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佚簡》之“舒州”、“龍舒”地名考

《宋人佚簡》之“舒州”、“龍舒”地名考

【摘 要】

《王文公文集》背面的文字已經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宋人佚簡》為名出版。文章在史學界長期爭論的“舒州” 、“龍舒”地理問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認為“龍舒”本在廬州舒城,《宋人佚簡》中出現的“龍舒”即是指代“舒州” 。

【關鍵詞】

《宋人佚簡》 舒州 龍舒

中國藏宋刊龍舒本《王文公文集》背面的南宋文人之間的書信和官方公牘已經被上海古籍出版社於 1990 年以《宋人佚簡》為名出版, 而圍繞此文集展開的地理方面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王文公文集》為龍舒刻本, 而“龍舒”這個名字在宋代就已成為古地名, 關於其地理位置, 宋人一說在舒州, 一說在廬州的舒城。兩地人修志, 都連篇累牘, 加以考證, 這樁公案,至今仍未了結。李偉國先生持第一種意見, 認為:“南宋初人以舒州為古龍舒地, 並無疑義。” 而趙萬里先生在《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題記》中則說:“龍舒即今安徽舒城,宋時屬淮南西路廬州, 南與舒州接壤。”經過考證後, 筆者傾向於趙先生的觀點, 認為龍舒的確切位置在廬州舒城內, 但龍舒並不等同於舒城。

《宋人佚简》之“舒州”、“龙舒”地名考

一、關於舒州

《宋人佚简》之“舒州”、“龙舒”地名考

(一) 對舒州地理位置及沿革的說明


關於舒州, 《新唐書·地理志五》記載:“淮南道, 蓋古揚州之域, 漢九江、廬江、江夏等郡, 廣陵、六安國及南陽、汝南、臨淮之境。揚、楚、滁、和、廬、壽、舒為星紀分, 安、黃、申、光、蘄為鶉尾分。為州十二, 縣五十三。”可見, 舒州在唐代隸屬於淮南道。同卷又載:“舒州同安郡, 上。至德二載更名盛唐郡, 後復故名。…… 縣五:懷寧, 宿松, 望江, 太湖, 桐城。”此條可見, 舒州下轄五縣。宋太宗將全國劃分為二十六路, 熙寧五年( 1072 年) 淮南分為東西兩路, 舒州隸屬於淮南西路。《宋史·地理志四》“淮南西路條”記載:“西路。府:壽春。州七:廬, 蘄, 和,舒, 濠, 光, 黃。軍二:六安, 無為。縣三十三。南渡後, 府二:安慶、壽春。州六:廬、蘄、和、濠、光、黃。軍四:安豐、鎮巢、懷遠、六安。為淮西路。”可見, 南渡之後,淮南西路增加了一個“安慶府”, 而這個“安慶府”就是以前 的舒州。同卷載:“安慶府, 本舒州、同安郡, 德慶軍節度。本團練州, 建隆元年( 960 年) 升為防禦, 政和五年( 1115 年) 賜軍額,建炎間置舒蘄鎮撫使, 紹興三年( 1133 年) 舒黃蘄三州仍聽江南西路安撫司節制。紹興十七年( 1147 年), 改安慶軍。慶元元年( 1195 年), 以寧宗潛邸, 升為府。……縣五:懷寧, 上。桐城, 上。宿松, 上。望江, 上。太湖上。” 可見, 唐宋時期舒州的行政區劃並未發生太大改動, 下轄五縣完全相同。舒州在政和五年( 1115 年) 以前沒有軍額, 歸德慶軍節度。《宋史》卷二一載:“政和五年春四月壬辰, 升舒州為德慶軍。”紹興年間改為安慶軍, 慶元年間升為安慶府。紹興十七年(1147 年), 舒州改為安慶軍, 慶元元年( 1195 年), 因為宋寧宗潛邸而升為府一級的行政單位, 即“安慶府” 。


明確了舒州的沿革流變,《小方壺齋輿地叢抄·輿覽》的某些記載就值得商榷, 其中有:“安徽安慶府, 京師南兩千七百里,江寧西南五百四十里省會。”注曰:“《禹貢》揚州域, 古舒庸國, 春秋皖國, 漢皖縣, 後漢廬江, 三國屬吳, 梁豫州、晉州,北齊江州, 隋熙州、同安, 唐舒州、盛唐, 宋德慶、安慶軍, 元改今名, 明寧江府。”此注指明瞭舒州的地名沿革流變。但是“宋德慶、安慶軍, 元改今名”一句無疑是不恰當的, 因為“安慶軍”只是紹興十七年和慶元元年之間的名稱, 且當時並未廣泛使用, 仍沿用舊稱“舒州”。而且慶元元年以後就升為“安慶府”, 並不是元代才改名的。更確切的說, 元代不是稱 “安慶府”, 而是“安慶路” 。《元史·地理志》:“安慶路, 下。唐初為東安州, 又改舒州, 又改同安郡, 又復為舒州。宋為安慶府。元至元十三年( 1276 年), 立安撫司。十四年, 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 直隸行省。”


(二) 對《宋人佚簡》中不稱“安慶軍”的說明


明確了紹興十七年舒州改為安慶軍的事實, 我們很快就發現這樣一個矛盾:《宋人佚簡》 第五卷公牘部分全部是南宋紹興三十二年( 1162 年) 及隆興元年(1163 年) 的文書, 其時間在舒州改為安慶軍以後, 按道理來說應該稱為“安慶軍”才對, 可是綜觀《宋人佚簡》全文, 竟然隻字未提“安慶軍”, 而仍舊沿襲 “舒州”舊稱。筆者認為這與南宋時期地方行政重複設官, 以致造成官稱混亂有關。


州在行政區劃上相當於秦漢時期的郡, 隋唐時期改為“州”, 宋代沿襲了此稱謂, 長官為知州或權知州事, 還設置通判與知州相互牽制、監督, 州府的公事須經知州與通判簽發才可。從軍事意義上講, 州在等級上分幾種, 從低到高分別是團練、防禦、節度、刺史。舒州就經歷了由低到高的轉變, 本是團練州, 建隆元年升為防禦, 後來歸德慶軍節度, 其級別不斷提高。“軍”在宋代也是一種地方行政機構, 宋政府一般在地理位置險要的地方設軍, 其軍事地位要高於普通意義上的“州”,長官稱“知軍事”或“知軍” 。“府”是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 其長官稱為府尹, 或稱為權知府事, 即知府。慶元元年, 因為寧宗潛邸, 故升為安慶府。隨著舒州軍事地位的不斷提高, 其行政地位也不斷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 紹興十七年, 舒州雖然改為安慶軍, 但舒州從史書中似乎安慶軍知軍與舒州知州並存。茲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所載紹興十七年後安慶軍知軍、舒州知州材料臚列於下:


紹興十七年八月己未, 賓德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邢孝揚為太尉, 易鎮安慶軍。


紹興十九年七月辛巳, 左中奉大夫楊惇知舒州。


紹興二十五年二月乙酉, 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劉寶為安慶軍節度使。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丙午……太常少卿王圭既出臺引疾求去, 除直敷文閣、知舒州。


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壬辰, 皇叔定江軍承宣使、同知大宗正事士 籛為安慶軍節度使。


紹興三十年五月……遂罷( 沈) 浚言職, 浚求去, 乃除知舒州。


紹興三十年七月甲午……敷文閣、知舒州王圭主管台州崇道觀。


紹興三十年七月乙未……威武軍承宣使、新江南西路馬步軍總管張淵移淮南西路副都總管、兼權知舒州。左朝散郎、新知舒州沈浚移知徽州。


紹興三十年八月辛未, 皇叔安慶軍承宣使、同知大宗正士劄為安德軍節度使。


紹興三十年十月辛酉, 詔安慶軍節度使、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劉寶。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甲申 ……威武軍承宣使知舒州張淵權主管淮西安撫司公事。


紹興三十二年四月戊子……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楊偰知舒州。


上引職官中, 王圭之為舒州、趙士籛之為安慶軍, 均為階官,並非實職, 故不在探討範疇。楊惇、沈浚、張淵等知舒州, 顯然屬於實職。這表明, 儘管舒州在紹興十七年已經升為安慶軍, 但其作為州一級行政機構並沒有撤銷, 而是形成特有的州、軍並行的局面。《宋人佚簡》中多處出現舒州, 而不稱“安慶軍”, 這表明這批文書屬於州一級行政系統, 與“安慶軍”並無關涉。


二、關於古龍舒


(一)“廬州舒城”與“古龍舒”


經過查閱、分析、整合大量資料後, 筆者認定,“古龍舒”應該在廬州舒城。宋代以後的地理志對於舒城與龍舒的記載很確切。《元豐九域志》“廬州廬江郡”有:“舒城, 古龍舒也。”《輿地廣紀》“廬州舒城縣”條有:“舒城縣, 古舒國偃姓後, 為楚所滅, 二漢舒縣為廬江郡治, 後廢焉。唐開元二十三年, 析合肥、廬江, 置舒城, 縣屬廬州,有龍舒山、龍舒水。”此條記載至少說明開元二十三年, 析合肥、廬江之地置舒城, 隸屬於廬州。


《太平寰宇記》“廬江縣條”亦載:“龍舒故城, 漢為縣, 故城在今縣西, 尚存。” 這說明, 龍舒故城在廬江縣以西, 其位置大概就是宋代的廬州舒城。關於這一點記載最早的是《舊唐書·地 理志》, “廬江, 漢郡名。漢龍舒縣, 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 隋復舊也。舒城, 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 取古龍舒縣為名。”可見, 在漢代, 龍舒縣地屬廬江郡。唐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兩縣之地置舒城。也就是說舒城包括舊龍舒地,其面積要遠遠大於龍舒。以上幾條材料相互補充, 相互支撐,證明古龍舒地在廬州舒城縣內, 同時也充分證明廬州舒城並不等同於古龍舒。


(二) 《宋人佚簡》中“龍舒”指代“舒州”


《宋人佚簡》中的書簡多是舒州的, 卻屢次出現“龍舒”指代舒州。《宋人佚簡》第三冊管給上級的第十二通書簡中寫道:“稟目皇恐百拜上覆, 龍舒五邑, 惟蔽邑極難料理。”


此處的“龍舒”應該就是指代“舒州”, 因為“五邑”指代舒州下轄的五個縣, 即“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 而“蔽邑”是對自己管轄範圍的謙稱, 而此時的管為“右奉議郎知太湖縣主管學事勸農營田公事”,所以此處應指“太湖縣” 。


此內容正與《新唐書·地理志》、《宋史·地理志》中關於舒州下轄五縣的記載吻合。毫無疑問, 此處的“龍舒”就是指“舒州”無疑。


文書中用“龍舒”指代舒州, 有一種可能, 即舒州政區擴大,囊括廬州舒城, 故以“龍舒”代稱舒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三十二年二月, 御營宿衛使楊存中、淮西制置使李顯忠、主管淮西安撫司公事方滋、淮南轉運判官兼淮西提刑強友諒、向汮言廬州地勢難守, 四經殘破, 舒州地勢襟帶, 居諸郡之中, 乞移淮西帥司就舒州, 知州兼領。廬州管下合肥、慎縣、舒城、盡歸舒州, 將見今廬州作為合肥縣。”如果這條材料中的內容成立的話, 那就意味著紹興三十二年, 原廬州管下的合肥、慎縣、舒城三縣全部歸舒州管轄, 舒城縣中的古龍舒一併劃歸到舒州轄內。從而證明了《宋人佚簡》個別書簡中的 “龍舒”就是指代舒州。但是楊存中、李顯忠、方滋、向汮等人的建議並未得到朝廷的認可。“今存中等所申三者舉無一得, 今所甚急莫若以戌兵為首, 屯田次之, 修城堡以控要害又次之……於是存中議遂格。” 格即阻擋、阻止, 意為未實現。


筆者認為文書中用“龍舒”指代舒州, 與舒州治所有龍舒鄉、龍山有關。舒州治所應當在懷寧縣,《明一統志》:“懷寧縣附郭, 本漢廬江郡皖縣地, 三國吳為皖城, 東晉始置懷寧縣, 隋熙州、唐舒州皆治此, 宋元仍舊, 本朝因之。”可見, 無論是唐時的舒州還是南宋時的安慶軍, 其治所都在懷寧縣。但是古代的“懷寧”與現在的“懷寧”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不同, 古代的懷寧在現在安徽的潛山, 而現代意義上的懷寧則更靠東南。再加上宋代州府之類一般都有別名, 而文士往往不稱某州某府,而是愛引經據典, 所以文書中用“龍舒”代指舒州也就順理成章了。


END

《宋人佚简》之“舒州”、“龙舒”地名考

來源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11年 第3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陳汶靈

審訂:伍晨嫣

●宋詞與地名

●地名與廣東歷史時期鹽業分佈研究

●地名含義考證方法芻議

●“增城”和“博羅"地名與羅浮山早期神話關係考

●陝西地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宋人佚简》之“舒州”、“龙舒”地名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