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文 | 王德清

·

濟南章丘的錦屏山下,有一個人口眾多的村莊三德範,這裡是齊魯古道上的一個重鎮。村裡古蹟很多,最引人注意的是村南頭的玄帝閣和太平門(閣),而兩閣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甕城”。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民國以前,三德範莊內有多處廟宇,其中“玄帝閣”最為壯觀。玄帝閣位於莊內南北中軸線上,處於中心位置,為南北通衢之要衝。玄帝閣為上殿下洞,上下兩層總高10.40米,上面三間,門前的石護欄古樸典雅。青磚築成脊頂,燒製於青磚之上的二龍戲珠圖案活靈活現。殿脊安“蚩吻”獸頭,殿哨蹲“蠻全”之獸身,整座殿宇青磚灰瓦,飛簷翹角,氣勢非凡,頗具明清建築特色。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據說,以前閣內塑有神像7尊,內牆壁繪有山水、鳥獸、人物畫像,其中有玄帝修行畫像。畫面朱翠交映,栩栩如生,感人致深。

該閣為閣樓式高臺建築,下層臺基用石料砌築。南面門額鑲“玄帝閣”三字石刻,北面門額鑲“三隊反鎮”四字石刻,沿字跡邊沿陰刻而成。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玄帝閣下西北方,有一四合院,原是道士們的住所。民國以來,為莊內村政機構所在地,院內南屋作為私塾書房,後改洋學堂。玄帝閣始建於何年無從考稽。現存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玄帝閣碑為最早之實證,但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無法辨認,經多方考稽推算,此閣應建成於明末清初,至今約400年曆史。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據三德範村志記載,清咸豐年間,朝政昏亂,外寇侵略勢力猖獗,捻軍起義,土匪趁機而起。為保民護莊,全莊出資投工修圍牆,於同治七年(1868年)修砌而成。

北圍子牆將東村、北村圍圈於內,有12個出口,皆用料石砌成。門額鑲有石刻的大型圍子門4個,其中以“太平門”最宏偉。“太平門”位於玄帝閣南,門額“太平”二字為正楷字體,雄渾有力,人們又稱之為太平閣。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該門做工精細,氣勢宏偉,雄峙於中心橋之東,成為莊內一道靚麗的風景,是“四平門”中僅存的閣門。從太平閣起,至東溝巷頂端梢門為南段圍子牆,石堰之上壘土坯,均高6米以上,土堰最深處10米以上,為天然屏障。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清同治七年,“太平閣”建成後,“玄帝閣”即被圈於圍牆之內,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甕城。不但利於更好的防守村莊,而且這裡也成了齊魯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關口。可以想象,古時人們從齊國去魯國,這裡是必經之路,當年這裡是何等的繁華?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如今站在玄帝閣二樓上,可以遠眺錦屏山,近觀鉅野河,甕城更是一覽無餘。多年來,人們趕集、上山幹農活,來回必經甕城。特別是逢集日,從甕城過往的人川流不息。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近兩年,村裡在文祖街道辦事處支持下,對甕城進行了改造,將兩閣之間東西兩側的危房拆除,進行了綠化和鄉村記憶工程提升,擴大了甕城面積,使甕城面貌煥然一新。

齊魯古道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甕城”

改造後的甕城成為三德範最靚麗的景觀。現在來這裡參觀遊覽的人們絡繹不絕,尤其是週末或逢集日,這裡更是非常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