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閩臺吳姓源流


吳氏源流

吳姓起源於泰伯、仲雍兄弟。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三子,泰伯居長、仲雍居次、季歷為三,季歷子昌,聰穎有德,時值殷商衰微,古公亶父因言:“我世當有者,其在昌乎?”有意傳位給昌。但昌父季歷居三,有違當時傳統嫡長繼位,兄弟便結伴出走,輾轉來到長江三角洲三吳一帶的遊牧狩獵民族荊蠻地區,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泰伯,都城梅里,即今江蘇無錫市,市裡梅村鄉由此而來。由於泰伯、仲雍兄弟出逃,季歷因得繼位,即西伯文王。文王子武王克殷建國。泰伯卒,無後,弟仲雍立。仲雍生子季簡、居高。季簡生子淑夏、淑達。淑夏生子周章、虞仲(虞姓始祖)。

周武王正式封周章為吳國之君。後世子孫遂以國為吳姓,尊泰伯為吳姓開氏始祖,仲雍為吳姓傳代始祖。《論語·泰伯第八》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今江蘇無錫鴻山仍存泰伯墓和泰伯廟,廟堂門聯曰:“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仲雍墓在今江蘇常熟市虞山上,兩側對聯曰:“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泰伯墓 攝影:吳少軍


仲雍19世孫季札,為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吳姓“延陵郡望”由此而來。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季札後裔吳仁祿,河南光州固始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卒於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文宗開成三年(838年)進士,官國子博士,累遷戶部尚書,居官清正廉明。由於朝政腐敗,戰事頻繁,賦役苛重,民不聊生,以“恥再受亂朝爵命”,告老還鄉,旋即攜帶眷屬,千里跋涉,定居今福建省惠安縣東橋鎮(原東嶺鎮析出)大吳村之址,繁衍至今已40多代,為閩南望族,該村吳氏開閩祖祠內石柱鐫聯曰:“名不列十國春秋,身是開成唐進士;恥再受亂朝爵命,官終戶部大司徒”又有“避亂去光州自他有耀,啟居應魁宿在地成形”。祖祠年久失修近由旅臺宗親吳雪山首捐人民幣20萬元,帶動海內外宗親慷慨捐資,今拆除翻蓋,規模宏偉。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位於福建惠安縣東橋鎮大吳的開閩吳氏祖祠

開閩吳仁祿墓在惠安縣螺陽鎮盤龍山閩粵古道西側,穴稱“鳳凰展翼”。該墓是1987年發現,當地農民在田埂水塢上發現破碎墓碑石多塊,經拼合可讀出如下文字:上端兩側“開閩”,中間“唐賜進土戶部大司徒仁祿吳公封塋”,左右為“夫人朱氏”、“夫人黃氏”。省內和港澳各地報紙紛紛報導這一消息,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以及各地吳仁祿子孫,紛紛專程前來祭掃,尋根謁祖。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旅居臺灣的族親吳修齊、尊賢、俊傑三兄弟,菲律賓讓德吳氏宗親總會,新加坡吳銘金,印尼僑領吳海濱等,慷慨解囊,帶動各地宗親踴躍捐資,該墓於1988年夏動工修復,1991年秋竣工。

吳仁祿後裔今已數百萬人,播遷福建各縣、江西、浙江、廣東、遼寧和臺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

吳姓渡臺

早在元初,吳姓就開始向臺灣等地播遷。今居臺灣吳姓有延陵、渤海、黃龍等衍派。《黃龍族吳氏族譜》前言有仁祿10世孫“禮孫公,於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擇居武榮洲原南安下山村(今泉州新門外岐山村),為黃龍一世祖,其兄弟五位迪郎、禮孫、先舉、應齋、應祖,子孫繁衍,播居黃龍江濱一帶,歷來有‘黃龍十三鄉’之稱,後又譽為‘黃龍族’。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延陵吳氏通譜


重修延陵吳氏開閩始祖仁祿公陵墓碑記》亦云:“八世崗公(稚山)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次子十一郎公博覽群書,克成父志,移居武榮(南安下山庵後,傳子五。次子禮孫公開黃龍族,三子先舉公開宗磁灶族,五子應祖公衍支晉江象畔今劃歸石獅市錦裡)。”後裔播遷臺灣和海外很多。兩岸黃龍族世代字輩有:“繼維文章家,幫言昌永錫。祚允祖德綿,長垂萬世光。”兩岸磁灶族字輩有:“公侯伯子卿,平治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福建晉江磁灶梅溪吳氏


惠安縣洛陽鎮洛安村吳姓為延陵派,族人居臺、居菲很多,該村吳氏宗祠建於明萬曆年間,南臨洛陽江,面闊進深各三間,上世紀90年代,吳敏繼等聯繫旅臺、旅菲、印尼宗親,協力捐資修葺一新,祠內牌匾七方,對研究古代宗祠文化具有較高價值。大門和廳聯有:“魯論稱三讓德,史記第一世家”。“百年丕振延陵緒,三讓猶存泰伯心”。“名宦鄉賢裔,忠臣孝子家”。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福建惠安洛陽吳氏宗祠 攝影:吳少軍


《吳氏家譜》載:北宋初年狀元吳倫,其4世孫吳吉甫又中進士,任廣東博縣知縣。傳至吳綱,遷居福建永定,家族日趨興旺。吳綱13世孫吳聖昌,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攜妻帶子,東渡臺灣,定居桃園。其子吳春叔在臺灣中秀才。春叔子八,其一鴻麟為桃園縣長,鴻麟子吳伯雄曾任臺北市長等職,伯雄堂弟吳連豐為著名企業家。

臺灣彰化吳德功,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民國13年1924年卒),曾主修彰化縣誌,急公好義,名重一方。光緒二十年(1894)年編纂《磺溪吳氏家譜》,譜載:宋抗金名將吳玠,後裔散居河南固始及福建的興化、泉州、漳州。至吳德功的先人,於乾隆初期自同安招賢裡大安鄉渡海居臺灣彰化域東門外。

臺灣諺雲:“南吳風,北吳沙”,說的是清代臺灣南北開發的兩位先驅者。吳鳳,福建平和縣烏石村(今大溪鄉壺嗣村)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5歲隨父母入臺,居諸羅縣,後學醫,常隨父親到阿里山各地為山胞醫病,交易山貨,熟悉山胞風情和方言,24歲任阿里山理香通事,辦事公正,維護山胞利益,受到山胞尊敬和擁護。當時山胞有“粟祭”惡習,每年秋收後要下山捕殺一位漢人,用這顆人頭祭神,在吳鳳勸導下改用牛頭。可是,三年後山區發生瘟疫,山胞死亡很多,於是他們又要恢復人頭祭。

吳鳳勸阻不成,又不忍漢族同胞受殘,遂對山胞說:“天神指示明天中午,山下有穿戴紅衣紅帽者經過,即神所要的人頭。這是最後一次,今後若再殺人,必受天神懲罰。”次日中午,果有紅衣紅帽的人走過,山胞射殺後才發現死者竟是他們尊敬的通事吳鳳。山胞悲傷痛哭,立“戒石”昭示禁絕人頭祭,並建“阿里山忠王廟”,奉吳鳳為神,所在地命名“吳鳳鄉”

吳沙,福建漳浦人,雍正九年(1731年)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帶妻及弟侄移民臺灣。先經商,後招募漳、泉、湘旅臺遊民入墾噶瑪蘭今宜蘭),時當地流行瘟疫,吳沙出方施藥,救治山胞,取得山胞信任,奉為活神,順利擴墾數十公里。吳沙歿後,其侄吳化接管家業。嘉慶七年(1802年吸收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等地移民,開拓大片荒地。據《吳氏家譜》載:吳沙後裔現已傳至第9代,達300多人。

泉州塗門街吳氏大宗祠,於光緒年間由吳龍徵府第改建。吳龍徵,明萬曆癸未(1583)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侍讀、御史,剛直不阿,有政聲。其第9代孫吳朝銓獻府建作宗祠,府第有四進,前三進兩天井兩廊改建祠堂,可容納三千人祭祀。改建期間,適晉江錢頭吳魯(字肅堂)中光緒庚寅(1890)年恩科狀元,大會族親,撰書碑記。泉州市各縣均有吳龍徵、吳魯後裔。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姓氏譜牒|閩臺吳姓源流——鄭金洪


自清代乾隆起,有不少吳氏族人渡臺創業。《東石玉塘吳氏三房家譜》、《晉江磁灶梅溪吳氏族譜》、《溫陵晉邑古西吳氏疊軒派下分支譜》等,均有其先人渡臺立業的記載。


漳州吳氏始祖吳浯漾,子三:則賢、則惠、則茂。則賢后裔均代,於元末明初自海澄東園鄉倉裡肇基漳浦前湖鎮後江村。子五,分五房,第五房裔孫清代遷臺灣,在諸羅(今嘉義)噶瑪蘭(今宜蘭)、雞籠(今基隆)等地,繁衍生息,每年春秋都派人回漳祭祖,捐資修繕祖祠,購置祭田。村裡吳氏祠堂庭院豎立兩方石碑,一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立《吳仕光祭田碑》,一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孝子重修祖祠碑》,都記載了第五房移臺後裔回鄉祭祖、購置祭田的事。


來源丨《尋根》2006年4期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記憶!感謝關注惠安文獻館!在時光流逝中,一起來留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