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CloudIDE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王亞偉,華為雲DevCloud研發技術總監。他王亞偉將一杯咖啡,推到老同學面前。"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華為的企業文化,王亞偉深得此精髓。"開發者並不在乎從松江到張江,但他們時刻想著什麼時候'內環'通車。"或許,這只是大咖之間才能聽懂的對話。畢業之後,老同學一直在研究ARM架構,他所說的 "內環"與交通無關,但與距離有關。而這正是王亞偉此行的目的,華為雲CloudIDE的研發此時已經啟動。

沒有任何差別,甚至…

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Cloud)期間,王亞偉面向全球開發者介紹了CloudIDE。作為華為雲DevCloud開發平臺的核心組件之一,CloudIDE一改此前桌面IDE臃腫笨重的形象,也一改此前磨蹭拖沓的形象。當然,還有"交通"問題,CloudIDE打通了編程的開發態和運行態,即開篇所說的"內環"通車,x86平臺和鯤鵬平臺之間將不再有"異地戀"的相思之苦。


華為雲CloudIDE|一杯咖啡釋放開發者能量

"鯤鵬920非常強大,完全感受不到與x86系統的任何差別,甚至在某些場景中表現得更好。"在王亞偉的印象中,ARM多年來一直蜷縮在智能移動終端、物聯網終端,或者樹莓派(RPi)等單片機電腦中,業內並沒有將其應用於服務器的先例。

最早接觸鯤鵬920時此時,王亞偉和他的團隊正好在做進行CloudIDE的原型研發,並第一次將CloudIDE內核部署在基於鯤鵬920的服務器上時中,。當然,這也使王亞偉才真正真正瞭解到鯤鵬920的實力。

事實上,CloudIDE背後有一些很複雜的語言服務,針對於Java、Python和C++等語言服務,語言服務需要對全量代碼進行解析,更這需要很強大的算力來支持。而這一次部署也徹底打消了王亞偉此前對ARM的疑慮,用王亞偉的話來描述:"但僅僅一個小時,團隊就擦掉了所有問號。"


身為華為雲DevCloud研發技術總監,王亞偉此前曾就職於英特爾、微軟等公司。他回憶華為雲DevCloud研發團隊第一次將CloudIDE原型系統部署在基於鯤鵬920處理器的服務器上時是一年前,不經意間,王亞偉又透露了兩個信息,而將這兩個信息捏合在一起,即可還原當時的研發進度,CloudIDE系統幾乎與鯤鵬處理器同時起步。或者說,鯤鵬處理器幾乎與鯤鵬開發者生態同時起步,從一開始,鯤鵬就是一個極為龐大、極具顛覆性的構想。


不可拒絕的IDE之輕

確實,華為雲CloudIDE就是為了鯤鵬生態而生。但在此之前,可先回顧開發者工具的演進歷史。通常認為,IDE(集成開發環境)的前身是代碼編輯器。可如此比喻,就如"關老爺"手中的"青龍偃月刀",代碼編輯器就是程序員安身立命的武器。

而此後出現的桌面IDE,雖並未取代代碼編輯器,但提供了更強大的代碼理解和代碼調試能力。2015年,微軟推出Visual Studio Code,這可稱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其幾乎兼容了代碼編輯器和桌面IDE的能力。

當然,此時的IDE並也沒有擺脫臃腫笨重的形象。桌面IDE的前臺與後臺緊耦合,對電腦配置有極高的要求。稍加留意,如果您發現身邊有人在使用七八公斤的17寸筆記本,他不是專業遊戲玩家,就多半是資深軟件開發工程師。

言歸正傳。重量級的華為雲CloudIDE卻是一款"輕量級WebIDE",不僅具備Visual Studio Code的能力,更可為開發者提供在線編程體驗,開發者甚至不用在本地安裝任何程序,只需打開瀏覽器即可進行編碼和調試。或者說,CloudIDE的原理類似於虛擬桌面,其將編碼環境與IDE環境進行解耦,甚至藉助一臺智能手機,也能進行編碼調試,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拎包入住"或者"開袋即食"的體驗。


兩點之間 CloudIDE的距離最短

延伸此話題。"輕量級"的華為雲CloudIDE,不只是輕盈,更是輕巧。鯤鵬處理器的基因是ARM架構,但此前基於x86架構的IDE平臺,似乎對ARM並不友好。最為現實的情況是,ARM開發者往往不在進行腦力勞動,而更多的是在進行體力勞動:他們並不是在編程,而是一直在"代碼搬家"的路上,"碼農"的形象用在他們身上尤為貼切。

而最讓這些"碼農"崩潰的場景是:開發者使用基於x86架構的代碼編輯器,之後各顯神通進行"代碼搬家",將程序遷移至基於ARM架構的編譯環境。運行測試過程中如發現BUG,需再將程序回遷至原環境進行修改。如此往復,可能每天最多要"折返跑"百次以上。

以專業語言解釋,此即是上述所說的"內環割裂"。"編碼-編譯-調試-測試-編碼"被稱為開發"內環",此前ARM與x86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一直處於"內環割裂"狀態。按下F5快捷鍵,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卻需要反覆搬家。

當然,上述情景肯定不會在CloudIDE繼續出現,F5快捷鍵恢復了其價值,而且會被迅速磨平。華為雲CloudIDE可在線創建編碼環境,可在瀏覽器中進行編碼和調試,其打通了任督二脈,即打通了編程開發態和運行態。

也就是說,在x86和鯤鵬之間,CloudIDE的距離最短。開發者將不再有"異地戀"的相思之苦。甚至開發者並不會感受到雲端技術架構是x86,還是鯤鵬。因為在華為雲的定義中,開發者關注鯤鵬是一種狀態,開發者無感於鯤鵬的存在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編程,其實只需一杯咖啡的時間

再繼續此話題。"輕量級WebIDE"更大的意義,還體現在"輕快"。其在30秒之內,即可在線創建開發環境,10分鐘之內,即可快速開發部署鯤鵬雲原生應用,而傳統桌面IDE完成上述動作,則需3小時以上。

這就可回到據華為另一位技術大咖,王澤鋒所負責的云云原生領域專家說,。"企業上雲,雲原生已是必然選擇,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高併發的核心業務,遷移至雲原生平臺中。"王澤鋒此前一直在研究邊緣計算、高性能批量計算等不同雲原生場景,而這些積累已經成為CloudIDE"鯤鵬原生"的一部分。

目前,CloudIDE已經將華為雲底層的諸多服務拉通。例如,只需執行一個程序指令,即可將微服務推送至華為雲鏡像服務,此種優化極大地提升了開發效率,或許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可基於"鯤鵬原生"平臺,完成應用程序編寫,而傳統IDE則需逐步進行手工操作。對此,華為云云原生領域專家王澤鋒說:"開發者幾乎可以零等待地獲取鯤鵬原生能力,而對於鯤鵬的所有陌生和誤解,也將在零成本的試用體驗中消除。"


全年免費

如上即是華為雲CloudIDE,輕盈、輕巧、輕快的華為雲CloudIDE。傳統IDE擺脫臃腫笨重的形象,已經成為歷史;x86平臺和鯤鵬平臺之間,也將不再有"異地戀"的相思之苦;甚至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可基於"鯤鵬原生"平臺,完成應用程序編寫。由此,開發者才可以專注於應用本身的成就,專注於代碼本質的快樂。

而最後說一句: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Cloud)期間,華為雲在介紹CloudIDE的同時,還進一步宣佈:2020年,CloudIDE將對所有鯤鵬實例全年免費。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