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田間果樹長勢喜人,塘裡魚兒歡騰雀躍,村莊園林裡鳥兒鬧春來,環村路建設熱火朝天,踏進浦北縣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一派萬物復甦的景象映入眼簾。“村口落葉太多啦,大傢伙一起過來幫清理清理。”新田村民微信群裡村民小組長溫秀任的信息發出不久,在家門口嘮嗑的大叔大嬸們都自覺地拿起掃帚到村口打掃被雨打落的枯枝散葉。“大家的觀念都改變了,以前村裡即使髒亂,村民也不理不睬,自從搞了鄉村風貌提升和鄉村治理後,大家的眼裡已經容不進一丁點垃圾的存在。現在,大傢伙都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村莊而自豪。”溫秀任樂呵呵地說道。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自龍門鎮黨委、政府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來,新田村堅持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以實施陣地規範化、管理民主化、德治風尚化、產業規模化、環境宜居化等“五化”為抓手,以打造“五好”為目標,形成了“五治”聯動融合的良好局面,成為龍門人心中“最羨慕的村屯”。

民主議事聚人心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曾經的新田村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自然村,它的崛起得益於龍門鎮“一帶兩路”示範片區的打造,黨委、政府全力支持,新田村民積極配合,黨群合力,共同打造鄉村治理同心圓。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為充分激發村民自治能力,新田村結合實際,以新田村黨支部為核心,組建民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辦站、村民理事會、監督委員會,探索實行“一站兩會”民主議事新模式,將黨員群眾凝聚起來、擰成一股繩,不斷推動新田村鄉村治理規範化。在新田村黨支部的領導和村民理事會的組織下,全村56戶村民共同商議討論了村莊規劃、項目實施、經濟發展、矛盾糾紛、移風易俗等一系列事項,制定了真正符合新田村實際和村民意願的村規民約,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咱村後背不是有片集體竹山嘛,那兒的景色秀美,山腳下怪石嶙峋,我有個朋友在北京開大公司,可以聯繫他過來開發。”村民溫秀通在村莊規劃議事會上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會後,新田村立即成立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臨時小組,齊力將竹山周邊清理平整,堅持不懈多方聯繫投資者考察參觀,終於定下了“心甜·竹園養生體驗示範基地”的建設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為3.33公頃,建成後將為村集體帶來可觀的分紅收入。

黨員帶頭作表率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面對舊房拆除任務重和村民猶豫不前的情況,新田村全體黨員主動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第一時間帶頭將自家的10間危舊房拆除,並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中來,累計清理溝渠600多米,拆除廢棄建築50多處1000多㎡,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田村黨支部還通過設立政策宣傳、三清三拆、糾紛調處、倡樹新風等崗位,推動形成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面對紅白喜事簡辦執行意願不強的情況,黨員溫文曄在孫兒滿月宴時帶頭遵守宴席簡辦的規定,並將酒席菜單和桌數主動公佈到村民微信群裡,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他們家條件那麼好,每桌酒席都不超過100元,我們也不要盲目攀比,給自己添堵了。”隨著越來越多的黨員和群眾簡辦宴席,村民對紅白喜事簡辦的顧慮漸漸消除了,在疫情期間更是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的管理工作要求,做到了紅事不辦、白事簡辦,樹立了一派新風正氣。

  面對村民們日益增長的文娛活動需求,新田村黨支部聯合村民理事會籌資建設籃球場、舞臺、休閒公園等設施,支部書記溫秀善還組織成立籃球隊、健身隊,每天晚上組織村民開展籃球比賽、跳舞、健身等各類活動,形成了一股健康向上、熱愛鍛鍊的良好風氣。

聯合發力共富裕

龍門鎮學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鄉村 甜了生活

  走進新田村的黃皮果樹基地,新水田園種養專業合作社成員正在指導農戶施肥。“合作社主要負責指導和監管,幫助村民管理黃皮果樹,提高成活率和掛果率,確保大家的努力開花結果。”據合作社負責人溫秀偵介紹,在黨支部和村民理事會的幫助下,他們去年流轉閒置土地1.67公頃打造大型養魚基地,今年又擴大規模種植黃皮果樹5.67公頃,這兩項收入將徹底帶動全村56戶人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我們家的這0.13公頃田,常年被水淹沒,只能種植晚稻,收成還不好,光靠種田,吃飯都成問題。”眼看著周圍3戶人家都不種田了,農戶韋瑞軍也犯了愁。新田村民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辦站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充分運用“一站兩會”議事機制,研究決定動員這4戶農戶將荒廢的0.4公頃土地用於種植荷花,既能美化村莊,又能提高經濟效益。“我們都希望通過大家,讓新田村重新迴歸詩歌裡描述的美麗景象。”村民溫秀通將1萬元捐款交到村民理事會時充滿希冀地說道。自推行鄉村治理體系以來,新田村村民自發組織捐款累計超過10萬元,全部用於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等公共事業。(王思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