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鶯飛草長,花滿人間。

這個春天,南京人與花相伴。南京人愛花、賞花、更愛插花。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花之於南京人,有著更多的逸聞趣事,從古至今,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歷史,在一本《拈花意》中娓娓道來。近日,記者聯繫上該作作者南京學者薛冰,他告訴記者,原來拈花入瓶的插花活動,正是從南京開始!原來花藝,還有如此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插花成為玩藝是男人興起的

一千年前,中國人已將插花、點茶、焚香、掛畫並舉為“四藝”。插花又是其中最少條件限制、最富自然意趣的生活藝術,入得宮廷,進得書齋,也安於茅舍,流佈最廣。

古人習稱插花為瓶花、瓶供,是以瓶為概稱,在薛冰看來,“插花所用的容器,當然不必限於瓶,瓷碗、陶缽、銅鼎、竹籃無不可用。”廣義的插花,且包括插在頭上、佩在身上,甚或就持在手中,是名副其實的拈花。插於人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簪花、佩花,在古時也是一種插花的藝術。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簪花仕女圖 局部

中國古時的插花活動,參與者並不分男女老少。“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的,是女娃娃,“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的,是少年郎,“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殘空折枝”,是剩女的吁嗟,“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是壯士的灑脫,“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則是衰翁的感傷。“插花成為一種玩藝,更是男人興起來的,一度且曾是僧人的專長。”薛冰介紹。

那時男人簪花是一種地位與榮耀的象徵。唐朝的簪花習俗更影響到了科舉,探花郎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亦稱“探花使”。到了宋代,簪花這一習俗已經成了普遍現象。無論男女都喜愛簪花,王公貴族都如此推崇簪花,名人雅士、百姓自然跟著效仿。宋代簪花之風極為盛行,從《宋史》上來看,簪花已經成為當時宮廷的一種禮儀。到明清時期,甚至發明出了一種可以以假亂真的通草花,這項技藝至今仍是我國的重要傳統技藝之一。

就連大文豪蘇軾也是極為喜愛簪花這項習俗,寫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的名篇。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作者薛冰

薛冰認為:“簪花之俗歷久不衰,無論貴賤,也不分男女,不計老幼。只有所簪之花,隨著時節而變化,如春季多簪牡丹、芍藥、桃、杏等花,夏季多簪石榴、茉莉、素馨等,秋季多簪菊花、秋葵等,冬季多簪玉梅、雪柳、菩提葉等。這應該作為中國插花傳統中重要的分支。”而正是為了能讓插花較長久地保持鮮豔,六朝時期,以器皿為承載的插花活動,也已顯露端倪。

東方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

然而如今提及插花,更多的人會想起日式插花。“插花於器,如今是一種藝術,花藝,有專門的協會和研究會,有規模宏大的展覽和賽事。日本人更尊之為花道,作為女子教育的必修課,新嫁娘可以不‘洗手做湯羹’,卻不能不亮相插瓶花。日本一些男性公務員,為了減壓而學習插花。”薛冰告訴記者,種種原因讓世界誤以日本花道為東方插花正宗,“其實史有明證,日本插花源出中國。日本花道只是插花的重要支脈之一。”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而追溯這段歷史間,還有一段薛冰偶然間對插花產生興趣的故事。

“1996年6月,我在南京舊書市上,買到一本《家元四十一世專明瓶花之集》(封面簡署《專明瓶花集》),系明治三十年(1897年)家元四十二世池坊專正雕版刷印的‘非賣品’。當時所看中的,只是一部尺幅寬大的版畫集,對於池坊、家元,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說什麼是立花了。書中所收錄的插花作品,多為皇室活動所用,如正月會、萬燈會、七夕會、古稀賀筵會等,以及日本天皇即位或去世時的靈前供花。這位池坊專明歷經文化、文政、天保、弘化、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八朝,主持花道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這些都引發我的好奇,開始留心日本花道方面的書籍。”不久薛冰又買到一種昭和年間由大日本華道學院出版的《初等池坊生花教本》,“書中明確說到日本花道開山鼻祖小野妹子曾作為遣隋使,從中國帶回了佛前供花技藝。也就是說,日本花道其實源於中國。”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而中國的插花足足比日本早了1000年以上,日本花道文獻中,從不諱言日本插花曾受中國的影響。明代張謙德的《瓶花譜》和袁宏道的《瓶史》這兩部著述,堪稱插花史上的經典,它們影響到整個東方插花藝術的發展。

中國最早插花出現在南京

而促使薛冰“紙上談花”,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之後細緻寫下這部系統完備的中國插花史《拈花意》的,則是他所瞭解到的一段記錄在《南史》中的記載。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拈花意》薛冰 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器皿插花活動,發生在南朝宋末年,據《南史》卷四十四《晉安王子懋傳》記載:“晉安王子懋,字雲昌,武帝第七子也,諸子中最為清恬有意,思廉讓,好學。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鬚,當世稱其孝感。”

“對於我來說,這段記載還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就是事件發生的地點,就在我長期生活的南京。”薛冰告訴記者,這段發生在1500多年前的插花記述,就在南京。

南朝齊晉安王蕭子懋,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武帝蕭賾的第七個兒子。因為母親病危,請來僧人行道,將蓮花插入銅罌中,以讓其不凋零。“據《南齊書》卷四十,蕭子懋在延興元年(494年)被害,年二十三歲,其七歲當在南朝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年)。時蕭道成、蕭賾父子已完全掌控朝中大權,正在做取而代之的最後準備,蕭賾任侍中領軍將軍,不久又加督京畿諸軍事,其家宅妻子自然是在都城建康,今天的南京。第二年四月,宋順帝就把帝位禪讓給了蕭道成。”

同樣在南朝齊,已經出現了插放仿製鮮花的情況。事見《南齊書》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世祖不豫,詔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子良啟,進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子良按佛經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

讀城│拈花入瓶,源於1500年前的南京

明 陳洪綬 玩菊圖

“齊武帝蕭賾病危時,召兒子蕭子良進皇宮陪伴,蕭子良讓僧人在窗外誦佛經,蕭賾居然就夢見了優曇缽花。優曇缽花,完整的音譯是優曇缽羅花,簡稱曇花,號稱三千年一開花。成語‘曇花一現’即源出於此。蕭子良便命人按佛經上的描述,用銅製作了這種難得一見的花,插在皇帝御床的四角。這是永明十一年(493年)的事,距前述蕭子懋故事,僅僅十五年,可見插花活動發展之一斑。”薛斌介紹,“器皿插花的早期形態既是佛前供花,其首先流行於‘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建康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