴新快報記者,目前他養有140多頭走地黑山羊,主要通過現宰現賣的方式銷售,農場開闢場地供食客就餐,煮好的羊肉每斤能賣到85元。由於黑山羊營養好、口感佳,這兩年賣得很不錯,甚至有廣州、深圳的食客“食過返尋味”要求寄貨。

“真的很感動,這幾年大家對我的幫忙挺大的。剛開始養羊時存活率不高,扶貧幹部幫我聯繫正規養殖場,去學防疫技術,如今再無遇到養殖難題。”陳桂勇說。

考慮到養羊的週期較長,需要一年半,他和妻子又在山坡上養了幾百只走地雞,賣雞肉和雞蛋創收;他還在農場的入口處開墾了一個約7畝大的魚塘養魚。沒有請一個工人,陳桂勇和妻子憑自己的汗水和苦心經營,一年下來純利潤就有七八萬元,陳桂勇告訴新快報記者。下一步,他還打算把場地整理一下,升級打造成農家樂。

投資養殖 貧困戶項目分紅逐年遞增

除了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扶貧工作隊還努力為西湖村留下一些長遠的“造血”項目。

“這幾年來,我們利用省市區三級財政專項資金入股了汕頭市協勝養殖有限公司投資的西湖鱷魚場,獲得了比較穩定的分紅。”王綿和告訴新快報記者,幾年來,三級財政專項資金投入約210萬元,項目分紅也逐年在增加,2017年、2018年的分紅分別是9萬元、13萬元,到了2019年,就有18萬元了。去年,每一位貧困戶都分到了900元。

新快報記者在這個多達170畝的鱷魚場看到,這裡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養殖池,鱷魚正在池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養了3萬多頭的鱷魚。養大的鱷魚並非直接屠宰食用,而是跟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用鱷魚製作高檔皮具,產品的附加價值比較高。

農民公寓 解決16戶貧困戶住房難

走進西湖村,記者印象最深刻的要數這裡的農民公寓——楠豐樓。

貧困戶翁幼奴一家有八口人,老婆翁楚卿因為前幾年做了心臟手術,家裡負債累累。日前,新快報記者跟隨扶貧幹部實地走訪,看到翁家的新房三房兩廳,寬敞明亮。手裡抱著小孫女的翁楚卿見到扶貧幹部過來,充滿感激之情。她跟記者講述,原來他們家住的房子快塌了,又沒有錢建房,幸好有黨的好政策,有熱心人,能住上這麼漂亮的免費公寓,感到非常幸福。

記者看到,翁楚卿家裡擺滿了一箱箱化妝品和洗髮水等日化產品,她透露,她的兩個兒子通過淘寶售貨,一年能賺幾萬元。丈夫則在石場打零工,現在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

談起這個公寓,其實大有來歷。王綿和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進駐後,發現村裡有些貧困戶的居住條件很差,一些房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有些甚至無房,只能暫時借住在親戚家。對此,汕頭市、潮南區扶貧辦高度重視,發動村內鄉賢翁衛彬先生,無償捐助1300多萬元,建起了4棟38套農民公寓,裝修好給住房困難戶居住,起名“楠豐樓”,寄予百年大計、百年樹人的期望。公寓分為兩種,一種每套128平方米的供家裡人口多的貧困戶居住,一種每套50平方米的則給孤寡老人居住。目前,這些公寓已解決了16戶貧困戶的“住房難”問題。

“貧困戶住進來並不等於把房子都給他們,他們只有使用權,沒有產權,產權是村集體所有的。”汕頭市團委駐西湖村扶貧幹部陳林坤告訴新快報記者,西湖村農民公寓的申請和使用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貧困戶申請後還需經過評估和村裡代表大會投票通過後才能居住,一旦他們經濟條件變好,有能力買房,必須退出,惠及更有需要的人群。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發動鄉賢捐建農民公寓可以說是一種創新扶貧的模式,既解決了貧困戶的住房安全問題,也為村集體留下了集體產權,更節約了國家的幫扶資金。“建設這個農民公寓,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危房改造的難題,也不用向上級申請危房改造幫扶資金了。”王綿和說。

“我們剛來這裡的時候,貧困戶人均收入還不到4000元,去年底已經上升到約1.78萬元,以前村集體收入也才五六萬元,到年底集體經濟收入達17.3萬元。”王綿和說,下一步還要繼續精準施策,紮實推進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長效幫扶措施,確保西湖村所有貧困戶實現長久、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