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物美試水直播賣生鮮:從流量到銷量要填多少坑?

導讀:直播的底層邏輯在於流量變現,只要擁有了流量,可以想象的空間就會變大,電商如此,超市亦如此。

永輝、物美試水直播賣生鮮:從流量到銷量要填多少坑?

“手機屏幕前的朋友們注意了!今天在我們直播間內,80克的香椿只需4.99元,原價13元,這是在我們直播間才有的特價,大家趕快去下單!”

3月18日下午,在多點Dmall的線上平臺上,物美通過直播賣起了生鮮。

這是物美的首次生鮮直播,但並不是物美的首場直播,此前,在3月10日和12日,物美分別與寶潔和聯合利華進行了兩場專場直播。

和物美一樣,近日,永輝、北京華冠、湖南步步高也加入了線上直播的陣營。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高度依賴線下的傳統超市企業開始“花式”自救,紛紛轉移陣地開啟線上直播賣貨。

QuestMobile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每個網民每天花在移動互聯網的時間比年初增加了21.5%,視頻類應用增長尤為突出。

無可厚非的是,新冠疫情催化之下,全民直播的時代已經到來。

01

物美玩起生鮮直播

物美的首次直播試水,並不是獨自進行,而是選擇與行業品牌合作開展,從洗護類商品打開直播市場。

之所以選擇洗護用品,大概率考慮到洗護用品是剛需商品,同時又不像生鮮一樣不易保存,具有囤貨屬性,用這類較為安全的商品先試試水,也是一種可靠的方式。

寶潔和聯合利華是洗護品類的兩大巨頭,與他們聯合不僅能將商品賣點充分展示給受眾,還能為消費者爭取到更優惠的搶購價。

這是物美在嚐鮮直播上的一種策略,在大品牌的背書下撬動線上用戶市場,比自己單打獨鬥的效果更好。

兩場洗護用品直播給物美帶來了不錯的效果,官方數據顯示,在寶潔專場直播結束後,物美收穫了2.4萬次觀看量、近8000條評論和超過25萬的點贊數。

這加強了物美對於線上直播的信心,也使其變得大膽起來,第三次直播,物美開始賣起了生鮮。

直播上線前一天,物美就已在官微內進行預熱,並提前放出直播商品預告,本次直播的30支商品中涵蓋了蔬菜、水果、肉、蛋、海鮮、調味、飲品、廚房用紙,可以看出選品上圍繞的是居民的一日三餐。

價格設定上,所有商品均為直播專享底價,購滿99元送1袋香蕉。為了激發觀看者的購物慾,物美還選取了幾款打造超特價爆品,比如,3個1.1kg的菠蘿只需10元,1箱4個的西州蜜瓜僅售39.6元,還有上文提到的香椿。

消費者對於這一策略十分受用。直播結束後,這三種商品榮登熱賣榜首,說明優惠是直播帶貨促成成交的一個重要手段,尤其對於大眾熟悉的品類,相比於線下門店,消費者選擇在直播間下單的意願更取決於價格的優惠程度。這從直播間的評論中也能看出,“便宜”二字出現的頻率很高。

像前兩次請品牌入駐加持一樣,這一次,物美“牽手”的是川菜品牌眉州東坡,以做菜的形式帶動商品銷售,頗有些電視美食節目的感覺。眉州東坡方派了一位廚藝精湛的廚師掌勺,將直播間售賣的生鮮搭配烹飪出香椿炒雞蛋、宮保雞丁、香蔥蝦等多種美食,現場製作更能將食材的優勢展示給顧客,也會激發起顧客的購買慾。

餐飲與超市的跨界聯合,在直播中確實是一個比較吸睛的組合,也迎合了疫情下“全民下廚”的趨勢,七麥數據顯示,二月中旬,“下廚房”APP在手機應用商店的下載量暴增了6倍。

乘著下廚的“東風”,物美以“美食教做”的形式將生鮮帶到線上售賣,這場直播結束後,物美獲得了1.8萬觀看量、近5000條評論和10.4萬點贊量,與前兩場洗護專場直播戰績相比略顯遜色,這引發了一個思考,生鮮直播是否能在火熱的直播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02

流量帶著銷量走

直播賣生鮮,聽起來有些獵奇。

作為高頻剛需品,生鮮的基本品類早已被消費者熟知,大家在生鮮購買上的目的比較明確,且隨著社區店發展地如火如荼、遍地開花,比起看一兩個小時直播買菜的生鮮直播,下樓就能買菜的社區店更便捷。

退一步來講,即使消費者“懶得”下樓,下單後1小時內必達的各類生鮮電商也足以滿足這部分顧客需求,在社區店和生鮮電商的腹背夾擊下,生鮮直播是否真的沒有生存空間?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取決於入局玩家的訴求點。單從銷售角度來看,生鮮直播的銷售額肯定比不上社區店和生鮮電商,但除銷售額之外,生鮮直播是否能帶來其他收益?這對於超市未來的發展是否有利?值得好好探討一番。

物美的答案是肯定的,在物美上線直播後,多點Dmall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多點Dmall希望通過直播創新銷售通路,拓展門店營業時間和空間外延,整合多點聯盟中商家和品牌方資源,提供門店營業範圍之外更具吸引力的商品。”

簡而言之,就是物美玩直播的重點在於探索賣貨新渠道,希望通過直播構建線上私域流量平臺,以此來賦能實體門店,帶動其它商品銷售。

由此看來,生鮮直播能不能分得一杯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超市能通過生鮮直播拓展屬於自己的流量池,這將為其帶來更具想象的銷售空間,至於“生鮮直播能帶來多少銷售亦或是來是否將成為主流賣貨渠道?”這已不是現在考慮的重點,需要交給時間去驗證。

畢竟,在流量“貴如金”的時代,流量已成為衡量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擁有更多流量就相當於手握王牌。

在這種考量下,以忽略不計的成本創造一種新的銷售渠道,對於超市經營者來說何樂而不為呢?但現實情況是,目前願意嚐鮮直播的超市只有寥寥幾家,雖然成本低,但仍存在一定難點,試水直播的企業也處於趟水過河狀態。

03

商品還是核心點

直播帶貨,對選品要求很高。即使是李佳琦、薇婭這類自帶超級流量的大主播,也不例外。他們背後有一支專業的選品團隊,通常一場直播的產品需要歷經三四輪篩選才能最終通關。

作為品類結構更為複雜的超市,選品難度更大。什麼品類適合直播銷售?這需要超市仔細斟酌。對於洗化、小百貨等標品來說,更接近電商直播品類,在選品及價格設定上可以進行參考,但也會與電商直播形成競爭;對於生鮮這一類非標品,並無經驗可借鑑,以什麼形式直播、選擇什麼品類、品牌、規格……都需要超市從零開始摸索,如何將複雜的品類搭配成亮眼的組合,這對超市經營者是一種考驗。

生鮮直播更注重場景,“在源頭產地直播,消費者更能感知生鮮的鮮度與健康,若單純把鏡頭對準賣場內的生鮮貨架,無法展現生鮮的賣點,很難刺激消費者下單。”社群營銷專家劉文烽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這方面,物美通過美食教做充分表現商品賣點,是一種可供借鑑的形式。

劉文烽認為,直播的生鮮商品要具備兩種優勢,一是價格,二是品牌化。對於大眾熟知的生鮮品類,要走低價路線刺激消費者下單;若不走低價路線,就要主打生鮮的品牌化優勢,強化生鮮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意識,將健康、安全、優質的品質表現出來,在這方面直播自帶的場景式體驗感比線下實體店更具優勢。

此外,新鮮度與履約時效也是消費者在下單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生鮮只要一“上線”,銷售難度自然上升,對於要求鮮度的生鮮,無法觸摸的購買模式會使消費者更謹慎下單,鮮度對於線上生鮮至關重要,若鮮度不夠,就難以留住消費者,更無法建立忠實顧客群。“尤其是直播生鮮,要保證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生鮮品質與屏幕上宣傳的品質一樣,否則會留下虛假宣傳的印象,口碑很重要。商品品質是核心競爭力,後面的一切都是增量,否則只是看著很熱鬧,消費者不買賬。”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

履約時效方面,目前嘗試直播的超市幾乎都採取預售制模式,即當天下單,第二天送達,這是社區拼團常用的一種模式,能保證商品的週轉率,但對於高頻剛需的生鮮商品來說,消費者對時效性的要求很高,如何平衡低價與時效,繞過時效性更強的生鮮電商直達消費者,是超市做生鮮直播面對的一道難題。

除商品外,主播也很重要,直播帶貨具有表演性,表演好的主播能激發顧客強烈的購買慾,這對主播的專業性要求很高。“不同人的直播效果差別很大,大家都是網上主播,為什麼有的主播粉絲上百萬,有的粉絲卻寥寥無幾,這與主播的專業度、號召力與影響力相關。”賴陽表示。

從物美挑選的主播就可以看出,在與寶潔聯合的直播中,兩位主播分別是寶潔衛品高級銷售經理和“90後”美妝達人,生鮮直播的串場主持人是一位美食主播,他們的行業知識豐富,能夠充分展示商品的賣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流量基礎,這也是直播引流的一種手段。

直播賣貨,其底層邏輯還是流量變現,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打造一個不限空間的流量池,在此基礎上實現商業化變現,這是直播的魅力所在。對於超市來說,相比於銷量,做直播的目的更應該放在流量平臺的搭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