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新增20萬個公共停車泊位 我省出臺七大舉措有效緩解城市“停車難”

昨日,記者從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我省出臺《全省城市公共停車設施提質增量補短板專項行動方案》,將採取七項舉措有效緩解城市“停車難”。

兩年新(擴)建公共泊位20萬個

《行動方案》確定,2020-2021年,江西在全省城市實施公共停車設施提質增量補短板專項行動,力爭用兩年時間,全省新(擴)建公共停車泊位20萬個、改造臨時停車泊位4.8萬個、增劃路內停車泊位7.3萬個、開放公共機構停車泊位7.2萬個,城市停車難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統籌佈局停車設施。各地按照屬地原則,全面摸清城市現有停車設施、車輛等基本情況,建立健全數據庫,修訂完善專項規劃。依據城市空間佈局,深入研究城市不同功能區域特別是老城區特點,積極挖掘可利用土地、地下空間等資源,統籌佈局公共停車設施,並充分考慮城市發展速度,適當預留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空間。

鼓勵住宅小區建設立體停車設施

新建一批停車設施。在中心城區的商業辦公區、公共交通場站、學校、醫院、農貿市場、老城區人員密集的生活區、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等附近,深入挖掘可利用土地、地下空間等資源,充分利用綠地地下、學校地下、城市邊角用地等新建路外公共停車場。鼓勵利用住宅小區、辦公樓邊角地塊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鼓勵利用樹蔭下空間增設泊位。在新城區,要按照規劃和停車設施建設標準要求,優先安排停車設施建設用地,新建配建停車設施。大力推廣垂直升降塔庫、地下井筒式、地下巷道堆垛、地下平面移動等節約用地新技術、新模式。

改造一批停車設施。因城施策制定停車設施改造方案,城市更新改造拆遷騰空的近期閒置地塊,應優先改造成臨時停車場;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老舊小區改造中拆違拆臨釋放的空間,要優先用於公共停車設施(泊位)建設;鼓勵將具備改造條件的既有人防工程,逐步改造為公共停車設施,充分發揮人防工程的平戰結合效益;鼓勵現有停車設施開展“平改立”改造,增加停車泊位。

住宅小區周圍研究設置限時停車

路劃一批停車泊位。在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暢通等前提下,在既有停車設施難以滿足停車需求的區域,按照一路一策、一位一研的要求,測算停車需求和路內泊位停放週轉率,科學施劃一定數量的路內停車泊位,合理利用道路資源。在住宅小區周圍的次幹道、支路及其較寬的人行道,以及城市支路,研究設置限時停車、夜間停車等分時段臨時佔用道路的機動車泊位。

開放一批既有設施。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各類社團組織等公共機構內部停車設施向社會開放。各地要制定開放措施,強力推動中心城區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內部停車設施錯時向社會開放,2021年底前,錯時開放比例不得低於30%。鼓勵統籌企業單位、居住小區、個人停車設施,由專業停車企業統一經營,探索錯時開放、有償使用、收益分享的經營模式,有效增加城市停車設施供給,提高停車設施使用效率。

逐步實現停車信息查詢

推動停車產業發展。鼓勵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多渠道建設、市場化經營的停車場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路內泊位和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實行特許經營,各類配建停車場委託停車管理企業進行專業化管理,促進停車場企業化、專業化經營。鼓勵支持培育實力強、信譽好的專業停車企業,統籌投資、建設、運營公共停車資源。強化對運營商、投資商的監管,規範停車設施投資、建設、運營及管理活動。

規範停車服務管理。加大物聯網、人工智能、車路協同、無感支付等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逐步實現停車信息查詢、停車位預定、停車泊位誘導、停車便捷收費等功能,提高停車設施效率。加大“殭屍車”等城市廢棄車輛的排查清理工作力度。完善差別化收費政策,進一步發揮價格槓桿對供需的調節作用,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對於經營者自主定價的公共停車設施,進一步加強市場價格監管。

(王紀洪 南昌晚報·愛南昌客戶端記者 吳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