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上吊是有骨氣還是逃避現實無能軟弱?

沈靜軒


崇禎十七年,一位衣衫襤褸, 落魄不堪的背影出現在煤山,在一片哀嚎聲中,當初誓要勵精圖治的皇帝——朱由檢,面對著滿目瘡痍的紫荊城,痛哭流涕。

想想十八年,一路走來,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當初是入住皇宮,登基為帝,剷除閹黨,意氣風發,只為中興大明。落得如此地步,心有不甘,但想到堂堂皇室,竟要落入賊寇之手,心灰意冷的崇禎帝走向坤寧宮。

“大勢去已,爾為天下母,依死”聽到丈夫這些話的周皇后,不禁仰頭痛哭,自縊房梁。朱由檢頭也不回的連下幾道聖旨,賜死所有嬪妃。真是“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這時,突然想到涉世未深的三個皇子,崇禎皇帝實在是放心不下,急忙吩咐太監喚來三個兒子說;'如今北京城陷落,你們就再也不是什麼皇子了,而是要扮成平民的身份逃出城內,另謀生路。'再三囑咐;'見到年紀大的官,要叫老爺,年紀輕的,叫相公;見到年老的平民,要叫老爹,年輕的叫兄長。’

囑咐完這些,朱由檢揮了揮手,打發走了皇子,威嚴的父皇形象瞬間像洩了氣的皮球,心想‘這幾個人的生活可都是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那裡受過這些苦,是生是死未卜,把希望寄託在這幾個人身上,無疑是多慮了。‘

崇禎皇帝一口一口的把酒塞進罪裡,嚇得身邊太監們是動也不敢動。朱由檢起身,登上了萬歲山,面無表情的咬破手指,寫下一道血詔在自己的內衣上。

“諸臣誤朕,朕無言面對先帝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絕勿傷我百姓一人。”

說罷,自盡身亡,以死明志。


溫子哩


崇禎認為自己上吊不是逃避現實和無能軟弱,而是履行祖宗的誓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都亡了,你崇禎是罪人,不上吊還能怎樣,至少這樣死的尊嚴!


當然崇禎也不是一味求死那麼慷慨英勇,他也是怕死的,在李自成沒有攻破北京時,他也計策過逃跑,跑去南京,不過由於崇禎多疑刻薄寡恩,沒有成功!本來崇禎叫人去南京考察做好逃跑準備,結果機密洩露,崇禎好面子死不承認,把那個人給殺了,這就很沒有擔當了!又想逃跑,又想不擔當棄國家不顧的罪名,這怎麼可能呢,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崇禎就是優柔寡斷,軟弱無能,跑就跑嘛,怕什麼,祖宗訓言算什麼,都沒命還顧什麼面子,崇禎是有機會和時間跑路的,可崇禎就是死要面子,就是不肯擔當逃跑的罪名,想讓大臣們去說出來,自己就順坡下驢,逃跑就做成了!可大臣不相信崇禎啊,這崇禎是刻薄寡恩的主,不能相信,之前很多人替崇禎背黑鍋,結果好處沒撈到,個個被砍頭,誰還願意相信崇禎呢!大臣說了,還不被你用叛國的罪名殺頭嘛,所以所有大臣都堅決反對遷都逃跑,誰逃跑就是千古罪人,崇禎也就無可奈何了!


崇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滅亡有他的責任,都說崇禎勤政,可沒用啊,功夫用錯了地方,那些為他剿滅農民起義的將領,沒有獎賞,到頭來還被殺了,這樣的皇帝誰給你賣命呢,連袁崇煥都被一個小小的反間計給殺了,這樣愚蠢的皇帝,誰還跟他混呢!結果北京城破,眾叛親離,沒有一個大臣護送崇禎逃跑,人混到這個份上,除了死還有什麼呢!崇禎終於明白,這是所有人都盼著他死呢,不死還能跑到哪裡去,他也不識路,沒人帶路逃不了,崇禎絕望了,生無可戀,也就吊死在煤山,至少這樣做還保留點尊嚴,被李自成抓住了,也許就沒有什麼好下場了,反正都是死,這樣還留個全屍,李自成不就把崇禎的屍體收了葬去皇陵,這比投降待遇好多了!


崇禎上吊那是自作自受,該跑時不跑,跑了還能有機會東山再起,這明朝滅亡,還不是他一手造成的嘛,本來有機會不那麼快滅亡的,結果自己操作失誤,白白葬送了明朝,怪不了別人!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崇禎未必聽過這句話,但他肯定是想活,最終吊死煤山,那是走投無路的無奈選擇,無關乎勇氣,也與性格無關。

那有人就會說了,既然你崇禎有骨氣,也不是逃避現實,為什麼不去直面李自成,痛斥反賊,或者拿劍去與李自成戰鬥到死?

誰都不想死,崇禎也一樣,起初他曾想過逃。崇禎十七年正月,與群臣商議南遷,未果;李自成攻入山西后,欲調吳三桂來抵擋,被首輔陳演阻撓,未果;三月一日,李自成攻破大同後,崇禎召吳三桂勤王,吳三桂領命卻逡巡不前;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圍攻北京城,崇禎召群臣突圍,無人前來。眼前只剩下兩條路,要麼被俘,要麼自殺。

被俘之後苦求李自成就能不死嗎?已經死了的福王怕是不會這麼想。自東晉以後,末代皇帝鮮有善終,崇禎也不想被凌虐受辱,真要落到農民軍手裡,那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也難了,自殺是他保留尊嚴的最好方式。


寒星針


崇禎帝自縊煤山,和逃避現實無能軟弱沒有半點關係。他如果是個軟弱的人,怎麼有吊死自己的勇氣?崇禎不是個完人,有著各種各樣的毛病,卻唯獨沒有“軟弱”這一項。

(電視劇中的崇禎帝)

事實上,如果他膽子小一點,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前遷都南京,沒準還更好一點,南京有著完整的行政班子,離起義軍和清軍都有一定距離,大明幸許還能再掙扎一下。

但源於內心的驕傲,阻止了崇禎逃跑。如果純以結果來論,這當然是不明智的。可是,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崇禎堅守北京,對於奮戰在一線的明軍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也安定了京城人心。

倘若他選擇南遷,京城百姓將人心惶惶,北地將士將無心作戰,說不定敗得更快。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像南宋那樣佔據半壁江山。

然而崇禎不是趙構,他接受不了祖上傳下來的江山到自己手中少一半,所以猶豫過後還是留在了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義軍包圍了京城,十八日晚上,崇禎在親信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煤山,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烽火默默無語。他知道大勢已去,嘆道“苦我民爾”,太監張殷降他投降,被他一劍刺死。

十九日凌晨,崇禎帶著十九名太監衝出皇宮,打算從東華門突圍,被起義軍所阻,轉向朝陽門,準備投奔成國公朱純臣,但朱純臣竟然閉門不開。崇禎無奈之下只好回宮,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

可想而知崇禎有多麼失望,悲憤地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他那麼決絕的自縊於煤山,和這兩件事情很有關係。他以為所有大臣都背叛了他,其實並不是。雖然朱純臣一點也不純,投降了李自成,還帶頭上表勸其登基。但更多的明臣,對大明忠心耿耿。

他們之所以沒去皇宮,主要是因為城中混亂沒聽到鐘聲,聽到的也被亂軍所阻,因而沒能及時趕到。得知崇禎身死的消息後,一百多名大臣帶著自己的家人殉國,有的喝藥,有的上吊,有的戰死。黃泉路上,崇禎並不孤單。

總之,崇禎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他的大部分前輩隨心所欲作天作地,活得特別瀟灑。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卻還是沒能挽救大明,簡直讓人為他感到遺憾。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崇禎皇帝走了這一步,令人嘆惋!可見在封建社會,做皇帝也是個高風險的職業。

首先要說的是,崇禎不懼死,怕死就不會去求死;其次說明崇禎心不夠大。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有什麼呢,何必這麼拗呢?

不管怎麼說,崇禎這個人,勤於朝政,嚴格自律,天天心裡想的就是富國安民平天下,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個好皇帝。

但是皇帝就是皇帝,最終要以結果為導向,講究的是成王敗寇,國亡身陷,因此,崇禎又是一位失敗的皇帝。

崇禎的命也不咋地,你看他前面的幾代皇帝,朝政能不管就不管,該享樂就享樂,風流瀟灑走一回,太太平平過一生。到他這裡,就攤上大事了,內憂外患,狼煙四起,忙的他是腳後跟打後腦勺,一刻也不能消停,臨了,還成了大明的亡國之君。

當然,大明朝最後的爛攤子是幾代人累積造成的,說積重難返也不為過,作為大明的後期執政者,沒有非凡的氣度和超常的能力是難以挽救時局的。

以崇禎皇帝的敬業精神,做個四海昇平的守成之君是可以的,讓他力挽狂瀾拯救王朝於危難,確實太難為他了。


微山秋水


忠賢若在,局面何至糜爛如斯?

崇禎一上臺便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從此東林黨人坐大,明政府逐漸轉變為向東林黨人服務,明朝進入倒計時……

崇禎上吊是既有骨氣,也是無能軟弱,逃避現實。崇禎即無助,也無奈,更無能。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痛苦的寫下了生平最後一份遺詔,就攜帶著不甘和憤恨,在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身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崇禎本來是做為王爺來培養的,不懂帝王之術,驟然登上大位,即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明的悲哀。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從崇禎的所作所為來看,崇禎當然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奈何明帝國大廈將傾內部矛盾重重,非一人之力可以力挽狂瀾,王朝興衰歷史定律。

崇禎殫精竭慮夙興夜寐,急於拯救一個註定衰落的王朝,做事就未免操之過急,對於臣下的賞罰過於偏激,重則枉殺大將,導致臣下離心做事畏縮。

崇禎算是個勤君,勤勉政事,奈何大明王朝千瘡百孔已經腐朽不堪,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非短時間能夠扭轉局面。

從繼位開始的雄心壯志到城破國滅的壯志難酬。崇禎最多隻能做一個守成之君,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做不了中興之主,可以說他軟弱。崇禎是一個悲劇人物,裹挾在歷史的車輪中不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

綜上,性格決定命運!崇禎帝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直到生命的最後,崇禎帝都認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諸臣誤朕”!他臨死還不認錯,也不自省。其實許多人同情崇禎帝,是認為他還是一個勤政之君,同情他的“生不逢時”。雖然出生不能違逆,但可以順應。



當代曹植


除九位大官隨崇禎自盡外,級別低一些的官員及全家自盡者多達上千人,六部官員自盡者最多。另外,還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劉文炳全家十六口,衛時春全家十八口以及百餘家皇親國戚集體自盡。除北京後,地方官員舉家自盡殉國者亦有數千,留下姓名的就有幾百人。

中國歷史五千年,改朝換代好幾次,像明朝這樣文武官員大規模殉國,還真是不多見。因此可以說,崇禎還是最有骨氣的,就連清朝都非常敬佩,殉國大臣許多都賜了諡號,並傳旨國人為崇禎服喪三天,舉國哀悼,國家雖亡,但從皇帝到大臣,能讓對手佩服,這在歷史上也非常罕見。


凹凸花開


個人覺得崇禎上吊是既有骨氣,也無能軟弱,逃避現實。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在煤山眺望著北京城滿城的烽火以及混亂嘈雜各色人群,心境淒涼到了極點,他痛苦的寫下了生平最後一份遺詔,就攜帶著不甘和憤恨,便與他最忠實的奴僕王承恩一起在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身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解讀這一分遺詔,準確的說應該稱為遺書,其中雖然有自我反省之意,但是更多的則是對他臣子的責備。怨恨之情,躍然紙上。

作為大明帝國的大boss,崇禎是有骨氣的,面對大明江山的支離破碎以及首都的失守,他用一種錚錚鐵骨的豪氣激發起後世的人們對他的無限的同情 心。自崇禎元年即位便以雷霆的手段掃除魏忠賢,他那時候是何等的豪邁!然而經過十七年的親政,面對天下越來越糜爛的局勢,以至於最後一發而不可收,讓這位年輕的帝王常常心驚肉跳、憂心不已,他想不通為什麼局勢在他手裡如此糟糕,以至於他在臨死的時候還在怨恨他的臣子們,在北京危若累卵的時候,他不願意南下,何嘗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呢?不可否認,他的臣子有一些尸位素餐之輩,但是何嘗沒有為國為民的忠勇之士啊,像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以及被他直接或者見接致使的一批批名臣宿將, 他們為這個朝廷流血犧牲,抵禦外虜內寇,最後卻成了他們所效忠的皇帝口中的絆腳石,何其可悲。所謂御下無法,

事的時候只知道把錯誤推諉給他的屬下,這些種種,通過崇禎的遺書把他的無能懦弱彰顯的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崇禎是有骨氣,但是在他的性格里 同樣充斥著逃避現實、懦弱無能的基因。


川娃子123


姑且不說有骨氣,但肯定不是無能軟弱。崇禎皇帝是勤政的恨不得事事操心的皇帝,前線的戰鬥都去瞎指揮。剛愎自負又不能用人,誅殺袁崇煥,逼洪承疇決戰,典型的瞎指揮領導,在某種意義上還不如無能軟弱。但他確實不是無能軟弱,而是能力差,帝王大學沒畢業。

骨氣這事就很有爭議了,你很難認定為社稷死是骨氣,還是圖謀東山再起是骨氣,這就和評價項羽烏江自刎一樣富有難度。但他臨死前殺妻滅子的決心打動了我,我認為他雖然能力差,還是有骨氣的,如果換一個大臣身份,或許他會是個諍臣未可知。


尋找有趣兒


崇禎上吊不能說是逃避現實,因為逃避現實的人往往無所作為。而崇禎,是一個戰鬥到最後一刻的人,他在最後還派遣了朝中大臣去各鎮監軍,雖然結果是監軍投降,而軍人死守,但這隻能這麼崇禎所言,他的大臣是誤國之大臣。而崇禎,即使面對越來越殘酷的現實,也沒有退縮過。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也想到了殺死自己的女兒,避免她們受到侮辱 ,他一直清楚的看著現實,所以他的上吊是自己對無奈現實的最後抗爭。

當然,說他軟弱無能是有點正確的,但最多也就正確一半,那就是他可能有點無能,但卻並不軟弱。崇禎十七歲登基,以一個少年的勇氣鬥垮了魏忠賢,從這一點看,他是勇敢的。但這種做法是不是正確的,就有了爭議,魏忠賢作惡多端沒有錯,但他有一點是有用的,就是為國家創收,使國庫不再空虛,大明最後的滅亡,無錢也是最大的一個原因。而且,在以後的各種舉措中,崇禎也犯了不少錯誤,至少因為他的原因,死了很多的武將,在那個戰事多發的時代,他們無疑是國家的財富,大明到了最後,可以說是無將可派的地步。

結合問題,崇禎上吊,就應該說是骨氣了。大明政權最大的特色是硬氣,從不服軟。大明從最初的戰鬥中誕生,又與北方遊牧民族開展著持久的鬥爭。現在,敵人兵臨城下,儘管這個敵人暫時還不是那個遊牧民族,但對崇禎而言,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李自成和他也是老對手,對待對手的辦法,他的祖先是有套路的,那就是死戰到底。可現在的崇禎,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所有武器,赤手空拳不是不可以戰鬥,只是有著必敗的結局,如果能夠戰死倒沒有什麼,但如果被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又是一番羞辱。還不如自己求死,保持最後的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