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文:《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3月30日,兩家娛樂公司相繼宣佈從四月一日開始重映張國榮的經典影片,這是這麼多年來,他的影片第一次被重映,人們忽然意識到:原來,馬上又快要到四月一日了。

4月1日這一天具有著雙重意義,對普通人而言,這一天是儘可以整蠱搞怪的愚人節;可對張國榮的影迷而言,這天是故人的忌日。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和其他的364天不同,這是賦予了愚人節第二重意義的人所未曾預料到的。斗轉星移,光影穿梭間,這已經是張國榮去世的第17個年頭了。

張國榮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夠讓無數影迷歌迷在他離開十七年後依然念念不忘?能夠讓每一個盛放他光影的影片成為絕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地看他匆忙的,而又華麗的一生。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少年艱辛,心思敏感

1956年9月12日,香港洋裝店老闆張活海迎來了自己的第10個孩子,他為孩子取名為張發宗,也就是後來改名的張國榮。按理來說,家中幼子,應該盡得父母的寵愛,一路順風順水地長大。但是,張家卻完全不一樣,張國榮的父母沒什麼感情,他自然也沒有得到疼愛,甚至於父親的二姨太都能向他潑尿。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張國榮,內心敏感脆弱,極度缺愛。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由於父親經營的是洋裝店,所以,13歲那年他被父親送到國外學習紡織專業,以便日後關照家中的事業。對於父親的安排,他只能全盤接受,小小年紀呆在異國他鄉,他也是經歷良多,但所有心酸苦楚都只能自己消化。

但誰也未曾料到,變故就在一夕之間。在他上大一的那一年,父親突然患急病去世,家中失去了頂樑柱,瞬間變得凋零無比。他也無法繼續留在英國讀書,不得已只得回到香港重新開始新生活。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機緣巧合,入演藝圈

當張國榮回到家中之後,發現情況遠比他想象中糟糕,哥哥姐姐們連自己的家都顧不了,又怎麼能管得了幼弟呢?無奈之下,他只能幹一些零碎活來賺取錢財補貼家用。他曾經擺過地攤賣小商品,也曾經當過報童……本以為日子會一直艱難地過下去,但在1977年,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機。

那一年,亞視舉辦了亞洲唱歌比賽,他成為其中的一名參賽選手。雖然沒有拿到什麼獎項,但是他卻誤打誤撞地進了娛樂圈。因為喜歡唱歌,他將舞臺想象得非常神聖,他也希望自己的歌聲能夠傳達給每一個人。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但在他用心準備了作品之後,等待的不是鮮花掌聲,而是倒喝彩。且不說他內心多難過,現實就已經差點將他壓垮。由於不受大眾的喜歡,所以,他的第一張專輯銷量十分慘淡,也沒有什麼團隊想繼續打造他成為歌手。

熱愛音樂,為命放棄

無奈之下,他只能轉型。那幾年,張國榮出演了不少影視劇,但大都是一些龍套。可無論再小的角色,他會都認真對待,在這種情況之下,慢慢有人開始注意到他,而他的敬業精神也迎來了業內人員的認可。

在蟄伏了四年之後,於1981年張國榮的事業進入正軌。拍攝的幾部影片都得到了觀眾的喜愛,他也漸漸的被人所熟知。但他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想要做音樂。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1983年他重新拾起音樂,為電影《鼓手》做插曲,為了能夠提高歌曲質量,他甚至自掏腰包請來了當時著名的作詞人鄭國江,鄭老師在與他交往之後發現,他是一個有赤子之心且有音樂才華的人,所以甘願自降身價。

此後,張國榮又趁熱打鐵,發佈了第2張音樂專輯《風繼續吹》。這一次的銷量和上一次大相徑庭,在熟悉了香港音樂之後,張國榮已不再是當年的毛頭小子,一曲《Monica》一度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歌曲。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這股動感浪潮甚至延伸到了大陸和東南亞各國,無數人都在爭著購買他的錄音帶。之後幾年間,他和譚詠麟在各個歌曲榜單上痴纏,在譚詠麟服輸之後,他卻做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決定——退出歌壇。

那是他最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選擇激流勇退,無數歌迷難以接受這件事,紛紛質問他為何。直到多年之後他終於給了歌迷一個答案——我怕死。沒人知道這個星光熠熠的歌壇大明星,心裡究竟揹負著多沉重的負擔,也沒人能想象到,他站得越高,越覺得自己離死亡更近,或許,從這裡就註定了張國榮悲哀的結局!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痴迷演戲,難以走出

退出歌壇後,張國榮開始專心於在影壇發展,為人們留下無數經典的角色。

他是《阿飛正傳》中風流浪蕩麻木頹廢的阿飛;

他是《倩女幽魂》中膽小純良的柔情書生寧採臣;

他是《胭脂扣》中浪蕩不羈的紈絝十二少;

他是《霸王別姬》中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張國榮熱愛演戲,熱愛將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只有這樣,他的心事才可以深藏於心中,但在不同角色間自由遊走的他,又究竟從角色中汲取了多少負面能量呢?恐怕是無人能夠知曉。

2003年4月1日,由於正值非典時期,節日的氛圍並不濃重,人們大都待在家中。18點43分,香港東方文華酒店,有一個人從24樓縱身一躍,隨後,開始有消息傳出:張國榮自殺了!一開始並沒有人相信,都以為這是愚人節開的玩笑,但隨著消息的不斷傳播,人們才終於確信,原來他真的就這樣離開了。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此後,整個香港演藝圈一片哀痛,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著那個用愛和善良溫暖別人,卻不曾將心中陰暗表現出一點的哥哥。

那一年,張國榮47歲。

如今,又要到4月1日了!謹以此文紀念那個時代的傳奇,永遠的巨星——張國榮。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過這樣一句話: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散發著自由的光輝。

希望張國榮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夠過得幸福快樂!

歌到高處轉型電影,戲到絕處縱身躍下,人們怎能忘記張國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