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我曾默默無語、兩眼淚花、面紅耳赤的......在貴州吃過辣。


去貴州的吃貨朋友圈都有啥?

來來來,先看看他們的朋友圈——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大家快看!這裡有個外省人!

我們遠道而來的吃貨小朋友面對街頭的糯米飯、素粉、腸旺面等早餐裡鮮紅的油辣椒有點想不通:“我知道貴州人吃辣,可為啥什麼都有辣?”然後滿懷期待的等一個午飯。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逛了一早上的吃貨同學興致勃勃的奔向了黔菜館,照著主打菜嚯嚯來了三盤肉,她開始知道有種辣叫香辣。午飯剛下肚,就開始期待一個晚飯——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其實上面的早、中、晚所選之食既是貴州人的家常菜,也是每個來貴州的朋友首選嘗試的菜式。吃辣的地方人會覺得黔菜很香,對於辣能接受的不食辣的地方人會覺得黔菜香辣,對於從來滴辣不沾的人而言,黔菜就是辣!辣!辣!欲罷不能的辣!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特別的貴州辣,辣得與眾不同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關於吃辣,貴州人更像是一個埋藏極深的武林高手,一直到近年,黔味美食開始衝出貴州闖蕩江湖,這關於辣的名聲才開始廣為傳播,笑傲天下。於是人們在吃辣的俗語“贛人不怕辣,湘人辣不怕,川人怕不辣”後又加了一句:“黔人辣椒怕。”實力一目瞭然,排名不分先後。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辣的歷史起源-知起源,明因果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如今人們常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貴州人“怕不辣”,與當地的地理、氣候等因素有關。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在可考的歷史中——

清朝嘉慶年間,黔、湘、川、贛已開始正兒八經把辣椒當成一種蔬菜開始種植了,由此可見辣椒地位和大白菜一樣,成為每家每戶日常選擇之一;


道光年間,貴州北部已經每頓都必須有辣椒,不給就不服不吃全身不對勁;


同治年間,貴州人則“四時以食海椒”,這在雲貴川地區也是最早的。


可見辣椒早在清朝時,就已經被貴州人頻繁地用於一日三餐。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有兩句民諺,生動地解釋了吃辣的必要性:“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貴州的下雨像過冬”,貴州“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這首先說明貴州山多、雨多,陰冷且溼度大。辣椒中含有辣椒素,可以散寒除溼、開胃消食。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人必須吃辣椒的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因為山路險阻,貴州缺油少鹽,只得用辣來調味,在康熙年間便有“

土苗用以代鹽”的記錄(昨天我是不是有告訴你,酸的發明動機就是想以酸代鹽?嗯?)。此外,因為耕地稀缺,貴州的蔬菜、水果往往都需要從臨近省份調配,辣椒因價格低廉,成為不少山民的選擇。過去,很多山民都用油辣椒直接就著糙米飯吃,能連續吃很多頓。如今,貴州人偶爾也會用“老乾媽”配米飯,或者直接自己在家炸油辣子或拌糟辣椒用以佐食。就這樣,辣椒慢慢地成為貴州人,尤其是山地貴州人的日常生活標配。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辣的種類-貴州辣是統稱,可不是指一種辣喔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 貴州辣椒發展轉折點

歷史上,貴州辣椒多品種共生是伴隨著明朝數次大規模軍屯和民屯大潮,慢慢遍佈整個貴州。移民“大軍”從東向西,穿過銅仁、貴陽、安順、遵義和六盤水等地,沿途停駐。他們在這裡拓荒墾地,用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改變了貴州地區原有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農作物的種植類型也因此獲得增加。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 貴州辣的品種你都見過嗎?

數百年淵源,發展到今天,貴州的辣椒產品不斷豐富起來。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花溪黨武辣椒,有無名指大小,又紅又亮,辣而不烈,香味有餘,出口國外;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畢節地區大方縣的辣椒稱之為雞爪辣角,體細長,表面起皺,好似雞爪子上的皮紋,故得此名,這種辣椒的香味濃,辣度也適中,深受人們喜愛;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遵義綏陽辣椒有小拇指長短,稍粗,這種辣椒香,辣味足,這對於特別嗜辣的人來說,再好不過;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 還有貴陽市百宜、新場以及安順市斷橋等地出產的辣椒也很知名。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辣的口味-微辣、香辣、中辣、酸辣?你以為都一樣哦?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在辣的主旋律下,由於省內各地氣候、地理、生活習慣等因素,口味又略有差異。

·貴陽以辣香為主,兼鹹鮮、煳辣、紅油、薑汁、酸辣、香糟、糖醋等味;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黔北多以辣香、麻辣、鹹鮮見長;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少數民族普遍以酸辣為主。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辣椒帶給貴州人的不僅是本身的口味,還有極致的體驗——油辣、煳辣、幹辣、青辣、糟辣、酸辣、麻辣、蒜辣......有的辣得大汗淋漓,張口結舌;有的辣得生津開胃,爽口愜意;有的則辣得甘香濃郁,回味無窮——比如特色雞辣椒,就充分體現出“貴州一怪,辣椒是菜”的含義。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辣下的貴州菜

貴州辣下主要代表菜式,不吃今晚睡不著

辣椒也深深地影響了貴州菜。除了貴陽菜和黔北菜,構成貴州菜多樣性的還有這裡的少數民族菜品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貴州是個少數民族大省,少數民族人口達1000萬,約佔全省人口的1/3。無論是“趕山吃飯”的

苗族,勤奮農耕的侗族,還是土家、水、彝、白、布依、毛南、仡佬等民族,他們和漢族一樣,飲食中離不開辣椒,尤其熱衷甜辣、酸辣。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著名菜品如糟辣酸湯魚、醉燉鮮蝦、雞汁鞭打繡球、魔芋豆腐、荔波風豬等,都兼有甜、酸、辣的口感,絕不單一。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糟辣酸湯魚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魔芋豆腐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荔波風豬

少數民族地區,辣味之濃重,恐怕比四川、湖南更甚。六盤水一帶有種吃法叫“烙鍋”,是把魚肉、菜蔬、豆腐、紅薯切成片,隨意放在燒紅的石板上,澆上油辣椒就吃,吃完了就下地幹活。如今,無論漢族、苗族、侗族還是土家族聚集地,這種烙鍋隨處可見。

味覺印象丨記我在貴州吃辣的日子

食貴州辣,知貴州味

飲食文化是一個地域的風情之一,酸甜苦辣,人生四味,貴州辣既是貴州人的性格,又是貴州千百年文化的味覺識別載體。食貴州辣,知貴州味,希望大家在貴州都能辣得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