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我們往往會覺得,“喜新厭舊”是一個人品質糟糕的表現。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喜新厭舊,是因為他們總是對眼前的事物缺乏距離。當我們無法從眼前事物中獲得足夠的審美感受,我們就會對此失去興趣。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說:“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審美力薄弱的村夫,也驚訝它們的奇景。但在生長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勝自豪以外,心裡往往覺得西湖和峨嵋實在也不過如此。”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對北方人來說,西湖對他來說是新鮮的,因為他從來也沒見到過南方的景色。但是一個在西湖邊土生土長的人大概已經對西湖感到稀鬆平常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父母來說,一個好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同樣,對於很多丈夫來說,妻子口中總有一個“別人家的模範丈夫”。例如,在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中,實驗物理學家萊納德永遠也得不到母親的認可,相反和他住在一起的“怪胎”天才謝爾頓卻得到萊納德母親的稱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種現象呢?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這種現象,其實和英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布洛先生談到的“心理距離說”十分接近。愛德華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審美”偏好。但當一個事物離我們越遙遠,它就越容易激起我們對它的欣賞情緒。而當某件事情和我們當下利益相關時,這種距離就不復存在,我們對它的欣賞便會驟然減少。例如,北方的冬日,對於蝸居在家中,透過窗戶欣賞雪景的人來說,無論雪下的多麼大,他都會期待雪下的再重一點,讓整個世界再潔白、美麗一點。這是因為,當下的情景與他自身的利益關係相當遙遠,無論雪下的多大,他的利益暫時不受損失。然而,對於想要出去做小買賣或者有出行計劃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無疑讓他們心情十分糟糕,無論外面有多麼美的景色,都沒辦法讓他們開心了。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安迪沃霍爾通過變形、設色,使得大眾對夢露產生一定的審美距離

愛德華布洛正是根據這些有趣的觀察,從而得出了審美距離的理論。有趣的是,當我們用這個理論來看很多事情的時候,情況就會變得相當奇妙。比如,今天的人們走進博物館,欣賞各種皇家工匠製造出來的儀器,它們總是那樣精巧、華貴,讓人難以釋懷,沉醉其中。然而對於製造它的人來說,這些藝術品,難道不是噩夢一般的存在嗎?因為如果工匠稍微有點不上心,或者造出了不符合上層統治者欣賞的喜好的東西,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藝術品的成色好壞,關切到他們的生死存亡。同樣,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也很難欣賞到其中的美感。因為這些東西所代表的,是他們皇家的身份、地位,當這些與他們利益掛鉤時,就很難在激起他們心中的欣賞情緒了。所以,真正可以稱得上欣賞者的,大概只有我們這些後來者罷了。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這樣,很多皇帝還是有他們獨到的藝術情趣的。這其中尤其是以宋徽宗為最。徽宗皇帝可以說是中國五千年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藝術天才。他在位期間對藝術的影響,絲毫不遜色於當時乃至於後來任何一位藝術家。正是在他當政期間,大力興辦畫院、畫學,他自己更是親力親為,創作了很多藝術水準相當高的繪畫作品。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然而,徽宗治國又是那麼無能,可以說北宋的滅亡有他“一份功勞”。我們可以覺察到,雖然宋代歷朝皇帝對文化藝術十分推崇,但沒有哪一個皇帝像宋徽宗那樣如此痴迷於藝術。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賜予大臣妻妾財富,許之以享樂之事。此後皇帝莫不是重文臣、輕武將,“興文治,抑武事”。恰如郭若虛再《圖畫見聞志》中說的那樣,“坐客閒宴之餘,兼窮繪事”。這些帝王表現出了對繪畫史無前例的熱情,但是這種手段,僅僅是他們推行宣傳禮教制度、籠絡人心、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手段,他們到底有多少人真對藝術感興趣,其實是存疑的。也就是說,此時,藝術在他們手中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與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相關。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但是情況到了宋徽宗那裡,就顯然不同了。我們僅僅從一些細節中就可以就窺探一二。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皇帝創立了畫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美術教育機構。這是之前的皇帝所沒做過的事情。也就是說,皇帝不僅要招攬天下所有的繪畫天才,而且他還要親自教授他們繪畫技巧。據傳有一次徽宗特意招來學生們觀察牡丹花在一天之內的顏色變化,讓他們學習觀摩物象的技巧。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可以說,此時的徽宗皇帝,心裡已然沒有了牽掛江山社稷的“利益”,也就對藝術有了一定的審美距離了。因為此時此刻,他不再為各種政治上的利益所限制,因而能夠更加投入的去鑽研藝術,並最終在繪畫、書法領域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也正是這種對藝術的“審美距離”,使得他荒廢政務,最終亡了國。所以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他也不該做一個皇帝,對他來說,最好的安排是做一名藝術家,可惜歷史總是這樣的滑稽。然而,可以說,如果他不當上皇帝,也就無法發揮他的影響力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他。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因此,愛德華布洛所發現的“審美距離說”,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我們什麼時候最容易產生興趣呢?答案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物產生美的享受、進行審美活動的時候。

物理學上,麥克斯韋方程組所揭示的電磁理論一經問世,就被世人驚為天物。它所表現出的深刻、對稱、優美使得每一個科學家都陶醉在其中,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詩句說:“難道是上帝寫的這些嗎?”

“喜新厭舊”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正是這些科學家以對“利益”保持著絕對的“距離”,超越自我狹隘的偏見,才使得他們孜孜不倦的探求自然的奧秘,並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潛質、天賦。正因為有“審美距離”,我們人類才區別於動物,才會在心中懷揣理想,富有細膩和敏感的情緒。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喜新厭舊也許並沒有那麼糟糕。相反的,我們可以從一件舊事物身上,獲得更多新的認識、發現更多新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