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究竟有沒有諷刺楊貴妃?


究竟誰能夠代表大唐盛世呢?墨醬私心會選擇兩個人物:一個是李白,一個是楊貴妃。這二人曾經有過短暫的交集,由此產生了一組了不起的作品。——親眼目睹了風華絕代的貴妃之後,李白在唐玄宗的倡議下當場寫下了《清平調》三首。

這三首詩都是七言絕句,內容如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後人看這組詩,有人說李白在諷刺楊貴妃。其實,一派天真的李白即興作這組詩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如此“深刻”的層次。更準確地說,多數人理解這組詩時,還不夠了解李白,也不夠了解唐玄宗與楊貴妃。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究竟有沒有諷刺楊貴妃?

這組即興所作的詩,卻可以看出李白嚴整而又有變化的邏輯:以楊貴妃為中心。每一首詩都是先把牡丹和貴妃互相融合,從她們的顏色、香氣、姿態等各方面互相烘托。而後,又把貴妃和各類傾國佳人類比,為的是突出貴妃無與倫比的女神形象。

第一首第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這裡的“想”就是“像”,就是說天上的雲彩輕柔飄逸猶如貴妃霓裳羽衣,而牡丹花就像她豔麗的容貌。

第二句:“春風拂檻露華濃”就從牡丹切入,說明花想容的容有多麼地美麗。到底有多麼美麗呢?李白並沒有說清楚,是李白描繪不出貴妃的美嗎?並不是,寫作高手對頂級美人的外貌描寫向來都很“虛”。

李延年說李夫人的美是“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通篇看來,這位李夫人美得並不具體。

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外貌描寫也是相當概括:“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罥煙眉只能表現林妹妹似乎是“愁”的,含情目大約說林妹妹的眼睛水汪汪的,眉眼間的描寫已經夠“空靈”了,其他各處更是給人一種很“虛”的感覺。可對照一下曹公對王熙鳳的描寫,從頭到腳,面面俱到。

那麼,像貴妃這樣的美人,用具體的描寫筆法就容易給寫“俗”了。類似的,白居易《長恨歌》中寫貴妃容貌也寫得很虛——“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貴妃的美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第二首的第一句,“一枝紅豔露凝香”,進一步渲染了“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感官之美。到了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說的是貴妃和牡丹恰似一體。

用花來類比美人,雖然是一個常見的寫作思路,但是李白卻表現出錯落有致,不落俗套。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究竟有沒有諷刺楊貴妃?

用牡丹比作貴妃之後,李白又開始用其他的美人來作類比,同樣很有層次感:從第一首的西王母,到第二首的巫山神女、趙飛燕,層層皴染貴妃的美麗和高貴。

第一首後兩句寫:“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群玉山、瑤臺,指的是是西王母的住處,這裡的“會”是“應該、應當”的意思。這兩句,就是把楊貴妃提升到神話人物的地位,就是說要麼在群玉山能見到貴妃,要麼在瑤臺可以與貴妃相遇。

到了第二首“雲雨巫山枉斷腸”。這裡用了一個的典故,也就是宋玉《高唐賦》中所說的楚襄王遊於雲夢,在高唐與巫山神女相遇。或許也可以這麼理解:李白是把美人存在的空間逐漸轉移的,西王母是神話世界的女神,遠超於人間;而巫山神女則是山中的女神,雖然也是超現實的,但她可以活動於人間的山水中,並且可以跟人間的帝王直接接觸。

因為李白接下來寫的是“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就完全轉入人間,李白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足以匹配貴妃的絕代佳人,最終選擇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從天上到人間,從神話到傳說再到歷史,從歷史的過去轉回到眼前,將古往今來天上人間的所有的美麗與高貴,都集楊貴妃於一身。

這其實是李白的一種典型寫法:經常天上一腳、地上一腳,思維相當跳躍,卻又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當然,就是這裡,聲名狼藉的趙飛燕怎可與楊貴妃相提並論?因此被後人解讀為是一種諷刺。其實不是,首先,“以漢代唐”是唐朝詩人的慣用手法,因為尤其是盛唐時期,可以說是一種空前的盛世,也只有前代的大漢朝足以讓唐人服氣。

其次,唐玄宗是什麼人?他不僅僅是個皇帝,甚至可以說還是個藝術家,他的藝術修養是非常高的,如果真的露出了諷刺之意,玄宗當時就能體會到,甚至當場可以給李白治罪。

最後,李白的確無諷刺之意。李白好不容易有在皇帝面前展示才華的機會啊,他會作死嗎?

我們可以想一下,前代美人中,還有比趙飛燕更合適的嗎?恐怕沒有。妲己、褒姒向來被看作禍國妖姬;李夫人短命、曾經被金屋藏之的阿嬌最後被廢;像虞姬、西施、貂蟬的命運也是一個賽一個慘;王昭君被髮配邊境,嚴格來說並沒有得到過皇帝的寵愛……而趙飛燕聖寵不衰,並且善於跳舞,而且做了皇后,身份尊貴。

這就是李白的功力,在短暫的時間裡經過嚴謹的思考,在皇帝面前不卑不亢地作了這組詩。

況且,楊玉環之所以能夠成為楊貴妃,都離不開於唐玄宗的寵愛,因此,這三首詩最後歸結於“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這是李白親眼體會到的帝妃之間濃濃的愛意。

一個做婚紗攝影的同學曾經說過,去拍婚紗的兩個人之間有沒有愛,他們那些攝影師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沒有愛的兩個人,從眼神到肢體,與相愛的兩個人表現地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即便是“詩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李白寫不出這般旖旎情思。

也就是說,這一組《清平調》沒有諷刺,而是一曲愛情頌歌。

李白的這組詩應該是最早寫李楊愛情的,而後的白居易《長恨歌》也寫他們二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帝妃之間本來存在著不對等的身份,而李隆基與楊玉環卻以實際行動塑造著一個傳奇。

玄宗皇帝對楊玉環的態度與感情,也絕不能僅僅用“愛慕美色”來概括。

杜甫說,玄宗“御札早流傳”。玄宗的手札早已流傳天下,說的是選安總擅長書法,因此他也能以專業的眼光識才,不少書法家如顧戒奢、韓擇木、蔡有鄰,等都因為玄宗的青睞而獲得入宮的恩遇,也因為玄宗認證而得到更大的聲望。

玄宗對繪畫藝術也頗有心得,皇宮中也常親自引薦一些優秀的畫家,比如,曹霸。杜甫詩《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等詩歌提到的就是這個人物。

在音樂上同樣有很深的造詣:劉禹錫詩曰:“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其實除了《霓裳羽衣曲》之外,玄宗還創作其他一百多首樂曲,可見其對樂理的精通。

他不僅作曲,當然也會配上詞、寫些詩。元朝的詩評家方回說:“開元、天寶盛時……為之君如明皇者,高才能詩,亦不下其臣,豈非盛之又盛哉!”作為皇帝,玄宗作詩的才能不遜色於他的臣子。

正是由於玄宗對音樂的喜愛,創立了“梨園”。杜甫有首詩說:“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是寫多年以後杜甫又見到了李龜年發出的感慨,李龜年是誰?李龜年就是當年在安史之亂前有名的梨園弟子。李龜年這位炙手可熱的歌唱家,在當時出入的都是長安城中高官貴戚的府邸,正所謂“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何等風光!(而世事變幻,李龜年最終流落江南,而杜甫也飄零半生,飄到江南,兩人相遇。)

楊玉環固然是美的,但她絕不是一個花瓶,徒有其表。現在我們流行說,“美貌和什麼加在一起都是王炸,但單出一定會輸的很慘。”其實,這個道理,古代女子也懂,尤其是作為君王的女人。

漢武帝寵妃李夫人說:“女子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愛弛則恩絕。”她深深地懂得,她就是單單因為美貌而獲寵的,所以後來她病入膏肓,卻一直堅持不讓武帝看到她形容枯槁的樣子,武帝心中最後的印象依然是李夫人光彩照人的樣子,因此武帝一直對她念念不忘。

楊玉環自然不是空有美貌的女子。況且,從玄宗的角度看,首先,他決定與楊玉環在一起的時候早已不是毛頭小夥;其次,作為帝王,什麼樣的美人他沒見過呢?偏偏選擇了楊玉環?

楊玉環究竟有什麼好?根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前面已經提到過,玄宗皇帝有超高的藝術素養,他曾為貴妃作過《霓裳羽衣舞》,而楊玉環恰好也是善歌舞、通音律的,二人有共同語言;除此之外,楊玉環還是善解人意的,玄宗也曾說楊玉環是他的“解語花”。可見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的男女關係,可以說是一種知己之愛。

而他們的感情是非常堅固的,白居易《長恨歌》就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他們七月七日在長生殿前盟誓,後來清初劇作家洪昇由此創作了《長生殿》。

在他們定情的晚上,玄宗送給貴妃金釵鈿合,金釵鈿合就是兩人之間的定情物,後來在白居易《長恨歌》裡提到說“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金釵鈿合見證兩人愛情發展。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究竟有沒有諷刺楊貴妃?

在李白眼中,玄宗與貴妃自然是一對神仙眷侶,因此寫下了《清平調》三首,至於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尤其是到中唐中興失敗之後,出現了一股“反思”思潮,開始判定功過問題,而唐玄宗與楊貴妃隨之汙名化,這組詩也由此受到很大的誤解。

中唐以後的詩人們再寫李楊愛情詩,多半持批判態度,貴妃也多半成為禍水形象。比如和白居易《長恨歌》一起誕生的陳鴻的《長恨歌傳》,二人和一個叫王質夫的人結伴遊玩的時候,想起了盛唐這段往事,於是王質夫鼓勵兩位朋友進行創作。陳鴻《長恨歌傳》就更多的是

勸戒諷諭之意。這種創作思路是中唐時期對待李楊愛情的“主流”態度

其實楊貴妃雖是寵妃,卻從無直接干政的表現,被汙衊為“紅顏禍水”,墨醬覺得挺冤的。兄長楊國忠利用貴妃專寵而作惡,最多隻能算間接與楊玉環有關吧。

理性地看,帝妃之間不僅存在著身份差異,而且顧及到妃子背後父兄持寵而嬌,帝王其實很難對某位妃子專寵。換句話是說,帝王家很難有真愛。可偏偏,李隆基就是這麼做了,到安史之亂過後的半個世紀,到了白居易生活的年代,還流傳著像傳奇一樣的李楊故事,白居易由此寫下著名長詩《長恨歌》。

承認別人優秀很難嗎?承認別人幸福很難嗎?

在李白、白居易這樣的詩人的思維中,都不難。

也正是像李白這樣的詩人的肯定,才讓那個傳奇故事一直流傳至今,那一曲大唐風華,深深地感動了無數人。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