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城市的別稱是怎樣的?有何歷史淵源?

Cloudynight


南昌是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贛江畔的江南三大名之首滕王閣,因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名揚天下。


琪美家居裝飾畫魏泳波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重慶少年談古論今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鹹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000.3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01%。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9.86億元。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

國際化大都市


華山劍客


  我身在北京豐臺區,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別稱有太多了,下面做個整理,如果有不對的請留言評論,我加以糾正!

  1.京城

  2.首都

  3. 薊縣(北京的前身,周)

  幽州(兩漢,晉)

  燕京(始見於唐朝)

  春明(出自唐朝,見清朝人孫承澤著作《春明夢餘錄》)

  京城(始見於唐朝,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北京立都後多少人都這麼叫)

  南京(遼)

  燕山(北宋收南京後命名之)

  中都(金,攻佔建都燕山後)

  大都(金滅,元)

  汗八里(蒙古人對北京的稱呼)

  北平(明洪武,朱元璋滅元后,後又見於民國)

  北京(明永樂元年)

  另外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在不同朝代也均泛指北京,在此不算在內 由此可見至少12個


體娛推


濟南又稱泉城,擁有“七十二名泉”,其中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濟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龍山文化時期4000-5000年前--最早發現龍山文化之地,濟南城子崖遺址。舜耕歷山,就是現在的千佛山,濟南四大名勝之一。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複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複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複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複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草樹巷陌


我現在所在的城市叫“周村”,你可以為是農村,是地地道道的城市,而且是歷史名城,是乾隆爺御賜的“天下第一村”。美譽就多了,如:絲綢之鄉、旱碼頭、金周村等等。

周村,古時稱“於陵”。 於,象形字,簡化成“於”,這是個多音字;我們多知道它讀“yū”,如:於是,在於;但稱“於陵”時,就讀作wū,本義烏鴉群。 遠古至今,烏鴉都是常見的飛禽,羽毛純黑,俗稱烏鴉或老鴰,它們喜歡成群活動,有時候還要高聲歡叫。遠古人認為烏鴉是吉祥鳥,太陽裡都住著烏鴉(金烏)。烏鴉反哺,是人們對烏鴉的讚美。只是到了唐代後期,烏鴉才被當成不祥之物。

於陵城的南邊有一座山叫作鳳凰山,這個山有五個山峰,據說很像鳳凰的樣子,那麼以烏鳥為圖騰的於人,當然就把它當作神山了,因為它酷似傳說中的三足烏,所以他們就定居在這個地方,最先用於這個符號記錄下喜歡群居的烏鴉,並以此為自己的圖騰標識。後來就發展成為侯國了,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一帶。據文獻記載,他們至少在堯時代就建立了方國,稱於國。因居住於山東長白山區的高平之地,又叫於陵國,其都城遺址在今之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

於陵國曆經堯舜禹及夏朝,到商朝時被滅,改名逄(páng)伯陵。關於這個名稱,是有關逢醜父的。濟南城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很尖的山,過去叫做“華不注 ”,現在簡稱華山,也叫“鞍山”。 公元前589年,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個著名的戰役,就是齊國和晉國的“鞍之戰”,齊國被打敗了。逢醜父很機智 ,他打扮成齊頃公的樣子,坐在齊頃公的馬車上把敵人引開了,讓齊頃公躲在水溝裡後來跑了。這個逢醜父後來被這個晉國的大將郄克捉住了,本想殺他,晉王說他是為保護主人當了我們的俘虜 ,我殺了他以後不吉利, 所以就把逢醜父給放回來了。齊頃公非常感謝逢醜父的救命之恩,就給他封城了,就封在於陵城這個地方。於陵城因為封給了逢醜父,有一段時間呢又稱作逢陵,好長一段時間呢逢陵和於陵兩個名字並稱。

戰國時期,成為齊國的地方,叫於陵邑。齊國都城臨淄距離周村不足40公里,強盛的齊國“冠帶衣履天下”,於陵邑就是桑蠶絲綢產地。西漢置於陵縣,這裡成為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王莽時期,曾改名於陸縣,很快便廢掉。晉改於陵縣為烏陵縣,很快也廢掉。南北朝時期,於陵縣改為武強縣,從此,於陵這個地名徹底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文史探微


唐山曹妃甸!

曹妃甸這個小島本無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徵東,得勝還朝。唐王下令船隻沿海岸淺水而行,盡情玩樂。

隨軍東征的有個妃子叫曹嫻,姿容秀麗,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會吟詩作畫。她見唐王幾年鞍馬勞頓,今又要度海西歸,就百般體貼唐王。離開高麗後,一路上伴著唐王賦詩、對弈,早晚侍侯,唐工非常寵幸她。由於曹妃體質虛弱,船行至曹妃甸海域,竟身染重病。經隨軍太醫調治,仍嘔吐不止。船行經這個小島唐王命龍舟攏岸,扶曹妃上島治療。曹妃病情日趨嚴重,後竟死在島上,李世民痛失愛妃,遂下旨在島上建三層大甸,塑曹妃像,賜名曹妃殿。從此,漁民海客四時香火不斷,小島得名曹妃甸。





華嚴


我居住在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市,陝西省西安市地處關中平原,歷史悠久,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並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西安與羅馬、雅典、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火車站

西周時期稱為【灃鎬】

灃京:由西周,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方向建立的都城。是宗教、文化中心,

鎬京:由西周,周武王在今西安灃水東岸建立的都城。是政治中心。

灃鎬:是灃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都城灃鎬,成為了西安第一個都城。

西漢漢高祖劉邦時期稱為【京兆尹】

劉邦統一天下後,在今西安城西北方向,建城立都城,命名為"長安城",至今還保存有漢長安城遺址。並且把長安城所在地區的名字更換,改為京兆。取意為"京畿重地",何為京畿重地:是指都城及其附近地區。

京兆尹的尹是一個行政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市。

漢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新朝王莽時期稱為【京兆尹】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把長安城改名常安城

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稱為【京兆尹】

劉邦第九世孫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定都洛陽,把常安城又改為長安城

漢長安城遺址

西晉至後秦時期稱為【京兆郡】

尹和郡相當於現在的市,只是時期命名不同。

西魏至北周時期稱為【京兆尹】

京兆郡改為京兆尹

隋朝時期稱為【京兆郡】

隋文帝楊篡權堅稱帝后,最初定都漢長安城,因漢長安城經過常年戰亂,年久失修已經破敗不堪,不滿足楊堅的願景,在今西安龍首塬以南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興城

京兆尹改為京兆郡。

大興城平面示意圖

唐朝時期稱為【雍州】【京兆府】【西京】【中京】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大興城改為長安城

京兆在唐朝時期先後被改名如下。

武德元年改名雍州、開元元年改名京兆府、天寶元年改名西京、至德二載改名中京、上元二年改名西京

唐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後梁時期稱為【大安府】

西京又改名為大安府

後唐時期稱為【京兆府】

大安府改名為京兆府

宋朝時期稱為【陝西路】【永興軍路】

先改名為陝西路,後又改為永興軍路

金代時期稱為【京兆府路】

永興軍路改為京兆府路

元朝時期稱為【安西路】【奉元路】

安西王忙哥鎮守京兆府,並改名

安西路

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覆滅,安西路改名奉元路

明朝時期稱為【西安府】

明朝大將徐達在洪武二年攻克奉元路,奉元路又改名西安府

西安明代城牆平面示意圖

清代時期稱為【西安府】

清朝沒有改變命名

中華民國時期稱【西安市】【西京】

民國16年(1927年)設立西安市

民國21年(1932年)西安成為陪都,成立了西京籌備委員會,但西京市政府始終沒有成立。

民國33年(1944年)西安市市政府成立。

隨後西安一名延用至今。

長安城、大興城等其他都城只是政治中心,這些都城類似於現在的紫禁城。可以理解為:今西安市(古京兆尹)轄區有未央區(古長安城)、新城區(大興城)、長安區(古灃鎬)等區縣。


西安明代鐘樓

西安隨代城門——永寧門


傳說歷史


小編的故鄉是在山西省臨汾市,大概1300多平方公里,有堯都之稱。

下面小編給大家說一下臨汾的歷史文化:

1.丁村文化

大約10萬年前,臨汾就有丁村人在繁衍生息了。1954年在臨汾市襄汾縣丁村一帶發現的十幾歲孩童的牙齒也證明了丁村文化確實是存在的。

2.棗園文化遺址

1991年在棗園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這片遺址上有少量陶器還有穀物,還有收割莊稼用的石刀。棗園遺址是山西出土最早的石器時代文明遺址。

3.堯舜建國

臨汾市堯都區堯陵。並且從當時在堯陵出土的各類文物也證明了當時的堯舜文化的中心就是在臨汾市。

4.叔虞封唐

商周時期,翼城附近有一古國名叫唐國,稱為古唐國。

5.晉文公稱霸

晉文公重耳流亡多年,在秦軍的幫主在在曲沃繼位,史稱晉文公,開啟了晉國稱霸的序幕。

6.平陽封侯

秦漢時期,平陽縣曾經是魏王豹的國都,後來劉邦派遣韓信平定了魏王豹叛亂。

以上就是山西省臨汾市的歷史淵源文化了,其實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這也是每個城市的特點吧。


小空話歷史


我所在的城市古稱琅琊。

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

周朝時期分數齊,魯兩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魯國更是孔子的國家。

可是作為做為“王”姓一員的我,更為生在這個地方而有些小驕傲。

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國是司馬睿的潛邸。司馬睿則是東晉的第一個皇帝,而助司馬睿成就帝業的則是琅琊王氏的王導。從此,東晉是形成了長達百年的“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後此域內的蘭陵蕭氏南渡,後建立齊梁兩代王朝。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形容王,謝兩家族的由盛及衰的詩句。

雖說東晉末年琅琊王氏走向衰落,但其威望與成就一直延續至唐末五代,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是歷朝歷代的第一望族,就連唐朝建國之初,李姓皇帝想方設法像名門望族靠攏,也只是認了老子當了祖宗,僅僅靠了隴西李氏一族。而隴西李氏在名望地位又差了琅琊王氏一大截。即使那是王氏家族已經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