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仰止篆書高山,鐵線感觸經典。

我們用臨摹鐵線篆來感觸經典,體味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正如歌曲《生僻字》中唱到: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大家可能聽過《三字經》、《道德經》,卻很少有人對《千字文》耳熟。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其實千字文同《三字經》地位是等同的,也是中國古代啟蒙的“基礎教材”,歷史不可謂不久遠,其文化價值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作為我們用鐵線篆感觸的第一部經典,意義深遠。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我們來談談“地”,我們經常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但,我們今天可是隻談“地”不談“天”。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常言道:人要頂天立地。我們腳下站著的這塊土地,從上古洪荒而來,跨越歷史的長河,任勞任怨的承載著人類,其特點是延展性,寬廣、博大,能容山河湖泊,也可納萬千煙火。

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在先人的使用中不斷演化發展,時至今日,而我們想觸碰到斑駁的歷史,靠的是以往勞動人民智慧的凝結——文字。

“地”是我們學的第二個字,同時也變得複雜了點,呈左右結構。都說人越長大越不夠單純,逐漸複雜。

字也如此,事物的發展普遍聯繫,想來,我們學鐵線篆雖是文化一角,但見此也依舊可以窺得萬紫千紅的經典文化。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左邊的“土”同我們簡體文字無甚差別,但書寫過程需得把握一筆一劃,粗細均勻,纖仞如鐵絲。

而右邊的“也”則變化較大,我們從簡體漢字再回溯歷史學鐵線篆,很多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謂時間,所謂滄海桑田,也不過隔了個歷史的數字。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而變化衍生著的是生生不息的靈魂氣息。鐵線篆的“也”先寫左邊的一豎,再寫中間的豎,接著,連筆再書寫轉彎完成一筆,接著寫後邊的一豎,最後照完整字體補充完整即可。

你可能會說,這麼容易啊?

其實不然,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網絡流傳很火的一句話是:眼睛:我會了;手:我不會。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書寫“也”字最重要的是三個類似矩形的框寬窄須得中間寬點兩邊窄點,但很多初學者都做不到這點,無法把控間隔。止山初學之時,也曾犯此問題,但慢慢摸索,勤加練習,終於可以寫的“有點模樣”了。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也”第二筆要補寫一筆的時候,其下筆輕,同前面的一筆實現“無縫對接”,同時要兼具園轉、婉轉之美,這筆是很難的。

止山鐵線篆《千字文》之地

因為鐵線篆行筆的特點讓你在運筆之時幾乎沒有調整的餘地,所以必須一步到位,筆筆精緻,不然你寫的字就不是“故事”,而是“事故”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書友們對“地”有不同見解的,評論區留言我們一同探討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