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出入口要佈置在道路人行道外側或綠化帶上,避免佔用人行道空間;人行橫道線長度大於16米時,應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道路交口慢行通道有條件時,宜設置遮陰設施……3月30日,市城鄉建設局正式發佈實施《合肥市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指南》,從道路類型、交叉口設計、慢行交通、交通管理設施、附屬設施及景觀設計等方面,對提升城市道路交叉口建設品質予以明確。
現狀:城區一些道路交口目前難滿足出行需求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個道路系統中交通事故的多發點、交通運行的擁堵點和通行能力的控制點,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交叉口是保障道路交通系統安全與暢通的決定因素之一。
由於歷史原因,合肥城區一些道路的交口已經難以滿足現在市民出行的需求,甚至會給交通疏導帶來影響。相關人士介紹,比如部分區域慢行過街安全性比較低,主次幹路交口人行過街距離大,安全性差;渠化不合理佔比較高;掉頭車流組織混亂,交口轉角處無隔離設施,導向車道內車輛隨意變道等。此外,景觀差、配套設施也亟待提升。
為了進一步優化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提升道路建設品質,建設人性化道路,市城鄉建設局牽頭制定了《合肥市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指南》。
慢行:通道等待區有條件時宜設遮陰設施
根據《指南》,以後道路慢行系統未來將更加註重滿足步行可達性,尊重弱勢群體需求。交叉口處慢行通道寬度應大於上游路段寬度,條件受限時,應與上游路段保持一致。等待區應具有足夠的空間,有條件時宜設置遮陰設施。
人行橫道線長度大於16米時,應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新建道路、交通性道路、工業區道路應設物理島,物理島應適當抬高並設置反光標識。改建道路宜設物理島,安全島寬度應為2米以上,困難情況下應不小於1.5米。
在主線機動車流量均較大的主幹路、大型商業辦公區、軌道站點、BRT停靠站、綜合客運樞紐、大型交通樞紐、大型文體場館等人流密集區,宜設置立體過街設施。設置立體過街設施時,人行道採取隔離措施,防止行人地面穿行。
防堵:交通性道路預留足夠車道佈設空間
為了防治擁堵現象,一般情況下,合肥街頭道路應採用常規交口型式。對小角度交叉、Y 形交叉等畸形交叉口,可通過設置渠化島引導右轉車輛有序行駛。
對於景觀性道路、城市門戶區域,當慢行交通較少時可考慮設置渠化島,同時通過渠化島內綠化的精細化設計提高交叉口品質。支路採用右進右出組織時,可在支路進口道和出口道之間設置渠化島。
對於交通流量不大的生活性道路,考慮到過街便捷性,儘量減少拓寬渠化,設置“直左”、“直右”車道以減少車道數。對於交通性道路應在規劃設計階段設置或預留足夠的車道佈設空間,避免交通量飽和後形成瓶頸,改造困難。
交通性、工業區道路不宜設置無管制提前掉頭口。對於生活性道路,可設置小型車提前掉頭口。當對向車流量較大,掉頭車流對對向直行車流影響較大時,應進行燈控管制。中分帶寬度大於8米時,宜設置掉頭專用車道及避讓車道。
軌道:出入口佈置避免佔用人行道
今後,公交站臺建設形式應優先考慮港灣式停靠站,公交線路較多(大於6條)時可考慮採用一體化港灣式。為了保障行人上下公交安全,在人行道與站臺之間的非機動車道可設置斑馬線、特殊鋪裝或抬高等方式,提示非機動車避讓行人。
全市公交站臺寬度一般不小於2米,條件受限時下不小於1.5米。對於與軌道交通接駁、交通樞紐附近的公交站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大站臺寬度與長度,保證高峰時段乘客候車與穿行的需求。
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應留有足夠的疏散空間,形成連續、便捷的換乘路徑。軌道出入口儘量佈置在道路人行道外側或綠化帶上,避免佔用人行道空間。在附近合適位置,可設置非機動車停放設施和共享單車停放點,並注意不得影響行人通行。
智能:推動道路交口禮讓行人趨於常態
《指南》提出道路交口應按智能交通設計要求,設置電子警察、監控、違停抓拍、反向卡口等設施。在人流量較大,且與機動車衝突嚴重的路口可設置禮讓行人抓拍設施,保障行人過街安全,督促駕駛人養成良好交通習慣。這意味著將通過街頭智能設施的完善,推動全市道路交口禮讓行人趨於常態。
此外,交口景觀綠化更加美觀。《指南》建議路口綠化帶增加色葉、開花樹種及花卉地被,植物配置宜增強提示和導向作用。道路交叉口的轉角道側綠地宜採用植物群落式栽植方式,形成道路遠景觀賞面。重要路口、過境人流量較大的道路交叉口應佈置路緣花境,滿足人行近景觀賞需求。
合建宣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吳奇
閱讀更多 安青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