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事《傷仲永》中,“傷”什麼意思?

《傷仲永》是北宋作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天才因為父親貪圖利益不讓他學習,最後淪為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小時候讀《傷仲永》,只知少年神童方仲永因他的父親的原因不能學習,最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並沒有深層次的感悟。

現在再讀《傷仲永》,卻從中領悟出了不一樣的道理。比如說文章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過“傷”這個詞,但全文都在圍繞“傷”這個主題,“傷”究竟有哪些含義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王安石的故事《傷仲永》中,“傷”什麼意思?

少年神童方仲永成為普通人的過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金溪有一戶人家叫方仲永,世代都是農民。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都沒有學習過讀書寫字的工具,然而仲永有一天卻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覺得十分詫異,就從鄰居家借了這些東西給他。仲永立即寫下了四句詩句,還提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說明了什麼?仲永的天賦異稟,沒學過任何寫字工具卻能寫出可供欣賞的詩句,是我們所說的天才沒錯了。

按理來說,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天才,家中的父母長輩一定會好好表揚一番,再把孩子送去相對應的天才學校進行系統的培訓,而在那個年代,應該是送到私塾中繼續學習。

而仲永的父親是怎麼做的呢?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很驚奇,對待仲永的父親就非常的客氣,甚至有的人還拿錢來買仲永的詩。仲永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就經常帶著仲永去拜訪別人,不讓他學習。

這裡就要特別突出利益二字了,仲永的父親覺得仲永的才能可以帶給他利益,竟然“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

王安石在明道年間回到家鄉見到仲永的時候,他已經十二三歲了,作的詩也不能和之前相比較了。又過了七年回去問的時候,旁人說他和普通人已經沒有什麼分別了。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仲永的先天才能原本是比大部分人都要優秀的,但他父親貪圖利益的做法,讓他最後還是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王安石的故事《傷仲永》中,“傷”什麼意思?

理解“傷”的三層涵義

仲永擁原本有驚人的天賦,所有的人都羨慕他,甚至願意花錢買他寫的詩,可最後卻淪為一個普通人。“傷”第一層含義則是大家替仲永感到惋惜的心情。

仲永空有一身的天賦,本該利用好這份天賦,繼續努力學習,卻因為有“不使學”的父親,得不到該有的成長環境,最後只能成為普通人。

這裡對仲永父親貪圖利益的行為進行了準確的描寫,其中“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精確的刻畫了父親無知愚昧的個人形象。作者還說“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仲永之所以沒有繼續成長,是因為他的後天沒有受到足夠的教育。

其實現在這樣的人也還有很多,貪圖小利,控制他人的生長環境,甚至不惜把天才扼殺在搖籃裡。“傷”的第二層含義則是對這些泯滅人才的人進行了較為嚴厲的批評。

王子曰: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如此聰穎的天賦才能,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了一個如此平凡的人,而我們這些原本就很平凡的人,再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一個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文末真正昇華了主題,強調“受之天”的仲永“且為眾人”,那我們“不受之天”的眾人再不學習,就不知道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了。

清代沈德潛曾在《唐宋八家本讀本》中說到:

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子弟,宜懸為座右篇銘。

“傷”第三層含義則警醒了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先天條件如何,一定要努力的去學習,因為天才總是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不努力學習,即使是像仲永一樣的天才,也會有成為眾人的一天。

王安石的故事《傷仲永》中,“傷”什麼意思?

總結

我們本就是平常人,需要更加努力的學習,否則,再聰明的人,都難逃“泯然眾人矣”的後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