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奏響人才三部曲,打造發展新引擎

會寧縣聚焦建成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旅遊文化城市三大主題,堅持把建強人才隊伍作為加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在“引、育、用”上做文章,建立完善引育使用機制,創設各類發展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打造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硬、留得住的人才隊伍。

多元化引才,打造人才富地。圍繞“總量增長、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建設目標,定期統計全縣各行業部門緊缺人才崗位需求,發佈全縣人才需求信息,突出事業招才、崗位聘才、產業聚才,積極引導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掛兼職擔任顧問和其他柔性方式,引導各類人才向紅色旅遊、金色教育、綠色產業“三大優勢支撐”產業聚集。堅持把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為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增強行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通過多方努力,先後建立朱蓓薇院士、任繼周院士、徐濱士院士3家院士工作站和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白銀市第三人民醫院分中心;近年來,通過公開招錄、簽約引進、進企業服務等形式,引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鄉鎮衛生人才、文化旅遊人才等各類人才3151人。持續實施“百名免費師範生”引進行動和“百名領軍醫師”引進培養行動,引進免費師範生3名、碩士研究生55名、省部共建院校本科生176名,會寧一二中與12名在讀免費師範生與簽訂了培養協議。引進2名醫學類碩士研究生,招聘10名特崗全科醫生、農村免費醫學訂單定向生19名。

差異化育才,築牢人才堡壘。

以黨政幹部培育為關鍵,縣委組織部制定《縣一級教育培訓計劃》,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和業務能力建設,採取選派參訓、集中培訓、掛職交流、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培養造就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藉助中投公司、天津市和平區開展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風,中投公司培訓44名黨政幹部,和平區培訓黨政人才140名,每年派出5名幹部到和平區掛職鍛鍊。以專技人員培育為重點,由縣人社局制定《會寧縣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規劃》,圍繞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依託網絡平臺對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在線教育培訓,按類加大專技人才、技術骨幹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培訓力度,縣人社局引入技術崗位“專技天下網”、教育“國培”項目計劃、衛健“好醫生”網站等遠程培訓計劃,每年實現專技人員培訓全覆蓋。以實施萬名人才扶貧行動為契機,整合縣級培訓資源,將鄉土人才培訓納入整體人才培育長期規劃,運用遠程教育平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等渠道,針對不同群體實施多元型、差異化、訂單式培訓,採取“點對點”指導、“面對面”幫扶,連續3年,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100多場次,培訓各類鄉土人才7000多人次,全面提升鄉土人才科學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通鄉土人才成長“快車道”。

合理化用才,激發人才活力。堅持把加強實踐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主要途徑和識別評價其擔當精神的重要依據,注重在基層一線、急難險重崗位、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中發現、培養和鍛鍊幹部,為幹部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出臺《會寧縣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會寧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不斷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激勵、保障機制,建立以職稱評審、績效考評、崗位聘用、年度考核為核心制度的多層次、重實績的考核體系,充分調動了專業技術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截至目前,全縣專業技術人才中取得正高級職稱25人、副高級職稱2080人、中級職稱3939人。不斷優化鄉土人才發展政策、服務和社會環境,鼓勵引導優秀鄉土人才充分利用技術、管理、信息等方面特長優勢,依託地域特色產業,領辦行業協會和農業合作社,抱團發揮作用,開闢群眾增收致富“綠色通道”;創新扶持激勵機制,注重從生產能手、民間藝人中發現優秀鄉土人才,按一定比例評選表彰,讓他們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受獎勵、社會上有地位。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及農村實用人才的職稱評審。截至目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中獲農民技師中級職務任職資格10人,評審工程師類50人、農藝師類3人、畜牧師類3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