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保安的這幾句話,建議某地街道辦事處學習學習

​沒有人歧視外國人,

所有的外國人在中國,

受到最好的待遇。

中國人到外面去 行嗎,

到外國沒有這個待遇

還要搞特殊化

中國自己的同胞都得自己搬家,

車都不讓進。

你說外國人就得進,

在中國國土上 輪不到你撒野。

這是3月26日,在上海一小區門口,一名自稱外國人的女子要搬家,而按照小區規定,外來車輛禁止入內。據稱,保安跟她解釋,她可以把東西搬到小區門口,保安幫忙照看,然後再搬上車,小區其他居民搬家也都是這樣的。但女子表示不滿。保安怒回:“我們自己小區的人都自己往出搬!沒人歧視外國人,所有外國人在中國受到的都是最好的待遇。在中國的國土上,輪不到你撒野!

規矩和平等,這是社會新聞上最容易也最常出現的一個話題。小區定了規矩外來車輛禁止入內,那麼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的外來車輛就不應該入內,這就是平等。今天因為外國人開了一道口子,那麼這個規矩就不復存在了。

然而,很不幸地,在3月27日,南京一家媒體以“暖心服務”為主題,從正面報道了南京棲霞區仙林街道辦事處精心服務被隔離外籍人士的事蹟,恰恰因為對外國人的超優待遇引發了輿論熱議。

從媒體的報道中,南京的這家街道辦對被隔離老外提供的服務已經遠不止用“精心”二字可以形容,簡直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比如以下這幾種服務:

◆幫老外買麵包,一次只買4片,因為老外愛吃新鮮的不吃隔夜的麵包,工作人員就每天買了送上門。

◆老外愛喝桶裝純淨水,工作人員就一次性幫他買了4大桶,還幫他把水從小區門口扛到房間內。

◆老外愛網上購物,工作人員就天天幫他取快遞,最多的時候一天幫一個老外送過20多次快遞。

◆老外從住所被帶去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一路上開車尾隨還比愛心安撫他,為了不讓老外擔心還專門幫他的寵物狗找了一家旅館安頓好。

小區保安的這幾句話,建議某地街道辦事處學習學習

隨後南京仙林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在該文章引起網絡爭議後的回應是,處於疫情隔離期間的中國居民會享受相應的服務。

劃重點:“相應”的服務,什麼叫相應的服務,是說外國人有一套外國人的服務標準,中國人有一套中國人的服務標準,這樣相應而不同的服務?!

這樣的回應,真的讓人看得很不舒服。不說別的,如果在同樣這段疫情隔離期間,街道辦事處哪怕有一次對自己國人做出過以上每天買新鮮麵包,送20多次快遞,還幫狗找旅館這樣的其中任何哪怕是一件相應的事,你大聲說出來,報道寫出來,新聞登出來,大家也就信了你沒有因人辦事,沒有對著外國人就跪下去的姿態。

顯然這樣的回應是不能讓人滿意,網友們紛紛留言吐槽:


 微博熱評 

1. 真的嗎?我不信。

2. 說好得一視同仁呢。

3. 你們為這個話負責嗎?

4. 給洋大人鞍前馬後你們榮幸麼

5. 如果真是同樣的服務,為什麼不把服務自己人的新聞也拿來報道報道?

6. 在這裡我們要呼籲一下仙林街道以後被隔離的中國居民,隔離期間為了新鮮健康,你們要一天一個金陵大肉包,一碗回味鴨血粉絲湯,一份水西門鹽水鴨,一捆八卦洲新鮮蘆蒿,一盒溧水新鮮草莓,一週一次六合活珠子,一瓶衛崗鮮牛奶,家裡長輩要喝上雨花茶,必要時要在家裡賞梅。

小區保安的這幾句話,建議某地街道辦事處學習學習

小區保安的這幾句話,建議某地街道辦事處學習學習

多一些小區保安敬守職責的報道,少一些某些街道提供的“暖心服務”和某地居委會想出“兩全其美”的招去伺候外國人的新聞。

一次的讓步,外國人領情了,下一次在別的地方,對他還要不要相應的讓步,或是下一次別的外國人來到這個地方,是不是也要做同樣的讓步,這樣的退讓是沒有盡頭的。如果不知趣不領情,在這之後當你按規矩不給特權時,他就會嚷嚷“以前就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不行”。

每一次的插隊,對於排在後面按規矩辦事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次不公平。

按規矩辦事,平等待人,我們不歧視外國人,但也不應該讓一些外國人享有“超國民待遇”,在那段歷史上這可是非常恥辱的一件事。




試想一下,如果在中國的外國人待遇都比中國人自己要好,那麼以後誰還樂意當中國人。


“不輕易下結論,不情緒化做決定,換個角度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