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又一力作《鬢邊不是海棠紅》,國粹劇如何潤物細無聲?

於正又一力作《鬢邊不是海棠紅》,國粹劇如何潤物細無聲?

第2771期文化產業評論

《鬢邊不是海棠紅》上映了,因明學“爆紅”全網的黃曉明老師終於不再被群嘲了,甚至多了一 些好評。 《鬢邊》雖然不是常規的爆款劇集,但也是難得的國產良心好劇,尤其是該劇為國粹“京劇”做了一次很好的推廣,讓更多的年輕觀眾極大地認識了京劇的藝術魅力。

作者 | 安冬陽編輯 | 張一揚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3826字 |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2020年3月20日,由黃曉明、尹正主演的《鬢邊不是海棠紅》上映,該劇憑藉優質的服化道與精彩劇情迅速走紅網絡,豆瓣評分高達7.4分,並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圈粉無數。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黃曉明在“明言明語”“中年油膩霸道總裁”的全網群嘲後,終於憑藉“去油”演技在《鬢邊》中打了一個還算漂亮的翻身仗,原本等著嘲笑他的觀眾們也中肯的為劇集打出好評。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與此同時,《鬢邊不是海棠紅》也將國粹藝術“京劇”帶到年輕觀眾眼前,京劇的文化與魅力被更多的觀眾所認識。

京劇是我國五大戲曲之首,其他四個劇種分別是越劇、黃梅戲、評劇和豫劇,而全國各地區的戲曲種類高達三百六十多種,包括著名的川劇、崑曲、淮劇、梨園戲等。

京劇同時也是我國國粹之一,受益於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張豐毅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在世界影壇的極大影響力,京劇也更多的被海內外觀眾所熟悉。與此同時國畫、書法、中醫、古琴等其他國粹卻並未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於是作家殷謙在其文集中調侃道“國粹中真正被國人發揚光大的也許要算麻將了”。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霸王別姬》劇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鬢邊不是海棠紅》以“國粹+流行劇集”的組合把古老的京劇藝術帶入年輕觀眾的視野,以《鬢邊》為參考,我們該如何讓更多的國粹藝術與其他傳統文化走進年輕觀眾?如何以創新的形式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真正的做到老少皆宜、喜聞樂見?

依託流行小說

深挖人物、故事與文學價值

以京劇等國粹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向來稀缺,大多數觀眾所熟悉的電影其實僅有兩部,一部是1993年上映的由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另一部是同樣由陳凱歌執導的《梅蘭芳》,於2008年上映,兩部影片上映相隔15年之久。

以京劇等戲曲為題材的電視劇較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整理了1990年起以戲曲為題材的電視劇,這些劇集豆瓣評分達7分、8分以上,可以說都是比較優秀的劇集,但因為無大咖明星加盟、製作成本有限等原因這些劇集並未得到廣泛傳播,觀眾的熟悉度並不高。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在這些以戲曲為題材的劇集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上映的《五彩戲娃》,該劇講述了一群家境貧寒小男孩小女孩對梆子戲的熱愛與執著,他們排除萬難學習梆子戲,最終在全國少年戲曲專業大賽獲得嘉獎。《五彩戲娃》榮獲了第23屆飛天獎優秀少兒電視劇獎,以兒童為主角,用兒童的視角講述傳統藝術,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突破,畢竟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光大需要從孩子抓起。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五彩戲娃》劇照

而從表單的劇集我們可以看出,每隔四至五年才會有一兩部以戲曲為題材的影視劇上映,戲曲題材的影視作品出現一定程度的斷層,直到8年後的2020年《鬢邊不是海棠紅》的上映,才讓京劇這一傳統國粹重回大眾視野,這不免讓我們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感到幾分遺憾。

《鬢邊不是海棠紅》改編自水如天兒的同名耽美小說,依託流行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擁有很大的粉絲基礎,這為《鬢邊》對京劇藝術的推廣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儘管耽美小說受到部分群體的不認可,耽美題材確實迎合了龐大的小眾文化市場,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優質的耽美小說也具有思想深度,而對於這類小說的改編,深度挖掘其思想價值與文學價值才是重中之重。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京劇名伶商細蕊(尹正 飾)

愛國商人程鳳台(黃曉明 飾)

《鬢邊不是海棠紅》改編是成功的,首先是人物設定十分具有張力,一個是京劇名伶商細蕊,一個是愛國熱血商人程鳳台,商人程鳳台最初並不懂得京劇,在他認識商細蕊後逐漸被京劇的藝術魅力所折服。對於不瞭解京劇的觀眾而言,他們就如同程鳳台,潛移默化地用他的視角去觀察京劇、欣賞京劇、品味京劇。無論是從《五彩戲娃》兒童的視角出發,還是《鬢邊》商人的視角出發,都會讓觀眾有一個從零開始認識和了解傳統藝術的契機,這為戲曲題材影視劇集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鬢邊不是海棠紅》故事發展跟隨時代變化而改變,梨園風韻是基調,隨著戰亂四起,商細蕊和程鳳台保護京劇的繼承與發展的同時投身革命保家衛國。程鳳台投身革命對京劇熱愛是原因之一,或許愛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更好的愛國,當我們對自己的國粹與傳統文化都缺乏瞭解時,又談何愛國?所以當我們的影視作品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時,我們是不是該反思,國畫、書法、中醫等題材的影視作品是不是太少了,我們對自己的祖國又瞭解多少?

提高審美

國風美學征服世界

粗糙的服化道以及五毛視效讓許多國產劇集備受觀眾吐槽,如果故事劇情不是百分百耐打到可以讓人忽略其他方面,觀眾一定不會包容視效上的不盡人意。《鬢邊不是海棠紅》在上映前期其實備受爭議,一方面是許多媒體與評論對耽美改編的不看好,一方面是處於輿論負面的“油膩”黃曉明幾乎敗光觀眾緣。《鬢邊》的上映可以說是逆流而上,留住觀眾的首先是劇集精緻的服化道,如果《鬢邊》中的民國場景與京劇造型粗製濫造,想必觀眾們早已逃之夭夭。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鬢邊不是海棠紅》精美劇照

《鬢邊》的製作團隊正是《延禧攻略》的原班底,所以我們看到劇中的建築、室內設計、服裝設計、梨園舞臺設計等均是上乘的民國質感,所以《鬢邊》雖未成為爆款熱劇,但至少是觀眾心中的良心好劇。劇集的審美十分重要,因為觀眾的審美早已被《甄嬛傳》《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等優質國產劇集“養刁了”。今後的古裝劇或是年代劇在製作若不提高審美,在賣相上就很難征服觀眾,尤其越來越挑剔的年輕觀眾群體。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盤點了近年來依靠國風美學走紅海內外的劇集,分別是《甄嬛傳》《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延禧攻略》以及《陳情令》,無論是清宮劇、架空時代的權謀劇或是仙俠劇,這些劇集雖未以某一傳統藝術作為題材,但這些劇集中的建築、服裝、飾品、道具等美學造詣皆高於同類劇集。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經典,很遺憾我們還沒有看到以川劇、崑曲、淮劇等為題材的優質好劇上映。《鬢邊不是海棠紅》聘請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畢谷雲、尹俊、牟元笛為顧問與指導,為劇中演員的京劇表演保駕護航,同時1:1還原京廣會館、湖廣會館兩大梨園舞臺,這是對國粹藝術的極大尊重。而根據百度百科記載,“我國共有367個傳統戲曲劇種,已經消亡了100多種”,針對現存劇種的保護與推廣,我們是否應該留下更多的珍貴的影像資料?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美學爆紅2019暑假

同樣很遺憾的是,我們也沒有看到以書法、國畫、中醫等國粹為題材的優質好劇上映,書法在日本與韓國都十分具有影響力,中醫亦是博大精深,可以說是我國的民生之本。隨著國內影視行業趨於良性的發展,以傳統文化藝術為題材的劇集勢必會獲得一定程度的開發,希望這些劇集能夠真正的深入傳統,把握傳統藝術的精髓,並以《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等佳片為參考,把握國風美學的精要,精益求精地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帶向世界。

優質偶像做代言,綜藝節目齊開發

傳統藝術推廣事半功倍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是無數影迷心中經典京劇扮相,尹正京劇名伶商細蕊的扮相也十分走心,優質偶像的影響力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推廣也十分重要。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張國榮京劇扮相

許多傳統文化推廣的苦於影響力有限,一方面需要相關政府單位嚮明星拋出橄欖枝,邀請優質偶像做代言或是其他方式的積極合作,比如敦煌博物館為青年演員王一博定製飛天滑板,將傳統藝術與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時尚相結合,讓敦煌文化成為年輕人熱議的焦點;另一方面明星藝人也需要自發性的推廣與宣傳,畢竟公眾人物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貢獻一份力。

于正又一力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国粹剧如何润物细无声?

2015年,央視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綜藝《叮咯嚨咚嗆》上映,卡司陣容十分國際化,郭京飛、熊黛林、劉雨欣、安七炫、金鐘國等來自中韓兩國明星擔任嘉賓,“分別奔赴北京、嵊州、重慶,拜師學藝,學習京劇、越劇、川劇,最後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融入現代風格、時尚元素的新派戲曲節目”。

儘管節目並未大火,卻也算為文化傳承的方式與類型做出了積極探索。近幾年我國原創綜藝節目的發展越來越好,綜藝成為備受年輕人喜愛電視節目形式,所以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十分值得重啟與開發,選用年輕人喜愛的優質偶像為嘉賓,用真正有趣有深度的內容解讀傳統文化藝術,傳統文化藝術的推廣實則事半功倍。

結語

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推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幸運地是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加入其中。

文化復興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但是相信每一個國人都願意為此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國粹文化發展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化產業評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